【精品】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本文已影响2.66K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哪种材料硬》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认识了生活中周围的物体由不同种类材料组成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探究材料的物理特性——硬度,并且学习通过刻划法来比较材料的硬度。这是本单元探究物体物理特性的开端,所以比较物体的硬度这个实验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学生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能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软硬,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和方法和科学的标准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交流互动的环节。我使用摸一摸的游戏,在猜测中使全班同学都参与这个讨论的过程,从而来认识更科学的刻划法。这也更充分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教学目标

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木头、纸、金属、塑料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并对材料进行比较、排序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并能用语言描述材料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检验的。

2、认识到用刻划的实验方式检验硬度大小更准确、可靠。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

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各两份);

实验记录单(每组表一表二各一张) ;

木片、铁片、塑料片、烧杯、热水。

2.教师准备:

棉花、橡皮、塑料袋、小黑板、金属炊具、金属暖手宝、砂纸、铁丝、空饮料罐、电路装置(电池)。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一个塑料袋(装棉花和铁块),让学生摸一摸,猜猜里面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猜出来的?

2、出示四种材料,分别是:(师出示材料,生齐答)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思考哪种材料最硬?

3、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比较硬度。

1、小组讨论猜测哪种材料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2、组织汇报、交流。

3、揭示科学的实验方法:刻划。

4、说明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演示实验第一组:木条分别去刻其他四种物品 ,并填写好记录表。

6、发放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学生开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上台汇报,展示记录单。

8、小结。

三、认识金属。

1、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除了铁,你还知道哪些金属?(板书:金属)

2、列举生活中金属制品。

3、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金属的特征。并填写在气泡图中。(发放记录单)

5、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比较坚硬;

(2)有金属光泽;

(3)延展性:

(4)易传热

(5)能导电

6、证明铁的这些特性,并说说在实际中的运用。

(1)用砂纸摩擦带锈的铁钉,会发现有它有金属光泽。比如不锈钢的厨房用具,很漂亮;用来装饰的首饰等。

(2)用锤砸扁铁丝,放在展台上观察前后形状变化。金属这种易变形的特性叫延展性。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可以制成不同形状的物体,比如我们的文具盒、灯罩、有些手机外壳黑板包边等。

(3)做铁丝、竹签泡热水实验,请学生感受它们温度的变化。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易传热这一特性?比如炊具、烤火用的电炉丝、有些家中装置的散热片。

(4)用展示台演示灯泡变亮实验过程。当然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电、要导电就离不开金属。

四、情感教育。

1、出示铝制饮料罐,让学生说说它所运用的金属的特性。

2、了解饮料罐的来历,渗透环保教育。

(1)老师介绍铝制饮料罐的由来。

(2)学生汇报启示。

 五、总结

咱们班同学不但聪明、勤于动脑,而且节能、环保的意识还很强,老师十分欣慰。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这样,既美化生活,同时也为节能、环保出一份力。

 六、布置作业。

1、自己为节能、环保出一份力,变废为宝;宣传、号召周围的人们为节能、环保出力。

2、寻找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并说出它运用了金属的哪些特性?

 【板书设计】

第2课 哪种材料硬

刻划

铁钉、塑料、木头、卡纸

金属: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采用 g 调,2/4 拍。这是人教版七年级第 1 册第一课的学习内容 ,它的前奏是 135 主调和弦音组成的号角式旋律。 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互相联系,激人奋进。歌曲中“起来、起来、起 来”以及结尾部分的“前进、前进、前进、进”都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总之, 这是一首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进行曲。它是中国国歌。不论是在我们每个中国 人的心中还是在本册教科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它的学习,为学生们以后 欣赏和学唱进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聆听和感受音乐的能力。结合教材,并考虑到学生 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能体会到《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而庄 严的。每个中国人都应唱好国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影片和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能体会《国歌》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演唱国歌。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国歌的原名及词曲作者生平。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 背景。认识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准确掌握国歌的旋律、歌词、节拍、 力度等。 教学重点、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欣赏并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国歌》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的正确唱法;休止符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法学法:音乐新课标分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 美的过程。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主导的。 因此, 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激发兴趣、引导、感受、体验学习等方法。坚持以学生 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聆听、演唱等一系 列活动中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 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此我设计的 4 个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1、设问引入、激发兴趣

A、 同学们, 咱们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那在升国旗时你们听到了什么 音乐呢?

B、 你们还在那些场合听到过《国歌》?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歌的兴趣引入本课《国歌》的学习, 而且还让学生对演唱《国歌》的环境有所了解,从而让学生知道《国歌》是神 圣庄严的。

2、感受歌曲、了解歌曲

在这一环节我将播放视频材料《风云儿女》 片段, 并以《国歌》作为背景音乐。 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我还将简单介绍《国歌》原名和作者生平,以及有关《国 歌》创作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歌》 ,熟悉《国歌》 。让学生体会到《国歌》是在 敌人的炮火中产生的,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让学生未唱先动情。启发孩子们想 真正唱好《国歌》的迫切心理,为接下来的学唱《国歌》奠定基础。

3、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 所以我的学唱歌曲环节也是从聆听开始的。

A、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我将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感受歌曲的风格,揭示其进行曲的特点。

B、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感知 我将带领学生合着《国歌》的背景音乐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并组织简短讨论, 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领悟《国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因为学生对《国歌》的旋律、歌词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跟琴分句唱词, 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在这个环节我将解决我的教学难点: 如:我会用“切蛋糕”的小游戏解释三连音。用“火车来了”和“打锤子”的 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渐强记号和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我还将让学生自主讨论探 索和模仿掌握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在学生们掌握这些难点后,我要求他们小声跟琴演唱整曲,并及时纠正学生演 唱中的小错误。最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将跟着范唱大声有感情的演唱《国 歌》这样,我又带领着学生一起来到了我的第 4 个教学环节)。

4、 创设情境、创编表演

播放北京奥运会升国旗,奏国歌的场景和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在获得冠 军后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让学生跟着体育健儿一起演唱国歌。让学生体会 此情此境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兴奋和骄傲。 通过师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创编活动表演《国歌》 。如:为《国歌》伴 奏,用简单舞蹈动作表演《国歌》等。在这个环节无论学生表演的好与坏,只 要符《国歌》的情感表达,都会得到我的肯定和点评。因为这是学生创造力表 现。 归纳小结:我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会演唱咱们中国的《国歌》了。但是世界上有很 多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国歌。我想请你们下课后去找一找,听一听,比一比, 看看其他国家的国歌与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什么不同。有时间时, 再来 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

说课稿 篇3

我称海子是中国当代诗坛最美的一束烟花,虽然短暂但却炙热灿烂他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死的,他到世上走这一遭,仿佛就是为了成就那些诗篇,然后再以让生命戛然而止的方式,使这个慢慢抛弃了诗歌放逐了理想的世界,不敢忘记曾经还有这样一位诗人,用自己全部的血肉、灵魂和生命来写诗所以在我们进入海子的世界之前,请每一个人都试着呼唤出自己心灵中最真挚的部分,哪怕只是片刻,也好让我们能够跟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一些

那么如何来欣赏一首诗呢?语言是诗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内涵的把握,对语言中所呈现出的意象的分析,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透视,才可以从字的缝隙中读出诗的味道来所以这一课主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在关键处略加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个性特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篇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偏离诗作基本意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这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海子最终选择了山海关上的一条铁轨作为自己与尘世彻底隔绝的方式,那么关于海子的死也有多种说法,西川说是由于气功,骆一和说是用脑过度之后的脑痉挛,也有一些传记说是由于失恋与贫穷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管是哪一种,总之海子是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背景但是自杀毕竟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首先,生命是最值得人们珍惜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海子选择了自杀,他的痛苦可能已经超越了常人,所以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接近自由和理想他的选择我们给予尊重,但是不必苟同因为我们读他的诗就可以感受到,即使是选择了死亡的海子,也还能在他的诗中感受人间的美好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得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呢?所以我们今天读海子的诗重要的是感受到他诗中的美,他诗中的意,我们用心去领悟他留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送给这位在天堂里俯望我们的诗人最好的礼物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第一注重朗读,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尝试朗读读诗与解诗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注重学生个体对于诗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第三教师要做好引入诗境、材料补充、把握导向、提高升华的作用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品诗的氛围可采用高晓松为纪念诗人所作的三首歌曲贯穿课堂,即《月色》《回声》《白衣飘飘的年代》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第一,个性品鉴,体验诗情第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第三,读诗、写诗、爱诗

课堂教学要点:

引入:以“提到幸福你会想到什么?”为话题,让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回答(这个作用有二,第一因为这篇诗作跟幸福有关第二,诗与想象密切相关,故这个话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进入与诗对话的情景)简短发言之后,教师略作总结,引入正题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也写到了“幸福”,那么诗人所认为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周游世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结合学生的发言,把这些意象进一步分析,从而透视海子的生活理想

喂马、劈柴,是一种世外桃源,田园生活的象征跟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田园生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所关心的是最简单最朴素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同时它们也是最贴近大地和泥土的作物可以说这两个意象是海子诗歌中有关麦地或大地意象的延伸(《讯问》《麦地》等都有这样的意象),那么关心粮食和蔬菜,不仅是关心平凡生活,同样表达了海子要回归泥土回归大地回归乡村的心愿

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心愿呢?海子从小生长在安徽农村,虽然生活很苦,但是比起在北京的城市生活,他更喜欢农村的纯朴简单反而是城市那些充满物质和欲望的生活让他感到了与这个世界的隔膜,和心灵的孤独所以他首先为自己勾画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画面,回归生他养他也滋润他的大地母亲

接下来就是周游世界,喂马和劈柴跟周游世界仿佛是不太沾边的但是要注意海子是一个诗人,所谓神游,也许不是亲身到某个地方,但是诗歌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他可以乘着诗的翅膀,到希腊到古巴比伦到印度,到任何他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说周游世界,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是诗人追求自由境界的象征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可以做怎样的理解?面朝大海,那么背向什么呢?可以解释为远离喧嚣(尘世),大海是辽阔的,是自由的,也是生命的起源地,面向大海,意味着敞开胸怀,拥抱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而春暖花开无疑是多彩的、温暖的,花可以盛开在心中,绽放于灵魂

综观上述,海子所向往的幸福可以概括为:田园、朴素、自由、温暖

在第二段中,诗人还提到了幸福,那就是“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里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博爱,不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所有的人都幸福所以这首诗中,除了诗人所认为的幸福之外,还有一种幸福,那就是诗人认为说到的别人的幸福别人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

(“一个灿烂的前程” “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尘世获得幸福”)

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陌生人指的可能就是你我,因为我们确实向往着这些尘世的幸福但诗人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何他只愿这样,“只愿”一词如何理解呢?只愿说明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得执著,他认为那些尘世的幸福只是属于“陌生人”的,也就是除他以外的他人的这里也不免流露出一点无奈与悲伤,似乎尘世的幸福离他太远,是这个诗界的游子所不能及的

读到这里,我们原本热情而温暖的情绪中,似乎带上了一点忧伤,那么这首诗中还有没有表现这种忧伤情绪的语句呢?诗人有他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然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为他的幸福加上了一些限制,那就是“从明天起”和“幸福的闪电”

“从明天起”,明天意味着永远不是现在时,永远都是一个未及的时间,是指向未来的幸福之可以从明天起,意思就是说海子在今天不幸福,而幸福只是一种期许同样,如何理解“幸福的闪电”,闪电是迅速的、光亮的、而且是在夜空中才会有的这说明幸福之于海子来说是灿烂的但也是短暂的,闪电划破夜空告诉海子的是什么?恐怕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是他对幸福的理解这两个意象同样是把诗歌中的柔和的色调稍稍加上了一点灰色,在温暖的'情绪中也渗入了一些悲伤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时时拥有幸福,幸福再长我们也不嫌弃可是海子的幸福是短暂的,甚至只有从明天开始,而且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是海子自杀前两个月的时候写的,如果结合着海子之后自杀的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这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大海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象征,而海中之花也是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所以这句诗暗示了诗人要选择虚无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把自己的祝福留给了陌生的你我,留给了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这里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诗句“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也是诗人觉得幸福的事情的这些名字可能是几个字也可能是一行诗,这里我们不妨把这些温暖的名字看作是诗人的一行行诗句,有这些温暖的诗句存在就意味着诗人生命的永存,存于自然存于永恒之中

海子将诗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海子虽然离这个尘世而去,但是他的诗依然活着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用自己的诗实现着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我们读海子的诗,也就是和他的一次神交,他启发着我们去发现身边的幸福,不光有开篇是学生们提到的,而且也有爱大地的、爱自然的、爱每一个人的幸福学完海子的诗还可以在加上一个幸福,那就是爱诗歌的幸福纵然有些幸福很短暂,但是也不要放弃,哪怕是昙花一现也有它值得欣赏的美

有人说,今天是一个不再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生产出的是网络小说、流行歌曲却不再创造伟大的诗歌但是我要说,其实诗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她就是你心灵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诗所以无论是读诗写诗,重要的是我们在倾听心灵,感受精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当然在诗中还可以加入音乐,有诗和音乐我们的心灵就不再孤单(配音乐)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5

一、 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 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 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

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 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 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 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 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 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 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 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 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 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 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 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 ,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 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 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 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习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习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达到了练习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说课稿 篇7

一、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室里运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等)在随意摆弄脸谱造型,有的用瓶盖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圆形做嘴巴……幼儿们想象丰富,创造热情高涨,体会着创作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将这种活动迁移引申到美术教育之中,于是我便设计了《替换想象画》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的果敢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脸上的几个部位。

2、在活动中发展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2、材料准备

(1)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磁带。

(3)水果、字母、数字、蔬菜、食品、动物、图形等背景图。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欣赏与感知

(1)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动画课件:《给老师画像》

(动画显示老师教画画和“我给老师画像”的过程。图片、朗诵、背景音乐同步播放。)

(2)引导幼儿说出老师画像里脸上的.几个部位分别是什么?(出示老师画像)

(3)让幼儿认识“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1)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支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圆形,暂停后,请小朋友猜猜,这支小魔笔究竟想画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大胆表述)

(2)小魔笔画出一张娃娃脸,让孩子说出脸上还缺少什么?

(3)小魔笔施魔法(动画显示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4)引导幼儿用屏幕上动画显示的图片来替换娃娃脸上的其他部分,及讲述为什么这样替换?

(5)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

3、讨论与操作

(1)观看背景图,自由交流讨论。

(2)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创作。

4、展示与体验

让幼儿一起相互欣赏与展示,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

二、教法、学法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将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按“温习旧知识-------讲解知识点--------探究知识点----------联想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过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

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

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

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举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闰土

(1) 让划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掌握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

(2) 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更直观的感受人物的`变化,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少年闰土与‘我’”和“中年闰土与‘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从而把握的主题-------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简析杨二嫂

因时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杨二嫂自我介绍的表演形式来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对主题把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综合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或父母的故乡的变化及感受。 以此联系既可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由小变化看社会大问题),又可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故乡的诗句。以此积累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由于课文内容离现今时代较远,有些句子比较深奥,人物较多,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在设计本篇教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排演课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使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理解学生没有深刻体验,教师归纳的稍多这点我认为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生方面考虑欠缺,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学弱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