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来源:古今学识馆  本文已影响1.03W人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书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看书,对于我来说,读童谣,让我想象力丰富;读历史,让我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读科学,让我产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以如梭之笔,运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记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感动塑造了智杰、诸葛亮、义杰、关羽、奸杰、曹操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比比皆是,曹操煮酒论英雄谈笑间留下了“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如孙仲碟”的佳话,火烧赤壁曹操统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来势是何等之凶,可又在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让人扼腕·······

智勇双全,谦虚谨慎——赵云

我最敬佩的还是长坂坡赵云孤身救幼子。你想一想,当年赵云孤身一人,却敢冲进曹军几十万大军之中,尽管他骁勇善战,可换作别人,有这么大的胆量吗?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冲进曹营找到了刘备的夫人,让出自己的马让她骑,反又杀死夏候婴,夺得青缸剑,最后才救出小主人阿斗。又冲出敌阵,终于保证了刘备唯一一个儿子的生命安全。而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他的谦逊之心,一至于此,着实令人钦佩。英勇善战、谦虚谨慎、赤胆忠心是对赵云最好的写照。难怪赞颂赵云的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之龙。

旷世奇才——诸葛亮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让我羡慕。隆中对简短话语中,体现出他对天下大势的精辟分析,洞察未来,奠定鼎足天下的基础。借东西,将气象知识灵活应用于军事之中,创立了典范。空城计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那时候,诸葛亮手下只有五千士兵,其中的一半还运粮去了,手中只有不到三千的士兵,但他不慌不忙,从容地应对司马懿带领的十万大军,利用司马懿的弱点,虚虚实实,无兵胜似有兵,直接用气势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真是非一般人能有的胆识和智慧!在他为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就连作者,在字里行间也对诸葛亮充满了深深的敬佩。

徐庶赞叹诸葛亮时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鬼没守计”,而诸葛亮在今早已成为智慧化身,聪明的代名词。

义薄云天——关羽

关羽的“义绝”对我启发也很深,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他义释黄忠这件事上,他的“义”对我感触很深。在即将可以取下长沙时,放回了黄忠,让他换马来战。这不正说明服人更要让人心服,义薄云天。

三个历史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勇有谋、谦虚谨慎不也正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吗?在《三国演义》中我体会到了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我还聆听到了刘关张他们桃园结义的誓言。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

不仅如此,我还从书中还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和兵法韬略。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推敲的,《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和历史使我百读不厌!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进入三国这个乱世英雄的舞台。

教师点评

小作者对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如数家珍,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经历。特别是他对三国中三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都知道赵云骁勇善战,但是很多人只知其勇,不知他还很谦虚,小作者正是抓住了他孤身救刘备之子这件事,从赵云事后的言行中得出了他性格中的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如果不是对这本书的极深研几,小作者也不可能得出如此的感悟。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聪明绝顶,小作者对他“智慧”的描述种种事例是信手拈来,让我们惊叹。最后由三国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性格联想到我们这个新时代也需要呼唤这样的平民“英雄”,也引导着小作者朝着这个方向成长!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三国时期,文臣武将遍及天下,其中最能堪称英雄豪杰之辈,非蜀国五虎将莫属,五虎将武力超群,为蜀国立功无数,也为蜀汉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五虎将之中,惟有赵云一人最值得我尊崇。

“常山赵子龙在此”一声惊破万重天,身为蜀国五虎将之一的他,骁勇善战,也有着一定的谋略,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赵云的成名战役就在当阳板坡。赤壁大战开始前,刘备因兵较弱,敌不过曹军,被迫撤退到江夏。因为走的匆忙,再加上曹军的追击,最终却把刘备的两位夫人给走丢了,赵云奉刘备之命去寻找两位夫人,糜夫人对赵云说,孙夫人和少主在当阳被困,赵云依然策马奔向了当阳,此时,当阳已被数十万魏军所包围,赵云以他勇猛的性格冲入了曹军,冲破包围后,在一处土屋后便找到孙夫人和少主,孙夫人为了保护少主,脚已经受伤,因不想拖累赵云,投井而去。赵云带上少主,又策马冲向曹军,想突破重围,赵云七进七出,杀的曹军闻风丧胆,当他突破重围后,刘备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啊!”诸葛亮也很器重他,孔明借东风后,靠赵云接应,赵云一箭射中来追击的吴将船上的蓬索,仅一箭就能让吴军受到很大的惊吓,从这可看出赵云射技过人。

同时,赵云也是一位很谨慎的人。平定贵阳时,贵阳太守赵范投降,见赵云如此威武,便想把他笼络到其帐下,便摆出美人计,欲把其嫁与他,被赵云严词拒绝,后赵范叛逆,赵云未受任何牵连。

赵云年老时,孔明挥师北伐,赵云依然如此勇猛,竞能连斩魏军数员大将,诸葛亮都赞叹道:“赵老将军威武不输当年啊!”赵云于攻打天水时,无缠终,终年76岁。

赵云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将的四人就不如他了。这也是我对他钦佩不已的原因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第一部代体古典名著小说,这书上的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起间,在这战火不断中出现了三个大国——魏、蜀、吴他们三国,他们经常争锋相对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故事,有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刮过疗毒等等的故事。

那么有些功劳都归功于谁呢?当然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了!就举一个例子诸葛亮在城里只有三千兵力,而司马懿却有是万精兵,诸葛亮的兵吓的东跑西窜乱了手脚,而诸葛亮却很淡定,他想起了一个计发,那就是空城计,只见他一声令下:“把城门打开,你们藏在房子里,而我在城楼上弹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别出来。”只见不远的天空全是尘土,十万大军就在不远处,只见诸葛亮在优雅的弹琴,城门前有两位士兵在扫地,他们的心情很好嘴上充满了笑容,司马懿心想我了解诸葛亮他一定会在城里设下重重机关,然我们大伤体力,最后再发动总攻那可就不好了,有一位大将说道:“这诸葛亮一定没有多少兵力我们就杀过去吧!”司马懿又说道:“安全第一撤退!”之间地上的尘土再次飞起。

至此诸葛亮吓得一身冷汗,但是他最终还是赶走了司马懿,得知消息的司马懿气得都快吐血了!

这诸葛亮真是说什么什么就有,说什么没有什么就没有。他只是神机妙算呀!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读后感想颇多,不能一一尽述,独对曹操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曹操的几次败仗的描写,“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潼关割须断袍……”很是让人回味。

那回在濮阳,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谁知他仰天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足见其镇定自若,豪情万丈,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急急如丧家之犬”了,笑过之后,妙计速发—“今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救……”如此这般,果然大破吕布,由此可见曹操临危不乱的顽强和诡谲。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断袍,夺船避箭,可以说狼狈不堪,才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不但面不改色,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又已布下疑兵陷阱,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从中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遂大败马超。曹操在败军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乐观态度又安定了军心,实为难得的将才。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曹操却出人意料地连连大笑,笑敌人乏谋少智。狭路相逢关羽时,合当命休,可他也并不坐以待毙,料定关羽是重情重义之人,竟“死皮赖脸”地向关羽哀告旧时恩义,终得逃出虎口。若是项王穷途末路时必会很有骨气地叱道:“吾闻汉将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今德若。”

小说戏剧性的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计谋已成。将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烟消云散了,但曹操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三国演义》塑造的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读三国演义有感5

读《三国演义》,我首先觉得非常震撼:

打仗建立了无数战功,如:单骑救阿斗,华容道,赤壁。

三国有悲也有欢,三位英雄结义在桃园,最后三位英雄中的关羽命丧孙权,张飞也让手下的士兵刺杀。刘备讨伐吴国,没成功也病死了。

这说明他们在结义的时候已经心相连啦!

读三国演义有感6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一定会觉得非常难过,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打开诚信的大门,要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读三国演义有感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就其在民间的流传范围还是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来说,在古代历史小说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经这样说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底材料”。前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我再次拜读了《三国演义》,仍是感触颇深的,下面就看后的一点新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这是来自《论语宪问》的一句话,相信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作为一本成就极高的古代历史小说,其反应的思想和意义都是多方面的,书中分别就“智者、勇者”的行为和意义也同样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表现,这里我即是针对这点谈一些简单体会。“智、勇”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泱泱华夏、中华民族所巍然伫立于世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在生活中,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往往都能够更容易收获成功。

一、“智”——诸葛亮

作为古往今来享誉最高的“第一智者”,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事迹对诸葛亮进行描绘。无论是其未出茅庐已道“天下三分”的高瞻远瞩,博望坡初出大捷的设计巧妙,火烧赤壁的精巧计算,还是其于江东“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睿智都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另外有“七擒七纵南蛮孟获”、“木牛流马巧运粮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都将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于刘备汉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也就没有刘备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也正是这种智慧对汉军势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将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智慧所予人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对其深入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明悟和透彻目光,它不同于天生的聪颖却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这一点在“舌战群儒”中又深有体现,正是诸葛亮的博览群书才有了舌战群儒的大成功。就现今社会来说,物欲横流的生活中人们越发的注重追求物质和名利,对于处世智慧往往是关注较少甚至是不屑一顾的,书中对“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其实就现今社会来看,智慧无论是对于处世心态抑或是解决问题能力而言,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这种“智”的品质养成,也就有待于我们对物欲的控制和精神的追求,通过阅读、探究等多种方式实现这种智慧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在现世生活中的“不惑”。

二、“勇”——赵子龙

有别于吕布的武勇无敌于天下,赵云的“勇”更多的是指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而非匹夫之勇,这种勇气同样是我们现世处世所极需的优良品质之一。面对困难,是望而生畏,还是一往无前,这些都极大程度的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长坂坡七进七出”一役了,当赵云已经散尽士兵孤身一人的时候,他发现阿斗和主母丢失,面对这样的困难,仍然是选择了只身进入万军从中寻找,这种“勇”显然已经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这种勇气得到了曹操的敬佩而下令道“不许放箭,只可活捉”,方让赵云在十死无生的局面下,有了一线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往往许多人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但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却望而生畏,致使机会错失,这种“勇”是同样是我们现今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品质。“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心怀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方能在生活中排除万难,收获巨大的成功。

其实不仅是智慧和勇气,还有刘备的仁义、曹操的用人不疑、孙权的待人以诚等等品质对现世来说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三国演义》于我们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如此,这就有待于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探究了,这里仅将书中对智和勇这两种品质的描绘和自身体会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读三国演义有感8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讲的是从黄巾起义至晋统全国这一段历史,其中,我最喜欢的任务是关羽。

他对刘备很忠心,徐州之战失败后,他被迫投降曹操,但约法三章,曹操送他的一切东西,他都原封不动地送给嫂嫂,曹操很喜欢关羽的武艺才能,希望关羽能忘记刘备,辅助自己,对关

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见他的战袍旧给了他一件新的,他却把新的穿在里面,旧的穿在外面,以示不忘刘备。见他的马瘦,送他赤兔马,关羽欣然接受,曹操很纳闷,关羽说:“这马日行千里我一旦知道哥哥的下落,一天之内就可以找到他。”曹操心里不是滋味,叹息着说;“真义也。”心里也不由地敬佩他。

他武艺高强,在讨伐董卓大战中,袁绍的两将全被华雄斩之,关羽自告奋勇地要去斩华雄,曹操给他斟了一杯热酒,他说,他斩了华雄再喝。等他提着华雄之首回来的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从此,关羽名震天下。

他很光明磊落,长沙之战中,他和黄忠大战时,黄忠的马栽倒了,他没有乘人之危,而是让他换马来厮杀,第二天,再战的黄忠虽百发百中但不忍心射关公,只射他的盔缨。这就是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关羽是个有很多优点的人,但他也有缺点——很骄傲,no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正因为如此,他丢失了荆州,葬送了性命。连他这样优秀的人都有缺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我明白了: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人人都能全面发展。性格决定命运。关羽要是谦虚的话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读三国演义有感9

细数近世圣贤,几人未读《三国演义》,我在这个假期里,也一样读了三国演义。

三国之中玄奥至深,亦引人入胜,虽名为义,实则为忠、孝、仁、礼、义,这是我们生活中极难做到的。忠,虽古之贤人孔子曾倡导大家忠君、忠国、忠民、忠人,但现在几人可以做到。“四忠”之人不可能全有,但有些人一忠也不忠,多少人搞腐败,有价无实不也市上茫茫?但很多读过三国的人都会从中学会忠,可以在“孔明搀起微小的刘皇叔”学到忠,也可以在“孔明赌命借箭为救主”中学到忠。孝,现今许多学校中都在倡导孝,孝者又能有几人,有多少人为父母洗过脚或说一声“我爱你”?在三国中亦可以学到,徐庶为母亲去曹营,但忠刘之心依然为改,始终“无言”。仁就更明显了,刘皇叔以仁治国,换来了百姓安居乐业。孔明以仁治国,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高尚境界!而现在几位同学能宽容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礼便是礼仪,如今,如今表面上叫着“老师好”“叔叔好”,可是又有几句是真心的?这样的问好根本就不算问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不懂礼仪,在三国中即使对敌亦有礼,王朗再怎么辱骂孔明,孔明也不打断王朗讲话,这便是礼!义,为义气!现在又几人能做到,几人可以拾金不昧,几人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几人能对朋友有忙必帮、不计报酬、不计后果!三国中的关二爷就是义的最好诠释,“华容道义释曹操”难道还不能完美表达义字吗?

我还感受到了孔明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好品质。好学不倦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学习一有小成就便自认为登峰造极了,实则不然,我们的小成小就只可说是浩瀚文宇中的沧海一粟,而孔明虽已博览群书,已成圣贤,但在军务繁忙之际亦抽出身来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才真诠释了“学而不厌”这个词,而我们常以没时间为理由不看书,而孔明在日理万机之时依然坚持看书,这多令我们汗颜、惭愧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还是有的。”他还有一高尚品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诲人不倦”,我虽然是一个学习委员,但我在很多别人向我请教题的时候,都很不耐烦,孔明日夜操劳、食不能饱,寝不能安,但谁要是向他请教问题,他必然全力以赴,绝不批评、不耐烦,这也让我颜上直冒汗、直“满地找地缝”!孔明之高尚品质令我汗颜、感动之处还有万千,此列举不足百万星光中之一点荧!

关二爷的品质,也要我认真学习:为朋友两肋插刀、义薄云天。曾经以犯军令状之危险(砍头之危险)义释曹操,我从此也要学会帮助同学,学会帮助朋友。以自己的美好品质,帮助同学、感染同学,让同学也具有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还有耿直、当机立断的美好品质,让我从心底里告诫自己“不可拐弯抹角、小人之心!”

三国的博大精深就是这样,学会的人在人流中会是英雄,未学会的人便有可能会在堕落的深渊中被淘汰了!

这让我想起了在《柯南迷》月刊中的一句话“世界太大,而我们太小,穷尽一生,我们所窥探到的也只能是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我们虽然不能纵观“宇宙”,但可以向着“最好”进军!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忆三国风起云涌,战火连绵。

静坐论英雄。

先论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再论曹操,他被称为枭雄,他说刘备与他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翁中之鳖。这使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想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其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情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连绵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词,将三国时期的军事状况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

官渡之战是其一。想当年,袁绍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的七万军士打得落花流水,一蹶不振。最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这是为什么?

袁绍本有一名谋士,名叫许攸。他像袁绍献计,袁绍却不以为然。他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偷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营垒,亲自率领骑兵袭击乌巢。袁绍听说后,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只派部分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曹军营垒,可谁知曹营坚固,久攻不下,又没了粮草,军中人心惶惶,渐渐内部破裂。曹军趁势出击,打败袁军。最终,袁绍狼狈而逃,不久就病死了。袁军内部打乱,曹操顺势消灭了袁军,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只是其一,还有一个,那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想当年周瑜的一把火烧得曹军几十万大军溃不成兵。黄盖的配合,诸葛亮的点拨……这都是造成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可见,胜利并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需要大家的团结,配合。这样,才能成功。

一读三国,方知其妙。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三国”中武圣关羽这个人怎样?

我看过电视剧《三国》,小时候看过全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今年暑假又读过小说原著,一面看一面想,常常也问小伙伴,问父母,问自己,关羽这个人怎样?

在桃园三结义中,关羽年纪比刘备小,比张飞大,所以在三人中排行老二。爸爸说关羽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讲义气,为人忠厚。确实如此,关羽首先是温酒斩华雄,然后和刘备参与匡扶汉室与董承等人一起密谋毒害曹操,被曹操发现,曹操领兵来功刘备,刘备失利与关羽失散,关羽最后被困于土屯山,他视死如归,但是刘备的家眷被托于关羽照顾,关羽最后被迫与曹操手下的大将协定,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二位嫂嫂;三、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便去找他。投降之后,不久曹操便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但是关羽义薄云天,对大哥刘备的思恋一点未减弱。之后袁绍派兵来讨伐曹操,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却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之后大将文丑也被斩杀。最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便护送嫂嫂去找刘备,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的典故就是由此而发,“千里走单骑”。后来啊,因种种原因,关云长明知是鸿门宴,不去也不行,于是壮起胆子,“单刀赴会”,体现了他不畏强暴,一身肝胆。

关云长最后一次的胜仗是“关云长水淹七军”,关羽攻打樊城与曹军的援军交锋,关羽定下了水淹之计,天助关羽,几日后天下暴雨,最后的援军被歼,关羽又趁水退,大举向樊城进攻,关羽被箭射中小胳膊,箭头有毒,华佗前来刮骨疗伤,关羽却气定神闲,显示出关羽坚强冷静的精神品质。

关羽的生平因这里累累战功,使他后期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也成为他最后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关羽被陆逊夸赞,骄傲自满,从而使他走向了失败,他不加防备对东吴,被东吴暗中起兵夺下荆州,他最后也在麦城突围时被擒,后遭孙权斩杀。

对于关羽的评价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关羽武艺高超,有勇有谋,忠义,讲义气,骁勇善战。另一方面关羽太过于骄傲导致了他最终失败,所以我们不能骄傲,要引以为戒。

关羽武艺不如吕布却被后人称为“武圣”。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因为关羽有勇有谋,武艺高超,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义薄云天。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决中的重彩戏,诸葛亮通过这一场大战,被奉为三国最有谋略的人。而司马懿则成了胆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国演义》中写道,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失掉了街亭后,蜀军兵力大减,只能转攻为守。诸葛亮率领5000兵去西城搬运粮草,准备在汉中休养生息。可是魏国怎么会放过他呢,他们“宜将利勇追穷寇”,于是司马懿便率领15万大军进攻蜀军。

一听到司马懿,诸葛亮就慌了,因为在当时,真正能做他对手的只有司马懿。就连毛主席也说过: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诸葛亮对司马懿不仅仅是担心,更是恐惧。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经济,还是军事,蜀国都是远远不如的。之前,凭借诸葛亮的智谋,还可以弥补蜀军军事和经济上的不足,最终“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业。但是遇上司马懿后,诸葛亮的厄运就开始了,他的智谋在司马懿那里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面对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绞尽脑汁想:跑吧,2500人在15万大军中,踏都被踏死了,怎么跑?战吧,这不明摆着是鸡蛋碰石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投降吧,先帝奋斗一生建立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白白葬送掉,这怎么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装,诸葛亮最后把主意打在这个字上,使用空城计吧。

于是他让士兵大开城门,让百余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样,洒扫街道。自己却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旁边只有两个小童站着。

这是诸葛亮的一次“豪赌”,也是一次攻心术,因为司马懿非常了解诸葛亮,他行军谨小慎微,不敢铤而走险,今天城门洞开,必定有埋伏。于是就赶快退兵了。

读到这里,空城计的胜败原因似乎很明显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隐情。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智谋高深而又多经战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将领,也会使人去探虚实,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诸葛亮再有定性,难道他的琴声中就没有弦外之音吗?诸葛亮身旁只有两个小童,司马懿为什么不射死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过箭的呀,何况是“攻其不备”,杀了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吗?可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领着15万大军撤退15里,还一再强调: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司马懿进曹营以来的事,曹操初次见到司马懿是就看出他有“鹰视狼顾”之性,他不重用司马懿,也不敢重用司马懿,他看得出司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却甘愿做一教书匠。他一再叮嘱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正因为这样,司马懿在魏国做事一直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后,虽然对他重用,但是也处处对他设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动作,不敢锋芒太露,只能卷缩着做人。曹叡即位后,更是对司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诸葛亮早知司马懿的能力,为了替北伐扫除障碍,他利用魏王对司马懿的猜忌,煽风点火,使反间计,把司马懿赶回宛城养老去了。

然后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抵达魏国都城,曹魏集团无人能够抵挡,曹叡才不得不起用司马懿,封他为“平西将军”。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平西将军”是专门为对付诸葛亮而封的。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如果灭了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在曹魏集团中,便无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诸葛亮活着,这样他才有可用之处,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压,还能苟活在世上,养老归终。如果诸葛亮死了,他就会像一只狗一样被抛弃,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当烹”的说法。何况他是曹魏集团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诸葛亮这只兔子,养寇自重啊!

因此,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就像走独木桥,必须要捏拉准确,否则,要么因为失败惨重而被魏王废弃,要么因为全胜而被魏王“狗烹”。

于是,在西城,司马懿不是不想进城,也不是不敢进城,而是不能进城,那是一座空城,一进去就只有“被烹”这个结果。诸葛亮也是深知司马懿的心里。所以,这两位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略家,暗通心里,一个在城楼上抚琴,一个听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这场空城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是棋逢对手,他们的较量既惊险,又精彩。人生难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们足矣。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

街亭的失守,我认识到两个问题:

一是纸上谈兵。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但在打仗时,不听别人的劝告,执着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的决定,“山上屯兵”。让司马懿有机可乘,围攻马谡,夺取街亭。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轻率所致,他也难辞其咎,最终不得好下场。

其实在战国时期,就有前车可鉴。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历史总是在人们的不留意的时候重复着。

某招聘广场的部分摊位,除了学历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应聘者用英语与招聘人员交流。不少负责人告诉前来的记者,很多应聘者的学历高于要求,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不少,但能流利地与工作人员交谈的屈指可数,大多都是结结巴巴的,如果他们不说,都不知他们过了六级……这不是现代版的“纸上谈兵”吗?

二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街亭的失守,诸葛亮、马谡都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若当初诸葛亮遵照刘备的遗言,不重用马谡,街亭就不会失;若街亭不失,或许蜀国的历史会截然不同。

马谡在实施行动前,若听取王将军的忠告,街亭就不会失。

古人所说的话总是很有道理的。

某商人在服装界里,大展鸿图,独占鳌头,让他挤进百万富翁。可后来,他认为既然在服装界能有如此辉煌成绩,那在其他行列必定也能占一席位。于是他决定挤身电子行业,他与合作伙伴商讨时,只得到绝对的反对;与家人商量时,只得到零星的支持。他始终执着,成立了一家电子公司后,聘请了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他将他经营服装的方式硬搬到经营电子业中,也不顾公司里成员的反对,最终他一败涂地,连自己的家业也赔了大部分……

历史的长河,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反思。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我读过一本书它就是《三国演义》讲述了三个国家战争的故事,蜀国人才多,魏国人多,吴国周瑜厉害,孙权也厉害。

我最喜欢很多人物,蜀国里面我喜欢关羽,关羽拿着一把很厉害的大刀,我还喜欢张飞张飞在那一站,就吓死了一个大将,还有赵云,赵云身强力壮,他一个人就能打死几百个人,还有刘备,刘备很有兄弟的情谊,关羽张飞死后,刘备就自杀了。

魏国里面我喜欢夏侯囤,夏侯囤少了一个眼睛,是敌人用箭射到她的眼睛了他拔下箭把眼球给吃了,夏侯囤勇猛无敌,还有张辽,张辽很勇猛,是曹操的第一猛将。

吴国里我喜欢孙权,有一次诸葛亮去求他帮忙,孙权答应了,诸葛亮让他去打一只老虎,孙权从马背上掉了下来还是把那只老虎给打死了,我还喜欢周瑜,周瑜也帮过蜀国,周瑜还很聪明,草船借箭我觉得周瑜已经觉得诸葛亮不会杀他了,再让他弄来十万支箭,那不是一举两得么。

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勇气,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