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減9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68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幾減9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幾減9教學反思

十幾減9教學反思1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十幾減9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並不是新知識,而是一種舊知識,因爲在他們的生活中早有這方面的體驗,因此,當需要解決“還剩幾個氣球?”的問題,引入算式15—9=口以後,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計算“15—9”的結果。在老師的引導下,不同的學生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用直觀圖點數出結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結果的,有用做減想加求出結果的,還有用連減法求出結果的……由於學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經驗,因此,課堂上探究的氣氛濃厚,學生的情緒飽滿。

2、既鼓勵算法多樣化,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

在一個班集體中,幾十個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做十幾減9的減法時,所用的計算方法在思維水平上也是有差異的。如,須藉助直觀進行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明顯低於用“做減想加”來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爲了使大多數學生透過學習,達到義務教育所要求的標準,使大多數學生掌握一般的,較優的計算方法,由此,教師在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側重讓學生理解“做減想加”和“破十法”的計算算理,目的在於使大多數學生能掌握這普通的長久發揮作用的數學方法。

3、創造性使用教具和學具,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爲了使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一般計算方法,教師製作的教學課件,設計學生用的學具是別具匠心的。如教學例1時,教材提供的是一幅顏色相同的風車圖(12個),而教師給學生準備的學具則是10朵紅花、2朵黃花。當學生要計算出12—9的結果時,由於受顏色的誘導,很自然從10朵紅花中拿出9朵,剩下1朵紅花和2朵黃花合起來爲12—9的結果。透過讓學生操作有結構特點的、能幫助學生解題的學具,使學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計算算理,並能應用它來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

4、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小組合作,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十幾減9教學反思2

“十幾減9”是人教課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又爲後面學習“十幾減8、7、6、5、4、3、2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的學習在本單元中的學習就顯得尤爲重要。而教材的編排也非常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剛剛過完的元宵節裏都去了哪裏玩,玩了什麼?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全部出現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愛恩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問題,然後提煉出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幾時,我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算法的過程。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5, 15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爲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學生也都能說出了這三種計算方法。爲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兩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計算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湊十法”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爲深刻。因爲在做“圈一圈,算一算”這道練習時,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怎樣圈,爲什麼這樣圈。部分學生圈成了以前學過的湊十法的圈法。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這節課的內容我一定在這兩個方面加強鞏固。總之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會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力求做到更好!

十幾減9教學反思3

十幾減9是在學習了9加幾、10以內加減法、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冊第一節課的內容就是十幾減9,學生在新課之前對本內容也已經有所瞭解。在課中學生共出現四種算法:A、9+4=13,所以13-9=4;B、10-9=11+3=4;C、13-3=1010-6=4;D、13-10=11+3=4。

這四種算法的出現與我課前預設基本吻合,第四種想法,我沒想到學生也能想到。但是這四種算法有多少學生能理解?又有多少學生能主動去運用?這纔是我所關注的。每種算法我都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這樣算?結合主題圖來解釋,如:第二種算法可以這樣理解:小兔要買9個桃,一盒是10個,小猴便從盒子裏拿出1個,讓小兔連盒子一起帶回家。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個與盒子裏拿出來的1個,共4個。這樣敘述學生都能理解。第四種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給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給的1個。這樣直觀到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十幾減9還有着特殊的規律,在練習環節安排學生找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正確率與速度。但在練習中,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計算的方法,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表達,有的學生會算出結果,但不會表達自己的算法。

不足之處在於:個別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有待練習課加強訓練,彌補不足。

十幾減9教學反思4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爲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爲四則計算奠定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主題圖爲我們提供的資源是元旦遊園會的場景圖,透過氣球圖提問“還有多少個?”引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例1展示的是“做減想加”、“破十法”的計算過程和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爲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

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精神,培養學生探究新知思維程序和方法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必須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親自去體會,去發現。但是,本節課學生的實際操作效果並不理想,課堂中學生把注意力觀注在”動”中,忘記了”思”,反而不利學生思維的開拓。那課堂中如何給學生的操作思維以導向,怎樣來組織學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後應該值得思索的。

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算法多樣化既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樣化化,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本節課以及後面的幾節課,提倡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思考,而實際教學中學生更多的喜歡採用“破十法“。什麼是更好的方法?還是讓學生在應用中比較、在比較中感悟,符合學生思維的方法爲最好的。

十幾減9教學反思5

今天帶着孩子們探索了一個新的領域——十幾減9。

在課堂上,透過擺小棒的方法,孩子們很快理解了破十法、連減。孩子們能夠知道:可以先從一捆裏面取走九個,再把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15-9等於幾了;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幾個,之後再從一捆裏面取走,也能夠知道還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沒有想到孩子們竟然可以操作的這麼巧妙,許多孩子都能夠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這一點我是非常驚喜的,爲孩子們的機智點贊。

但是讓孩子們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說話不是特別流利,許多孩子能夠操作出來,把自己擺小棒的過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當讓他們張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時候,中間會有一些間斷,不是特別流暢,這也就說明在數學課堂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需要加強。這一節課我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讓他們張開嘴巴去描述的時間比較少,可能這就導致這一節課下來能夠完整地表述出來自己想法的孩子沒有幾個,以後一定要注意要給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時間。

這一節課,我們還用了圈一圈的辦法。上學期我們已經強調過,表示去掉可以用虛線圈起來,或者用斜線畫掉。於是乎,這一節課我就有點想當然,想着孩子們還記得,就簡單地說了一句“我們可以用虛線圈起來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麼圈,重點放在了破十的過程上,但是忘記強調要用虛線了。後來我發現有一些孩子圈的時候用的是實線,是我考慮不夠周全,沒有突出強調,等到明天課堂上要再跟孩子們說說着點。

整堂課下來,其實是比較流暢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們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希望我們的孩子每天都能夠成長一點點,進步一點點。

十幾減9教學反思6

這部分內容主要結合小猴賣桃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這是第二學期的第一課時,爲了讓學生對所學新知與上學期知識能夠很好的銜接,在開始我就出了一些複習題: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多少?15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9可以分成幾和幾?9+4=()。然後出示書的情境圖,讓學生用三句話描述圖的意思:小猴有13個桃,小兔買走9個,還剩多少個桃?學生能列出算式:13-9部分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交流是用什麼樣的方法算出來的。有的說:先從盒子裏拿出9個,再把盒子裏剩下的一個和外面的合起來就是4個。有的說:先減去外面的3個,再從盒子裏拿走6個,就是4個了。至於書上提到的第一、四兩種方法,沒有學生提到。第一種方法是從13裏一個一個地減。第四種方法是去想9+(4)=13,13-9=4分析原因,現在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很多,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20以內的加減法已經早就接觸到,解決十幾減9已不是難事,所以第一種方法沒有被學生提到,而第四種方法相對其他幾種方法來說較容易計算,大部分學生一開始不容易想到。我在課堂上提示後,學生能夠很好地運用。課後的練習當中,在學生順利完成1-4題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了第5題。第5題將十幾減9的算式按照順序全部給出,透過觀察、比較、交流得出計算十幾減9的靈活算法。這爲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不少幫助。

十幾減9教學反思7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比較容易枯燥,本課的內容主要是結合小猴賣桃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並透過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學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習後面的十幾減8、7等內容就比較輕鬆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單元知識的關鍵。

在課的開始我透過一些小練習來複習了上學期的知識。如: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多少?15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等。透過開火車的方式鞏固20以內的加法。在這部分,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設計,9+1、9+2、9+3、9+4、9+5、9+6、9+7、9+8、9+9、9+10,讓學生開火車報得數。學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變化,並且回憶起得數的個位上數比加號後面的數少1。既可以讓學生熟悉9加幾,又能夠爲接下來教學想加算減埋下伏筆。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意,自己描述圖意並列出算式13—9,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並記錄過程。學生在經過無從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過程中,我給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學期我們在學習10以內減法的時候,是怎麼進行思考的。(學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減”,以及“運用分合”拆數的方法。並且我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小棒,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漸漸的,學生的思路開啟了,不僅計算出了答案,還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交流算法過程:有學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學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書中出現的一個一個減,沒有一個孩子說出,說明孩子在自己內心就開始選擇優化方法。當我在大屏幕展示這種方法的時候,學生異口同聲的說太麻煩了。學生多數選擇想加算減的簡便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中,只要求學生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並沒有上升到找規律的環節。但我認爲,找到規律,對於學生的計算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練習的時候我有意識的把想想做做第5題□-9=□放在首位進行練習,當把十幾減9的所有題目都羅列出來後,讓學生尋找規律。很快,表面的規律出來了:被減數依次變大,減數不變,差依次變大。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被減數的個位和差用紅粉筆進行標註。觀察能力強的學生馬上有了新的發現,差就是被減數的個位加上1。我順着他們的思路進行提問:爲什麼會多1?學生聯繫計算的過程,得出“1”其實就是10裏面的1,如果把9湊成10,那麼就是減10,現在減多了,就是補個被減數的1。難點消除了,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飛速的發展。最後,我們進行了口算比賽,絕大多數學生能運用規律來進行計算。

十幾減9教學反思8

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由小丑賣氣球引出問題15—9=?接着教材中出現了兩種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二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5,15減9就等於幾。

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5—9=6這一算式後,我問大家是怎麼想的。學生們有的說是根據9+6=15來想的。有的學生說15—9,先用10—9=1,1+5=6。但是這樣說的學生只是個別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說。課堂氣氛很沉悶。

首先,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對於這兩種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認識的不夠。課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視了對其中這兩種方法的強化。導致了只有少數孩子甚至連一種方法都說不清楚。因爲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點強調哪種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師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發現“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還是要重點強化的。

其次,我給學生補充了另外一種方法,減9去10尾加1,這個方法學生很感興趣。但是課堂上給孩子探究的時間不夠,教師沒有給予一定的指導。在出示15—9後,我要求同桌互相擺一擺學具,看看如何計算15—9。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數,但是不知道怎麼擺小棒。而我也沒有給孩子一些指導,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說說。看了部分孩子說不出來,也就急着請其他孩子說說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導致一些基礎差得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其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學生遇到困難時並沒有給予幫助,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效果甚微。

最後,課堂上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請學生髮言時,出現了學生和我一問一答的形式,只是這個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聽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學生似乎對他的發言不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請了兩三個孩子發言後,他仍然不知道別人說的是什麼。導致這樣的情況,還是沒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學習情趣,導致了課堂效率低下。

就這一節課,學生到底用什麼方法我覺得還是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不過對於一些學困生來說,教給他們一種固定的方法還是有必要的。

十幾減9教學反思9

從教十幾年來,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地更新觀念,大膽地將新的教育理念融注於實際教學中。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爲本,注重培養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課堂中,氛圍融洽、民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厚,對此,我頗有點兒自得。直到有一次區教師進修校的數學教研員來我校指導工作,聽我上了一節課題爲“十幾減9”的課。自那節課後,我開始冷靜下來,客觀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十幾減9”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爲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於是有了下面的教學片斷:

“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能幹!”

在遊園活動的情境下出現例題:12-9或15-9,教師揭題並展開以下的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的桌上已經有你們解決問題需要的用具,現在你們就可以用你們的方法來算一算12-9的差是多少,然後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獨立思考後在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你的方法,你是怎麼想的。

生1:可以用數一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數,1、2、3……9拿走9個,1、2、3,剩下了3個風車,所以12-9=3。

生2:把12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10根,另一部分擺2根。先從10小棒裏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來就是3根,所以12-9=3。

生3;把12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10根,一部分擺2根,先拿走2根,再從10根裏面拿走7根,剩下3根,所以12-9=3。

生4:把12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9根,一部分擺3根,把9根拿走,剩下就是3根,所以12-9=3。

生5:想加法,算減法,因爲3+9=12,所以12-9=3。

生6:先用12減10,得2,多減了一個,要把多減的一個加回來,所以再用1+2=3,所以12-9=3。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一邊板書,一邊把學生的話複述給全班小朋友聽,並且反覆用:“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真能幹!”等語言組織交流,用“你怎麼想的?”“爲什麼?”引導發言的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

師: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來計算12-9,黑板上的這幾種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在今後的計算中,你喜歡哪一種就可以用那種來進行計算。

課後,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不但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整堂課還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同組的教師也點頭稱讚,有位教師說:這堂課,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精神,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另一位教師說:這堂課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師不僅捨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流,而且還能充分肯定學生的合理算法,而且還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教學民主,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得到了較實在的體現。一旁的教研員也肯定了這堂課的優點,同時還提出了一大串疑問:學生交流似乎很充分、很熱鬧,但在請學生髮言時,卻又出現了學生與教師一對一的局面,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老師在交流,教師倒是理解了這個學生的發言,但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都聽懂了呢?這節課“自主嘗試-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教學形式是有了,但實質呢?學生的各種算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爲想到了新的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我愣住了,教研員的意思是指我注意了教學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實在的東西,甚至未加考慮,也就是說學生的交流沒有實效。我有些不服氣,爲了驗證教研員的問話,我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了訪談和教學效果檢測,結果出乎意料: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老師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藉助扳手指計算。這些問題令我汗顏,看來這堂課的確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也就是說交流在形式上是發生了,而學生的理解並未有實質性的思維碰撞。“讓學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麼?”“交流中教師該做些什麼?”教研員的話不時地在我腦海中迴盪。看來,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客觀地反思一下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了。

我又重新翻開了《數學課程標準》,一段話躍入我的眼簾:“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導”二字上面,同時,頭腦中上課的一幕又重新出現在我眼前,我仔細搜尋我在學生交流時的“引導”,哦!我恍然大悟,這堂課學生沒有實現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於教師的“引導”無方。當學生把多種算法探究出來的時候,我只是不停地重複“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等一些不能引導學生溝通的話;另外,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我翻閱了大量的數學教育理論方面的資料,裏面都有強調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相當關鍵,失去了教師對學生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往往是虛假的主體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樣做了,正如葉瀾教授說過的:“沒有聚集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集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在教學中,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教師的作用應是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梳理,使學生了解多種算法,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同時,利用與同伴比較異同的辦法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理解,並培養優化意識。

找到了問題所在,我立即改進教學,在另一個班上了同樣一節課。這節課中,我注意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導的語言有:“誰聽懂了他的想法?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你的算法與他不同在哪裏?”“和他的方法一樣的有哪些同學?”“與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嗎?”“沒有聽懂的小朋友還有嗎?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問?”“誰再來解釋一下?”“有道理,有與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爲什麼要把小棒分成10和2呢?”“你真行,你發現了自己的辦法與同學的是一樣的。”“大家認爲他的方法怎麼樣?”在我適時介入的適當的引導下,學生不僅瞭解了算法的多樣性,還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養了優化意識。透過比較,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在熱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斷地閃現,碰撞。課後,我再次進行了訪談和檢測,效果不言而喻,大多數學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掌握兩種或三種算法,學生的交流有了實效。

“十幾減9”這課教學,讓我感觸頗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應怎樣適時介入引導,其次,我悟出這一做法不僅僅適用於計算部分的教學,它還適用於整個數學學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各個學科都要求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我認爲這樣的做法適用於所有學科的教學。我想告誡我的同行們,千萬不能像我一樣滿足於現狀,被一些形式上的蒸東西所迷惑,華而不實,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品讀各類教育教學理論,絕不能停留在對新課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學新方法上不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實效和本質。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常常教後才知不足,毛主席曾說:“從實踐到理論,還要從理論到實踐。”要想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必須要使我們的教學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這一過程,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自己負責,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負責,對國家負責。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

《十幾減9》是人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大致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匯入,主要是複習了9加幾進位加法的口算和填括號裏的未知數。二、運用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四、課堂小結。

整節課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積極思考,興趣較高,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材要求學生掌握多種算法,學生在計算15-9時,一(3)班的孩子想出了:從15裏面一個一個地減去9,還剩6;用破十法,10-9=1,1+5=6。(頭天晚上預習了的)。而一(2)班鄧明東小朋友還想出了連減法:15-5=10,10-4=6,當時,我是喜出望外,表揚了愛思考的他。而“想加算減”的方法卻沒有學生想到,有的學生一節課上連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教學效果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感覺老師牽的痕跡太重。

課後,我一直在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是不是因爲讓學生動手擺小棒時,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操作裏,而影響了聽課的效果?是不是因爲老師講的太多,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而讓學生失去了主動發言的積極性?……思考再三,覺得有以下原因:

1、匯入新課不新穎,練習題設計比較單調。

2、在備課過程中我過高估計了學生。

3、給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時間太少。

4、教師的引導還不是很科學,到位。

我覺得自己還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改進和努力:

一、 複習鋪墊部分需要夯實

雖然我在複習匯入部分準備了一些9加幾的練習題,但量還不夠,應該出一道“一圖四式”的題目,爲“想加算減”的計算方法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需要進一步指導和強化

在用情境圖引導學生列出“15-9”的算式後,我先用小棒演示 15-9,學生很快發現15-9,要從5根小棒裏拿出9根,不夠拿了,這可怎麼辦呢?在引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後,我馬上讓學生動手擺小棒,探究算法。在學生說出破十法的思路後,我用圓片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算理。我在這裏強調了讓學生說算理,其實,我漏掉了再讓學生跟着老師一起動手用小棒擺一擺,理解“破十法”的教學環節。正因爲這一操作環節的忽略,而導致在“做一做”第1題的“用小棒擺一擺”中,很多學生還是不會擺小棒。一年級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不強,有時候,空洞的“說一說”還不如紮實的“做一做”效果好。所以還要在操作環節中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師說了算。

三、比較、優化教學方法

雖然新教材倡導引導學生髮現多種計算方法,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但畢竟這是一年級學生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要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得面面俱到還是有困難的。所以,可以在學生提出的多種算法中,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比較,優化。可以先把“破十法”讓學生學紮實,再讓學生學習“想加算減”的方法,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說算法時,引導學生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如15-9,想:個位上5減9不夠減,先算10減9等於1,再算1加5等於6。儘可能面向全體,讓更多的孩子有表達的機會。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比較枯燥的,如何把枯燥的內容上得新穎有趣,有效,我還要更加努力去探索。

十幾減9教學反思11

學習十幾減九對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透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依據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創設豐富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授課中,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積極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透過擺學具、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環節突破重點和難點,讓學生不斷地體會數學的作用。在鞏固應用、內化提高環節中,藉助學具、實物圖擺一擺、算一算,以實物操作來加強表象,幫助計算,其次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脫離實物和圖形,利用表象來支援思維,充分體現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由於初次執教低年級,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許多環節,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在複習分成和求未知加數,並進行相應的練習這個環節的實際教學中,採用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做再彙報的方式。

改進措施:這道複習題淺顯易懂,完全可以讓學生直接說出答案。此外,在學生回答9可以分成幾和幾時,對答的有規律並說的完整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評價,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樣來回答問題。

(二)在新課的匯入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提出數學問題,從中找到和這節課有關的內容。

(三)例題的出示過程中,採用12個風車先展示了一下,然後把其中的9個貼在了黑板上,其餘3個直到學生計算出結果後才貼在黑板上。

改進措施:在呈現例題時一定要給學生完整的畫面,也就是12個風車要同進展示,可採用畫虛線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題意。

(四)在學生彙報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的教學中,學生只說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減法、破十法、平十法這三種方法,老師在板書時採用的是書寫算式的方式。在學生說出平十法這種方法時說的有些含糊,老師要給特殊的點撥。

改進措施:

(1)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式擺一擺,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突破教學的重點。

(2)學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時,採用圖式的方式更便於學生的理解。

(3)“平十法”這種算法有些學生不容易理解,應採用圖式的方式使學生理解並掌握。

(4)學生沒能想到“減十法”這種計算方法,作爲老師可以把這種算法告訴給學生,並幫助學生理解,以增強學生算法的多樣化。

(5)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說算法。

十幾減9教學反思12

“十幾減9”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爲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

課後,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不但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整堂課還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也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不但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合理算法,而且還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教學民主,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得到了較實在的體現。但從學生的課堂作業反映出來的情況看,學生算題的錯誤率比較高,課後我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了訪談和教學效果檢測,結果出乎意料: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老師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藉助扳手指計算。這些問題令我擔憂,看來這堂課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很理想,也就是說交流在形式上是發生了,而學生的理解並未有實質性的思維碰撞。我反問自己:“讓學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麼?交流中教師該做些什麼?”看來,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客觀地反思一下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了。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爲想到了新的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學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實在的東西,甚至未加考慮,也就是說學生的交流沒有實效。

我又重新翻開了《數學課程標準》,一段話躍入我的眼簾:“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導”二字上面,同時,頭腦中上課的一幕又重新出現在我眼前,我仔細搜尋我在學生交流時的“引導”,哦!我恍然大悟,這堂課學生沒有實現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於教師的“引導”無方。當學生把多種算法探究出來的時候,我只是不停地重複“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等一些不能引導學生溝通的話;另外,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我翻閱了大量的數學教育理論方面的資料,裏面都有強調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相當關鍵,失去了教師對學生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往往是虛假的主體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樣做了,正如葉瀾教授說過的:“沒有聚集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集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在教學中,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教師的作用應是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梳理。

十幾減9教學反思13

《十幾減9》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探討、發現和初步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由於本課與上學期的《9加幾》在教學內容上形成了呼應,因此我也繼續沿用了小猴賣桃的情境匯入方式,學生對於小猴賣桃還是很感興趣的,都積極舉手要說圖意,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對於十幾減9如何計算的探討,他們也是在激勵的討論中進行的。但在探討13—9的計算方法時,我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估計不足,以致於沒有出現預期的算法多樣化,只出現了兩種算法——一個一個減和破十法。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一味地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以致於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只有個別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方法。其實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困惑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探索,而是急着給學生提供幫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爲目的。但是如果無視學生遇到的困難,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說,也不利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積極情感地培養。所以這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爲想到了新的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另外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我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由於本課只是20以內退位減的第一課時,教師在提出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並不能過高的要求孩子對算法進行優化。因此“用你喜歡的方法算。”就成了本節課的貫穿語之一。但由於班上孩子對上學期的9加幾計算方法掌握得比較牢固,在做題時,當有孩子提到了用加法算,也頓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後半段的學習中,大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嘗試“想加算減”的方法了。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在新課標指引下,我在課上充分尊重學生,不但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合理算法,而且還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因此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這堂課中學生的個性化得到了較實在的體現。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對於後邊“十幾減幾”退位減法的教學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爲“十幾減幾”退位減法教學奠定紮實的基礎。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課堂上學生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如:在計算“13—9”時,學生的計算方法有(1)“想加算減”法,因爲4+9=13,所以13—9=4。(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3)“連減法”,因爲上個學期學過十幾減幾等於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4)也可以用13—10=3,由於減數多減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當然有部分學生是透過數數數出來的。在比較各自方法的優劣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法的簡便,實現計算方法的最優化。

在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後,我讓學生把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來,然後讓他們發現探討這些算式有什麼規律,學生除了發現減數都是9,被減數一個比一個多1,差一個比一個多1,還發現了“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這一規律,最後我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律進行了計算練習,學生的計算速度得到了提高。當然部分學生容易把“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和“幾加9”的進位加法規律混淆,因此應多加練習,加深鞏固,讓學生加深理解,以達到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十幾減9教學反思14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計算題,因爲他們喜歡很快的做出結果,得到老師的認可,從而產生一種把得數算對的成就感,但對於計算方法和過程的探究就不感興趣了,但學習數學的根本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之以魚”自然不如“授之以漁”,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產生想說話的要表達的想法,同時把計算題和學生喜歡做的遊戲結合起來,促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透過20xx年1月19日,在我校錄播教室所執教的這一課教學實際情況,現將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賣氣球、套圈、猜字謎等)爲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資訊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處,很多學生已經能夠準確的說出15—9等於6的結果,我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先說出想的過程再說出結果,而是順其自然先得到結果6,然後再啓發學生去思考能把結果想正確的方法,從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然後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5—9=6的其他計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探究過程給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和平臺,同時給學生提供點子,透過演示幫助回答問題的學生更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幫助聽講的學生能夠更明白髮言的學生在講些什麼。

三、鞏固練習,寓練於樂,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結合將要過新年的生活情境,採用回答問題放鞭炮的遊戲學習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更多的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

四、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用語還不是很精練,不是很準確。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另外教師由於頻發穿梭於講臺和學生之間,導致錄播出來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課堂教學板書還應該規範起來,書寫最好藉助黑板上的田字格,給學生做最好的榜樣示範。學生對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表達的不夠多樣化,可能是教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造成的,在鞏固練習環節應該尊重學生的思考過程,提倡學生願意用哪一種就用那一種來解決問題,有點過於側重對“破十法”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十幾減9教學反思15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計算是來源於生活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願望。”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對於低年級來說創設一些有趣、活潑的生活情境,孩子更有興趣。所以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把計算和實際問題的情境聯繫起來,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學習計算,體會探索算法的過程,發展數學意識。

在教學《十幾減9》匯入時創設情境:“夏天快到了,猴哥在路邊擺了個水果攤。”出示動畫ppt,老師接着敘述故事:“由於他笑臉迎人,生意一直不錯。這不,沒幾天貨架上的水果就沒了,猴哥心裏盤算着:看着這時節,桃應該也熟了,去摘幾個桃子吧!”,老師激趣到:“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猴哥摘幾個桃子嗎?”,孩子們興趣馬上提上來了,很自然的進入對舊知的複習,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摘桃情節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孩子在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逐步養成從數量上進行觀察、思考的習慣,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學得非常的開心。

在教學計算時,創設、提供一些常見的實際生活情境,相對低年級來說,創設一些有趣的、動畫的情境,會直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能培養孩子從數學的角度獲取資訊、提出問題,用所學的計算解決問題。這樣的計算教學,才能“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使學生感受現實生活裏蘊藏着豐富的數學資訊,體會計算的價值和數學的應用,發展應用意識增強計算的興趣。

二、 加強學習活動,深化算理。

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說、愛動的年齡特點,教師應讓學生透過動手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計算方法。同時知識的德掌握有一個反覆認識的過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使學社對算理不斷加深。爲了使一年級學生較好地掌握計算方法,較好地進行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買桃”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逐步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和興趣。課堂上只有小一部分學生都知道13-9=4,這時教師並不急於教給學生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提供讓孩子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資料(一盒桃10個和外面的3個)自由、獨立地去探索,嘗試計算,找到解題的方法,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二是同桌交流方法,爲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三是師生交流,尋找不同算法。學生積極性很高,教師抓住機會,難點的破十法讓學生邊說邊演示操作過程。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算法,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在學生彙報方法時不用急於板書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把計算思路說清楚,繼續追問其他學生是怎麼想的?然後師及時小結,用課件演示過程,最後還要讓學生小組裏說一說。當學生再次彙報時,這時我才水到渠成板書算理,板書計算過程。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和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揭示-操作-說-想-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探討、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孩子較好的掌握方法和算理。

三、 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些方法並不高效,甚至有的方法並不合理,但卻是學生自己的方法。

教師找準了教學的重難點,運用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各自發表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把各自的生活經驗轉化爲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計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最後讓學生說說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十幾減9》在新授的時候應該多呈現不同的方法,有一個一個減的方法、先減3再減6的方法、“破十法” 、“想加做減”等方法,在呈現了不同算法以後教師再着重介紹“破十法” 、“想加做減”。在不斷訓練和相互交流中讓學生了解多種計算方法,在學生應用這些算法時,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思維方式的算法進行類似的計算。在教學“湊十法”時,個別基礎薄弱數感不強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握,給大數湊十能過關,遇到6、7這樣的數反應就不快了,這是如果孩子能掌握“接着數”方法也是不錯的。這樣的計算教學,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活動過程,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對於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創造意識的形成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也不必“索要”算法多樣化,也不必爲了體現多樣化而強制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多種算法。那些低層次的算法教師可以不必再出示,教學沒有必要走回頭路。

四、優化算法,提高計算速度。

“沒有一種方法對每個學生都是最優的,只有學生自己喜歡並能靈活運用的方法纔是最優的算法”。在呈現算法多樣化後,隨着練習的不斷加大,孩子慢慢能從自己的計算經驗中體會出最優的方法來,教師有必要使呈現出來的算法得到最優化,或者得到調整和修改,並使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的奇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一個班集體中,幾十個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做十幾減9的減法時,所用的計算方法在思維水平上也是有差異的。如,須藉助直觀進行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明顯低於用“做減想加”來計算的學生的思維水平。爲了使大多數學生透過學習,達到義務教育所要求的標準,使大多數學生掌握一般的,較優的計算方法,由此,教師在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側重讓學生理解“做減想加”和“破十法”的計算算理,目的在於使大多數學生能掌握這普通的長久發揮作用的數學方法。

五、練習有針對性,提高計算能力。

《十幾減9》的練習設計了四個層次,第一層出示兩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有困難的孩子可以藉助小棒計算,再指名彙報。培養學生在敢於發表自己的觀念的同時,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見解,並能從交流中獲益。第二層出示4題加減法對比練習,讓孩子計算,小朋友完成得很快,交流中知道運用觀察法這種題用“想加做減”比較簡單。第三層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第四層列出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並引導孩子們觀察算式,發現規律。引導孩子思考“得數都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這個1從哪兒來的?”從而鞏固“破十法”的計算,在隨後的計算中明顯感受到孩子們的計算速度明顯增強。透過這四個層次的練習, 孩子們說說“你喜歡那種計算方法?”讓孩子自己談感受,孩子們說到:“一個一個數簡單,但是沒有圖,沒有小棒就不能計算了,而且速度慢”、“破十法簡單,看到9就想到剩1,再加上個位的數就可以了”“想加做減的時候要細心,要把9的加法記牢固,不然就會想錯做錯”……在交流討論中孩子們對算法進行了優化。

教學建議:

1、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部分應該設計做一做第2題的形式,藉助直觀的水果圖體會“破十法”和“做減想加”的算理,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計算十幾減9的表象。

2、本課是十幾減9的第一課時,只要求學生能正確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算得又對又快。

3、從學生後期計算來看,想加做減在十幾減9時孩子們應用較多,但是十幾減幾很多孩子還是選擇破十法,主要原因是孩子們上學期的20以內進位加法不夠熟練,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假期時間長,生疏了,建議開學初或者在第一單元教學時有針對性的進位加法進行復習,效果會更好!

4、創造性使用教具和學具,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爲了使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一般計算方法,教師製作的教學課件,設計學生學習資料,巧妙使用學具。如教學例1時,教師給學生準備的學習資料是一盒桃(10個)和3個,小棒是10根藍色和3根紅色。當學生要計算出13-9的結果時,自然想到用10來減9。透過讓學生操作有結構特點的、能幫助學生解題的學具,使學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計算算理,並能應用它來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