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論語讀後感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9.54K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論語讀後感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 篇2

女兒的讀後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論的語錄,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創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論語》是一本“老古董”。年輕人很少由喜歡它的。他們多半認爲,

都21世紀了,誰還去看古文啊!儘管這樣,還是有人喜歡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愛屋及烏才喜歡《論語》的,就決定讀讀它。讀後覺得,他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們爲人處世。我最欣賞的是他“以仁爲本”的思想,他的胸懷和他的學問一樣大。我認爲,沉迷於漫畫書的朋友們,偶爾看看古書,體會一下前人留下的精華,是大有益處的。母親的讀後感作爲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爲,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啓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

第一本。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爲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完成。我不認爲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爲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啓蒙。

論語讀後感 篇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同學們,這裏說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爲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爲了考學,不是爲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於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爲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溫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孔子說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爲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以學習爲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穫,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樂。他的樂是什麼?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溫故而知新。總之,有發現,有收穫,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於: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飯疏食飲水”的境況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雲。多麼的清高,多麼的瀟灑。不爲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說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爲,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着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爲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纔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爲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說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爲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爲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讀後感 篇6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爲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爲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爲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 篇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爲:“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爲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爲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啓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爲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 篇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 篇9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閱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着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說:小時候總想着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着爲工作打拼,爲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爲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爲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爲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爲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爲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

論語讀後感 篇10

初讀《論語》,無外乎“之乎者也”,無外乎“仁”,無外乎“克己復禮”,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論語》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汪國真曾經說過:“我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態,誰能夠一生無憂呢,孔子在許多人的眼裏,不過是個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認爲孔子是個聖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論語》一書,有很多精闢的話語,其中我認爲能夠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這句:知其不可而爲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辭令,苟於言笑。是《論語》教會我堅強是人生的準則,永不放棄,永不拋棄。於是,我對生活中的許多應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諸一笑,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泥濘,我都會堅強到底,永不服輸。我堅信,堅強爲人是智者的選擇,我無悔於青春,因爲我有堅強的人生。

堅持,是一種無愧於心的表現。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在當時,它的學說並沒有被應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視,但孔子堅持了一生。它認爲自己是對的,不被採納的意見,不能阻止孔子前進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當代人無法想到的,一絲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華大地,映出來的是孔子,是大成至聖的先師。這是孔子一生堅持的`結果,當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論語》一書,可以說的上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論語》教給我們的瑰寶。有了它,我們可以戰勝一切艱難危險,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於路人的嘲笑。

每當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默默地詠讀《論語》,覺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訴我一些道理,這已經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裏,我遠眺山峯。

在挫折中,我笑納苦果。

在淡薄裏,我靜思明志……

論語讀後感 篇11

《論語》裏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裏“三”不是具體數字,是多次、反覆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有哪些事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第一省——

“爲人謀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於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於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於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第二省——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麼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援。

第三省——

“傳不習乎?”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於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裏,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後要複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纔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己的內心,其實就叩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爲了扮演好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日三省乎己”,那麼人生中又有什麼憂慮和恐懼呢?

論語讀後感 篇12

論語讀後感《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爲,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纔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爲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 篇13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後,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爲什麼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子的《論語》並不是遙不可及,這位聖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鬆。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餚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後,何爲“孝敬”、何爲“大智慧”、何爲“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聖人,沒有聖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爲我們傳遞着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啓發的。透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 篇14

一隻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裏的孔子,一個長相併不出衆,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爲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典句子,每個句子裏都蘊含着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現班裏沒有掃把了,班長說:“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同學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着說:“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裏談到,君子的爲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這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並傳播這種方法。《論語》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衆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遊。”好像遠遊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儘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裏的智慧,爭取成爲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