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閱讀答案(集合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65W人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集合15篇)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

(甲)閱讀《曹劌論戰》,回答問題。(2分)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選自《左傳》或《左傳·莊公十年》,相傳作者是左丘明 。(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 ②小大之獄(案件)

③公將鼓之(擊鼓進軍) ④望其旗靡(倒下)

3.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2分)

答:戰前——魯淺陋; 曹 有遠謀 。 戰時——魯不作調查,急躁冒進; 曹 實地調查,抓準時機。

戰後——魯 茫然不知 曹細說原委(舉出1例,即得1分)。 透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1分)

4.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2分)

答:(1)政治方面:1分。認爲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2)軍事方面:1分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

5.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啓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 (3分)

答:魯國獲勝的主要啓示有,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援;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羣衆的意見……(學生結合課文任選一個角度,聯繫實際談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記2分)

(甲)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回答問題。(2分)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溪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文章出自於《孟子 告子下》,孟子 儒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1分)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 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 輔佐)

(3)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4) 人恆過,然後能改(犯過失)

3、本文從哪兩方面論證了經受磨鍊的益處?(2分)

答:造就人才 治理國家

4.全文的中心句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作者認爲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用課文詞語回答) (2分)

5.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舉例談談。(3分)

答: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無惟一答案。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談,言之成理均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2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稿,民弗從也。”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義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何以戰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戰

2.解釋加粗的詞語。

(1)未能遠謀_____________

(2)忠之屬也_____________

(3)公問其故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氣_____________

3.翻譯句子。

(1)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爲長勺之戰,弱魯戰勝強齊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1)謀劃(2)類(3)緣故(4)振作

3.(1)盡了自己本分內的事,可以憑此作戰。

(2)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意對即可)

4.取信於民;詳察敵情;上下一心;指揮得當;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3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選出下面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又何間焉(參與)

B、必以信(相信)

C、雖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獄(案件)

2、選出下而各組中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未能遠謀/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雖不能察/老嫗力雖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詳細介紹了曹判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而對於交戰的具體過程則略寫,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到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己經枯竭了。敵方的士氣已經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

4、因爲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其他內容與中心關聯不大。這樣處理,表現了軍事家曹劌的遠見卓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4-16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乙】

董宣爲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1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②。宣於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公主即還宮訴帝3,帝大怒,召宣,欲棰殺之。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棰,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4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爲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爲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

(選自《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五》)

【注】

1[蒼頭]奴僕。

2[驂乘]古代乘車時居右邊陪乘的人,其任務在於隨侍尊者。

③[帝]指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湖陽公主是他的姐姐。

4[小黃門]泛指宦官。

5[強項令]硬脖子縣令。強,硬。項,脖子。

14.下面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2分)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使宣叩頭謝主長跪而謝之

C.公將鼓之慾棰殺之D.何以戰 欲何言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一鼓作氣 翻譯:

(2)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翻譯:

16.【甲】【乙】兩文都有君臣相對的場面。面對魯莊公,臣民曹劌爲魯莊公指明 1纔是作戰取勝的條件,魯莊公請曹劌同行參戰;面對光武帝,縣令董宣據理力爭,誓死不認罪,光武帝2,3。(3分)

參考答案:

14.答案:C(2分)

15.答案示例:(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2分)

(2)董宣兩手撐着地,終究不肯低頭。(2分)

16.答案示例:1取信於民2稱他爲“強項令”(將其赦免)3賜錢三十萬

(共3分,每空1分)

參考譯文:

董宣做了洛陽縣令。湖陽公主的奴僕大白天殺了人,於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讓這個奴僕在車右邊陪乘,董宣在夏門亭等候,攔住公主的車拉住馬,用刀在地上一畫,大聲列舉公主的過失;呵斥這個奴僕下車,就地處決了他。

公主立即回到宮中向皇帝訴說,皇帝大怒,叫來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頭說:“希望讓我說一句話就死。”皇帝說:“你想要說什麼?”董宣說:“陛下您有聖明道德使國家中興,可是放縱奴僕殺人,將要憑什麼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請允許能夠自殺!”他立即用頭撞柱子,鮮血流了滿臉。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了他。皇帝讓董宣磕頭向公主道歉,董宣不聽從;小宦官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着地,終究不肯低頭。公主說:“文叔你當百姓時,敢藏匿犯死罪逃跑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來查。現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還不能制服一個縣令嗎?”皇帝笑着說:“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樣!”於是下令:“硬脖子縣令出去吧。”賞賜了他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衆官吏。從此捕捉打擊依仗權勢橫行不法之人,沒有誰不害怕得發抖。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5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弟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畫人物採用的方法是什麼?文中運用的主要寫作方法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劌的主要戰略思想是什麼?

(1)戰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劌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請結合全文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們都讚譽曹劌,但文中另一角色——魯莊公,你認爲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請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在課文中任選一段,依據原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改寫成現代文。要求:不能僅僅翻譯過來了事,要在文章中體現人物的遠見卓識。字數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參與。

(2)鄙陋。

(3)絲織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會跟從的。

4.語言描寫。議論。

5.(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6.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政治遠見表現在戰前對可否一戰的討論。軍事才能表現在掌握戰機,詳察敵情。(結合課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對應語句)

7.魯莊公平庸無能,但還能聽取合理的意見,不一意孤行,說明他還不是一個昏君。(意對即可)

8.“略”。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6

[甲]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抵得上)。嘗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駁倒),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險的場合),而括易言之。使趙(趙國)不將(當將領)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趙國大將),悉(全)更(改)約束(規定),易置(撤換)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帶領)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節選自《史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將鼓之。( ) (2)既克,公問其故。( )

(3)以天下莫能當。( ) (4)秦悉坑之。(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3.根據乙文內容,用一個成語做乙文的標題,請寫在下面。(2分)

4.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爲曹劌的“論戰”與趙括的“談兵”有什麼不同?說說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1)擊鼓(2)已經 (3)認爲 (4)曾經(每空1分)

2.(1)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耗盡了。(意思對即可)(1分)

(2)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軍隊就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都活埋了(意思對即可)。(1分)

3.紙上談兵(1分)

4.此題爲開放題,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劌的“論戰”源自於他對戰場情況、形勢的仔細觀察與準確分析,源自於他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趙括的“談兵” 只抱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只會誇誇其談。

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2、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爲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如: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讀懂選文,再用成語概括標題即可。

4、此題屬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題。(14 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 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①與楚人期②戰於泓③之陽,楚人濟④泓而來,有司⑤曰:“請迨⑥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濟,未畢陳⑧,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節選自《公羊傳》)

【註釋】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國國君。 ②期:約定時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濟:過

河。⑤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這裏指宋國的子魚。⑥迨:趁着。⑦既:盡,完了。⑧陳:通“陣”, 這裏是擺好戰鬥隊列的意思。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後襄公 鼓. 之 鼓:

11.下 列句子中的“於”與例句中的“於”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 分)……【

例句: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A.駢死於.槽櫪之間(《馬說》)

B.行者休於.樹(《醉翁亭記》)

C.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D.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 分)

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⑵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譯文:

13.有人說魯莊公“鄙”,也有人說“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3 分)

答:

14.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後,你認爲宋國大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 分)

答:

【答案】

10.(1)戰勝(攻破) (2)擊鼓進軍(答成“擊鼓”也算對)

11.C(ABD 三項均爲介出處所,可譯爲“在”;C 項爲介出對象,可譯爲“對”)

12 .(1)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減(減弱)了,第三次擊鼓 時士氣就耗盡(枯竭)了。

(2)請趁着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就攻打他們。

13.示例一:魯莊公“不鄙”。(1 分)儘管魯莊公缺乏軍事才能,但他能夠禮賢下士,虛心求 教,聽取正確的意見,最終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因此,魯莊公“不鄙”。

示例二:魯莊公“鄙”。(1 分)戰前不知道如何準備,臨戰不會正確指揮,戰後不知何 以取勝。因此,魯莊 公“鄙”。

14.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

(答成“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或“宋襄公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也算對)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酈道元《三峽》)

C、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D、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2、理解文段內容,然後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戰爭,指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戰例之一__________。這場戰爭中.魯國取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認爲可以一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寫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1)齊魯長勺之戰;取信於民;知己知彼、把握戰機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訪察,但也要根據實情來對待。

(2)我看見他們的車轍很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擊他們。(均意合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回答後面問題。(13分)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景公舉兵欲伐魯

景公舉兵欲伐魯,問於晏子,晏子對曰:不可。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見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嬰聞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國,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然後可以舉兵而徵暴。今君好酒而闢,德無以安國,厚藉斂,意使令,無以和民。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其君離,上怨其下,然後伐之,則義厚而利多,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

公曰:善。遂果不伐魯。

19、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又何間焉 間:_______

(2)忠之屬也 屬: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國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魯 遂:_______

20、下面加點詞義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代詞,如何迎戰) 伯禽之治存焉(結構助詞,的)

B.何以戰(介詞,憑、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詞,用來)

C.雖不能察(連詞,雖然) 問於晏子(介詞,向)

D.其鄉人曰(代詞,曹劌的) 其君離(代詞,指百姓)

21、翻譯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斂,意使令,無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劌和晏子都認爲作戰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隊長兩篇短文,簡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別具有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9、(1)參與 (2)類 (3)使安定 (4)於是

20、C.

21、(1)穿的吃的這樣一些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別人。 (2)徵收賦稅沉重,下令頻繁,不能夠使人民和樂。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擁護,上下和諧。

23、例:曹劌關心國事,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晏子機智善變,敢於進諫,一心爲國。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0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請用“/”標出下列語句中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1)肉 食 者 謀 之 (2)弗 敢 加也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將鼓之( ) (4)再而衰(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選文詳略得當,詳寫_________,略寫_________,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5.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從選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請找出一處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1)肉食者/謀之(2)弗敢/加也

2. (1)通“遍”,遍及,普遍 (2)爲人所信服(3)擊鼓進軍(4)第二次

3.我看到他們的車印凌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4.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或:曹劌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雙方交戰的過程。

5. ①“公將戰”表現魯莊公面對強敵毫不畏懼。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表現魯莊公取信於民(或:勤政愛民)。

③“公與之乘”表現魯莊公禮賢下士。

④“公問其故”表現魯莊公不恥下問。

⑤魯莊公發現曹劌才華出衆,加以重用,表現魯莊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戰時機的選擇上,兩次遭到曹劌否定,魯莊公毫不介意,表現魯莊公胸懷寬廣,從善如流。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1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彼竭我盈: ②懼有伏焉: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下面各句中劃線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公將馳之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①戰於長勺②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C.①登軾而望之②學而不思則罔

D.①吾視其轍亂②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4:透過對選文的閱讀,談談你對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2)害怕

小題1: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氣勢,第二次擊鼓就氣勢衰退,第三次擊鼓氣勢就消失殆盡。

小題1:B

小題1:曹劌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謀遠慮,冷靜沉着。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加點字意思的能力。B項中“於”的意思都爲“在”。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據文章對“曹劌”的具體描寫來分析該人物形象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2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① 又何間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犧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親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論述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個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決定長勺之戰勝負的要素是“人和”,請你從甲文中找出體現這一觀點的句子,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曹劌認爲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來,長勺之戰中的魯莊公被人認爲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並不“鄙”。他不“鄙”表現在哪裏?根據甲文概括總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兩千年前就發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請舉一個事例談談你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① 又何間焉 (參與)

② 犧牲玉帛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必須解釋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

④ 親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們)目光(見識)短淺,不能長遠謀劃(打算)

②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

3、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於民

4、從兩個方面表現魯莊公的不“鄙”: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盡職盡責,取信於民。 (意思對即可)

5、例 1:二戰初期,法西斯橫掃歐洲大陸,塗炭生靈。歐洲人民團結一致,奮起反抗,最終正 義戰勝了邪惡。 例2:八年抗日戰爭,日寇踐踏我國土,山河破碎。國共兩黨合作,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以弱勝強,最終將日寇趕出中國。(意對即可)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1第14題。(15分)

[甲]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駁倒),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險的場合),而括易言之。使趙(趙國)不將括即已,若比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趙國大將),悉更約束(規定),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帶領)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節選自《史記》)

1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公將鼓之。 ( ) ②既克,公問其故。 ( )

④秦悉坑之。 ( )

2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答:

21.根據乙文內容,用一個成語做乙文的標題,並說說成語的意思。(3分)

成語: (1分)

意思:

22.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爲曹劌的論戰與趙括的談兵有什麼不同?說說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9.該題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詞。(4分)

(1)擊鼓(進軍) (2)已經 (3) 埋

20.趙括曾經和他的父親談兵事,他的父親不能駁倒他,卻不說(趙括)善於打仗。(2分)

21.該題考的是成語。(3分)參考答案:紙上談兵(1分)在文字上談用兵策略,比喻不聯繫實際情況,發空議論。(2分)(沒有比喻義,只給1分)

22.此題爲開放題,答案不唯一。(3分) 答案示例:曹劌的論戰源自於他對戰場情況、形勢的仔細觀察與準確分析,源自於他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趙括的談兵 只抱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只會誇誇其談,沒有實踐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各2分)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4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嘗①見一蜘蛛佈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嘗見一蜘蛛佈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②。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③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④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⑥其腦,果腹而去。

注:①嘗:曾經②而勢稍不及,及:到,到達。③若將,若:好像。④待:防備。⑤飆:像疾風一樣。這裏指迅速。⑥盬(gǔ):吸飲。

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將鼓之: (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

19.甲文中魯國軍隊抓住有利時機克敵制勝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置蛇於死地。 (2分)

20.甲文曹劌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給了你什麼啓發?(3分)

21.甲乙兩文說明的一個共同道理是(2分)

參考答案:

17、(1)擊鼓(2)第二次(3)像這樣(4)離開

18、(1)他們的勇氣已經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2)蜘蛛乘蛇不防備,迅速懸絲垂下,盤踞在蛇的頭上。

19、轍亂旗靡 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們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應建立仔細觀察,周密分析的基礎上。

21、弱者如果能抓住時機。也可以戰勝強者。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15

《曹劌論戰》 閱讀下列兩段選文,完成6—10題。(12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①與楚人期②戰於泓③之陽。楚人濟④泓而來。有司⑤復曰:“請迨⑥其未畢濟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既濟⑦,未畢陳⑧,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國國君。②期:約定時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濟:過河。⑤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這裏指宋國的子魚。⑥迨:趁着。⑦既:盡,完了。⑧陳:通“陣”,這裏是擺好戰鬥隊列的意思。

1.解釋下列句中加的字。(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後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於”與例句中的“於”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

例句: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A.駢死於槽櫪之間(《馬說》)

B.行者休於樹(《醉翁亭記》)

C.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D.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2)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譯文:

4.有人說魯莊公“鄙”,也有人說“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2分)

5.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後,你認爲宋國大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

參考答案:

1.(1)戰勝(攻破)(2)擊鼓進軍(答成“擊鼓”也算對)(每小題1分)

2.C (ABD三項均爲介出所處,可譯爲“在”;C項爲介出對象,可譯爲“對”)

3.(1)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枯竭)了。

(2)請趁着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就攻打他們。(每小題2分,意思對即可)

4.示例:魯莊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結合選文或全文內容作答均可

5.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答成“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或“宋襄公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也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