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有感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41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山海經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山海經有感14篇

讀山海經有感 篇1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共十篇,篇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我讀過《阿長與<山海經>》後,覺得它是我最喜歡的篇目。

這篇文章說的是“我”小時候與阿長相處的一些瑣事,着意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等細節。“我”對她尋購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與感激,文章表達了“我”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時光的深切懷念。

文中的感情很複雜,我讀了很久才發現這其中的感情變化也是十分微妙的。起初阿長講長毛的故事時,“我”對她充滿了敬意,而且覺得先前對她的態度有些不敬。後來這種意識漸漸地淡了下去,因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然而,她爲“我”買來了《山海經》後,“我”對她又重新充滿了敬意和感激。我讀到這裏,深切地體會到了“我”對她感情變化的緣由。

當然,我讀到這裏,疑惑也有了不少。,比如說阿長是怎麼買到這本書的。阿長是一個普通女傭,她的.收入一定不多;正值過年時,大部分書店都關了門。阿長一定在買書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如文中一句“是她告假回家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回來了’!”。一個連字都不識的人能這樣看重“我”的想法,即使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但最後竟能盡力找到“我”想要的書本,我想,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從這裏可以看出,阿長是一個善良、負責、認真的人,她時時把自己的小主人放在第一位。

我認爲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因爲前面的種種對阿長的不滿就在這裏全部變成了對阿長的尊敬。從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就足以證明“我”是對她無比懷念的。

突然想到小時候的一件事,媽媽正好和我談到《山海經》,我傻傻地分不清“山海經”與“山海關”,引得媽媽哈哈大笑。後來看了書上的介紹才搞明白,原來“山海關”是長城上的雄關,“山海經”卻是書。就因爲這一點,我纔開始認真看《朝花夕拾》。我認爲只有多看書,並認真領悟,才能夠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纔不會犯把“山海經”當“山海關”這一類的低級錯誤。

這本書給我的感悟是,一定要多讀書,而且要慢下來細細品味,讀出書中的趣味,瞭解作者的用意,才能然自己變得有涵養。

讀山海經有感 篇2

《山海經》從女媧補天、神農氏炎帝、精衛填海、軒轅氏黃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話故事一直講到啓建立夏朝,故事一個比一個神奇,一個比一個精彩。書中還描寫了分佈於東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異動植物以及當時被稱爲海內、海外的許多周邊古國或部落的奇特風土人情。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當黃帝勢力日漸強大超過炎帝,炎帝戰敗,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黃帝報仇時,炎帝說:“我出生入死就是爲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戰爭中讓百姓犧牲。”這充分說明炎帝是個很關愛百姓的好首領。

讓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種魚,長了一個頭,八個身子,真奇怪;還有一種鳥,長了一個頭,三隻眼,四隻翅膀,三隻尾巴,稀奇吧!

讓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種魚,身體象蛇一樣,腦袋卻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長命百歲。

透過讀這本書讓我對“鳳凰涅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書中說鳳凰是南方羣山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鳳凰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的生命力,這就是“鳳凰涅盤”。鳳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時纔會出現,並且只在梧桐樹上棲息,怪不得生活中人們常說“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呢。

讀山海經有感 篇3

魯迅的父親得了肺病,醫師給了不對的藥方,耽誤了醫療的時間。之後,魯迅去日本學醫,想學好醫術,救病治人。不過他發現羣衆精神麻木,比身體上生病嚴重多了。從而他放棄了醫學,用筆來覺醒當時民衆的精神。

阿長與《山海經》節選了魯迅很多文章,全是喚醒民衆的文章。

魯迅先生寫的《藥》讓我印象深刻。華小栓得了肺病,他的父親華老栓十分愛他,打聽了一個偏方:“吃人血饅頭”,想讓他不會死去。要知道這種肺病在當時是絕症呀!得知這個消息後,華老栓喜出望外。正巧在這這時,夏家有人鬧了革命,政府殺他,華老栓就惦記着買華家人的沾血饅頭救兒子。真是愚昧無知!夏家的人鬧革命是爲了挽救自己的祖國和民衆,但是被殺後,老百姓不但蜂擁而至地觀望,而且還買人血饅頭。華小栓最後還是死去了,這個藥是無效的。看似是華家、夏家的悲哀,其實是華夏民族的悲哀。

而阿長與《山海經》選登的《藤野先生》,寫的卻是魯迅先生從醫時期的事。藤野先生對孩子們教育的炙熱和寬容,對魯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要魯迅抄講義,希望他的成績更好一點。魯迅抄的血管部分移了位置,藤野先生細緻地圈出來,並且和藹地對他說:“這樣一移雖然美觀一些,但是血管是血管,它不可能因爲這個,而改變本來的位置”。藤野先生對於魯迅熱心的希望,無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爲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魯迅就這樣,很認真地學醫術。直到有一天,還沒下課,就上完了課,老師給魯迅等學員看了一些短片:是日本人戰勝俄國人的情景,中間總夾雜着一些中國人,因爲中國人時常做俄國人的勘察兵。最終做勘察兵的中國人要被槍斃,圍觀看着的,也是一羣中國人,他們都拍掌歡呼:萬歲!萬歲!在我們的耳中,是不是聽了感覺十分刺耳?嗚呼,我無法想象!於是魯迅棄醫從文,決心來挽救這些麻木的`中國人精神,而不是救治人民的肉體。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藤野先生黑廋的面貌,似乎正想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魯迅突然增加了勇氣,繼續寫這些戰鬥文字。

讀到這裏,我知道了只要有了一顆精神富足的心,哪怕曾經你多麼弱小,你還是會發展起來,成爲強者。魯迅就懷着這樣的心,用筆當武器來喚醒每一位青年的心。每一篇魯迅的文章,都是治療精神的靈藥,讓我們讀着受益匪淺。每一次讀它,都讓讓我深深震撼。

讀山海經有感 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山海經》,裏面有許多的神話故事。如輔佐他的是春神句芒;天帝是炎帝,輔佐他的是手裏拿着一把稱杆的火神祝融,他負責的是夏天;西方天帝則是少昊,輔佐他的是手裏拿着一把曲尺的金神蓐收,他負責掌管秋天;北方天帝是顓頊。輔佐他的是手裏拿着一個平稱的水神,也就是海神兼風神的禺強。他負責掌管的是冬天。皇帝就是天下神的領袖。輔佐他的是手裏拿着一根繩子的'土地,神后土。

這本書裏面有許多的神話故事引人入勝。如人臉蛇身的天神貳負,這都是些神話故事講的都是些天上的神仙。但不過西王母是個女生還住在崑崙山上住的是瓊樓玉宇吃的是不老的仙品,而喝的是瓊漿玉液。但是他長得很醜,還有一個又粗又長的鮑偉,嘴裏長的老虎的牙齒,頭髮蓬亂,戴着一頂方形帽子。有時候還會發出吼叫。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裏面孫悟空大鬧蟠桃園,而西王母也有個很大的潘桃園。裏面也是種了很多的潘桃,這裏面有許多神話故事,但是最讓我映入眼簾的是人類之母女媧。大家全都知道女媧是傳說中的人類之母,當宇宙漸漸由一片混沌兒,清晰起來時輕的浮上去,重的物質落下來。那個時候天上只有月亮和太陽,地上只有草木和山川世間寂靜又荒涼。就在這個時候,女娃她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到處走動,卻看不見一個生物。還有個主意他可以倒歇人就不再那麼孤單。女娃伸手捧起一個黃泥,彷彿自己的樣子造出了許多小人,這些小人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女娃飛快地照得不一會兒,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小人到處都是,他們哭着、笑着、鬧着,滿世界跑。後來那些人繁延生息,綿延了一代又一代。成了現在的人。

忽然,天上的神仙似乎打起仗來,弄得大地震動,支撐着天空的東南西北各個邊角的四座天柱山折了。天上撕開一道巨大的口子地面也裂開了熊熊的火焰冒了出來焚燒了森林滾燙的水到處都有無數的動物和人被大火燒死,女花聽到了人間的慘叫聲,非常同情她殺死了水要黑龍評先的水會又讓是隻巨大的烏龜,用腳代替食左天柱頂起天瓊。然後女媧同事平方淺來讀才搬到天空,被撕開的地方,不久如柴堆積如山。女媧又去尋找和天空一樣的顏色的青石。因爲介紹沒有那麼多,其實女娃辯解來白使黃石、紅石和黑石放在柴堆上面燒。漸漸地五色石被燒得通紅,然後十塊融化了,像鐵水似的添補了天空的裂縫。這時女媧類的他顧不得休息嗎?行了!盧輝灑在大地上。大地也重新平整起來。你玩得一絲力氣也沒有了,他今天的倒下,從此再也沒有起來過,但是它的腸子化成十個神人,依然盡職盡責地守衛在倒入中央。

這本《山海經》有許多的神話故事,令我喜歡。女媧只是其中的一個。

讀山海經有感 篇5

當我知道這是一本讓魯迅先生也神往的書時,我決定花時間去仔仔細細的讀它。去看看,它憑什麼讓我這樣敬佩的一位文學家如此渴慕。

書香墨氣依然濃烈,在不到三萬一千字的篇幅中,記載了大約四十個奇特的國家,五百五十個大小不同的山川,三百條河流,一百多位歷史人物,四百多個各種各樣的神魔仙妖人鬼,還有形色各異的植物、礦產、祭祀、裝束、病症、日月升落、工匠技藝、傳聞古史……如各種滋味的山珍海饈,卻沒有一道相同。不禁想起網絡上氾濫成災的劣質意識流文字,在與之對比之下,更顯突兀和膚淺模糊,味如嚼蠟。

夢迴紅樓,依稀看見了瀟湘妃子黛玉的身影。我爲她悲爲這她憂,追溯至前,這要以淚報恩,淚盡而終的絳珠仙子顰兒原是姑瑤之山的瑤草。葉胥成,花鵝黃,實如菟丘,雨過顰眉,風動飛花——素雅而妖嬈憐人的美,不正是黛玉所擁有麼?文人墨客所歌頌的,就是這敢吶喊反抗的瑤草美。正所謂“秦敦漢鼎存膚骨,瑤草瓊枝作鬘鬟”,若不是這如清風,帶五味的特別,袁中道怎會將其寫入《武當》予人做鬘鬟與秦敦並提呢?

是怎樣的瑤草造就了這樣綺麗的瑤草文化,又是怎樣的人構想出這樣能一語成讖的瑤草!而我又何嘗不想持瑤草遍插那些劣質文字所在之處,讓這從遠古流傳下來的美味去拯救那些無味的蠟呢!

黛玉走過,下一道,便是我的至愛。

千年華夏人,十年仙劍夢。女媧,又是一個從《山海經》中走出的人兒啊!在苗疆杜鵑湖畔人面蛇身日變七十的女神,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給我留下了太多的遐想。而今似乎是在兜兜轉轉之後又與她再次相遇,真真覺着只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才能道出我的心境。可是,這種又遇故人的心情總有些心酸。

只因“改”,已經深入人心。假借他人之名,改出己之風。文學確實多元化了,但是,又有多少和女媧一樣,被些許愚昧者改得面目全非的還在禍害人眼呢?罷了,自閉視聽絕不可取,還是隻能默默忍受。

唯獨這《山海經》,因爲它敲碎了《尚書》的捆綁,摒棄列入“正史”的誘惑,甘於不被諸子所撰。自然地,這剛從山巔海底採集的珍饈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獨有的原汁原味。哪怕還有泥土的

芬芳、海風的腥鹹,也正是我所渴望的`純正。就像品湯,原味的醇香絕對比味精的攪和來得更美。

或許裝這這些美味的容器玲瓏小巧,遠遠望去總會讓人感覺沒有大盆巨鼎來得痛快。可是,事實總是出人意料的。這一篇篇短小精幹的文章,竟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小說之祖。煎炸燉煮燜炒烤,萬變不離其中。

道是《山海經》,卻引領了中國整個小說文化,將五千年的中華神話文化精華集於寥寥幾萬字之中。若不是着寥寥數萬字,怎來紅樓一夢?怎來四人西遊?怎來屈原“書離騷招魂迴天問九歌”?

撥動時鐘的指針,僅僅三萬字的時間,山與海,天與地,頓時熠熠生輝。六界,豈止一個“奇”字足矣?

茫茫國學似海洋,《山海經》不過只是滄海一粟。而這一粟,足矣讓我咀嚼不停歇。若真是有國學弱水三千,我便只飲這一滴。僅此一滴從遠古流來的甘露,便撐起了小說的天空,滋潤了我癡於寫作的心,更加明白了魯迅先生他的神往,他的渴慕。

讀山海經有感 篇6

隨着歲月的流淌,許多在悄悄改變,但長媽媽對魯迅先生真摯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我想,也許魯迅對長媽媽比對自己的母親更爲親近。長媽媽對於魯迅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雖然她只是一位小小的保姆,但給魯迅的關愛至深。長媽媽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告訴魯迅,對待魯迅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她的母愛給了魯迅。

她僅是一位保姆,賺來的錢都經過了她滴滴汗水的浸透,分分秒秒的付出,但她可以爲了魯迅花去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只爲給她買上一本他心愛的書,看着他激動地大笑。她可以放棄她休息的時間,給魯迅講故事,講道理。

她對魯迅的愛不是用語言表達,而是用行動詮釋一種“非母親卻勝於母親”的愛,在她心中,她身邊那個調皮的孩子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兒子,而她也在扮演母親的角色。

有一種愛叫關懷,有一種情叫付出,有一種緣分叫遇見,化成了阿長與魯迅的永遠的母子情義。

讀山海經有感 篇7

長媽媽,是一個帶着作者長大的女工。《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用一個孩子的心理去描寫阿長,記錄了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形。

長媽媽生的黃而且胖,睡覺時她又伸開兩隻手和兩隻腳,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形狀,擠得作者沒有辦法翻身。但長媽媽懂得許多規矩,例如在辭歲後初一的清晨起牀後要說“恭喜”,要吃所謂的“福橘”來代表收完了元旦闢頭的磨難。長媽媽交給做這些許多繁瑣至極非常麻煩的事情。“長毛”不但要擄走小孩子和漂亮的姑娘們,而且還要擄走像阿長一樣的.人。當城外有來兵進攻時,“長毛”叫她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放就炸了。作者一向認爲她滿肚子的是麻煩的禮節罷了,沒想到她還有這樣子偉大的神力啊,從此作者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是深不可測啊,由此看來夜裏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也是值得原諒的,自己理應退讓啊。

然而這種敬意卻隨着長媽媽謀害銀鼠後變得淡泊起來。當作者在哀悼銀鼠渴望給它復仇的時候,又在渴望《山海經》了,那是作者的遠房叔祖,他是一個孤寡老人,平常喜歡與孩子們一起玩耍,並親切地稱他們爲“小友”,從他那裏得知一本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的人。閒暇時阿長問怎麼回事,在阿長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後,他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拿出了作者夢寐以求的“三哼經”,作者似乎與了一個霹靂,開啟了書,見到了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的人。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一個人。

讀山海經有感 篇8

《山海經》,乃古之先人之作也,難爲之讀。介數不勝之物、人。吾早已有慕,遂鬻之且讀。

其引人甚,令餘一鼓之氣讀也。是書厚甚。數六百餘足。是書涵以天下之地理、人國。國百有餘、獸四千有餘、植二千有餘,最甚吾感爲夸父逐日也。

其曰:古有一族,名曰夸父族,其左操青蛇,右執黃蛇,其一人善跑,爲祈人之光明始存,欲捉日待空。遂與日逐走,其之神動餘也。後之邁股而奔,入日之時渴,無法,輒尋求水而飲,而其巨也,故河謂之水皆飲而未解之,輒之遠之大澤求也。而令餘傷時,其渴不耐,未至之,亡。餘爲之不借命而爲人之感。而夸父之死,遽棄其杖,化爲鄧林也,以益行路而渴者,至今猶存。

餘深撼於夸父乎。其無時不利人之精神爲良德,反觀吾曹,逢難遂退,無其一毫之氣力也,譬此假,吾奇於魔器,初試之,無功而碌,遂不願復學矣。母見之,知吾輒誨:"子之爲不比古之夸父矣,何談大事乎?此爲本性之惰耳。"吾聞之而赧深愧於母,真可謂"觀於夸父,愧可知已"也。後吾謹守母誨言,實地記誦之法。此方感母之苦心,皆爲吾也!若無母之淳誨,餘安得其之成效乎?曰:非然。

反觀夸父,雖爲人之幻想,而不古人之解,舊時未及今,生活無比於今,夸父正爲其之爲今者而盼矣!是復訴吾等,勿棄憧憬。奮走而向之標也!

讀山海經有感 篇9

在寧靜的夜晚,星星對我調皮地眨眼睛,蟋蟀開始了大合唱,一切那麼美好和諧。我輕輕地翻開《山海經》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山海經》是晉朝的郭璞編寫的,全書18卷,共計31000字。書中主要講了亞洲古代的地理、民族、宗教等內容,除了這些,還寫了許多奇怪的野獸,如吃人,形狀像狐狸的怪獸;名叫夫諸的怪獸,到哪哪就發生大洪水……書中還講了許多神話故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都出自這本書。

這本書裏的神話人物,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刑天。刑天一心想和天地爭神位,天帝砍了刑天的頭,把頭埋進了常羊山,刑天不會善罷甘休,我彷彿看透了他的心思。果然他就以乳爲目,以臍爲口,一手拿盾,一手舞斧,繼續去戰鬥……

讀到這裏,我真覺得古代人民的.想象力真豐富,竟然想出了“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這樣的話語,真有趣!要是我在現場,我真想給刑天點個贊。雖然他作惡多端,但他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學習,要是把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中,那還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呢?

夜深了,我戀戀不捨地合上書,刑天的身影在我腦海裏久久揮之不去……

讀山海經有感 篇10

媽媽給我買的《山海經》終於到貨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記載了豐富那濃濃的百科全書式的古代典籍。而正是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時,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整本。

在那些故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精衛填海》。精衛原來是炎帝的小女兒,一個叫女娃的小姑娘變得,他真是一個不幸的小姑娘,因爲她駕駛着船在東海遊玩的時候,淹死在了海里,女娃不甘心被大海奪去臨清的生命它變成了精衛鳥,每天銜木頭,石子往海里扔,想把海填平。把海填平這件事情在今天看來也是一件舉狀,並不是一兩元花費一年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但是一隻小小的鳥卻有如此的雄心壯志,而且說之間揮灑他的汗水。 她的心中有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她堅持,總有一天會成功。她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我。我很佩服她。精衛的故事讓我明白,如果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要有自信心,其次一定要堅持朝着目標不懈奮鬥,這樣纔會有美好的結局。

《山海經》裏面還記載了很多奇特的動物。比如形狀像貓頭鷹人面。四隻眼睛的。顒;形狀像鹿,馬尾,馬蹄,人手,四角的玃;如人形,豹尾,虎牙,喜歡吼叫的西王母;等等。這種奇異的生物都被作者賦予了形象與生命,不得不讓我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雖然書裏記載的.怪物和神話大部分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古人透過自己大膽的想象而寫成的這本《山海經》,給我們傳達的不是當時生態的原貌,而是一種勇於探索自然的勇氣。

讀山海經有感 篇11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先生爲懷念阿長而寫的一篇小說。魯迅先生的文筆犀利,諷刺現實的黑暗現象,在他的筆下一篇篇人生百態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同樣,阿長的平凡與不平凡也一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阿長是封建社會一個普通的婦女,她和大多數人一樣都受封建習俗的壓迫,但阿長不會怨天尤人,她安於現在的生活,她善良,熱情,樂於助人同樣她也有點兒迷信封建。生活,那樣的社會誰都或多或多有一點小封建,何況在資訊技術以及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封建文化依然存在,更不要說那時。

阿長是魯迅先生的女工,說的闊氣一點就是保姆。誰都不喜歡有人限制自己的生活即使那人是爲了你好,所以一開始魯迅先生是不太喜歡阿長的,叫我我也不喜歡,尤其是當魯迅知道是阿長殺死了隱鼠後就更不待見她了。但是後來一件使魯迅改變了對阿長的看法——阿長給魯迅買了魯迅心心念唸的《山海經》。因爲《山海經》的緣故魯迅讀阿長的`態度有了極大的改變,魯迅開始對這個保姆刮眼相看。他認爲阿長很有本事,其他人辦不到的阿長辦到了。

阿長教魯迅先生許多規矩,例如正月初一早上醒來第一句話要說恭喜恭喜,還要吃福橘。阿長也有些缺點,喜歡背後說人家壞話,喜歡叨叨切切。

作者用兒童的角度去觀察瞭解阿長,阿長很照顧魯迅很愛他,所以阿長得到了魯迅的尊重。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遠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魯迅先生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恨過阿長吧,只不過調皮吧。

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是阿長做的最讓魯迅開心的一件事了吧,現在都我們提起阿長就會想起山海經,真是因爲你沾光了呢。

讀山海經有感 篇12

前幾年有一部神話小說在網上非常火,叫做《搜神記》,續集叫做《蠻荒記》,講的是在傳說中三皇五帝時代,天下的領袖神帝神農氏去世之後,名爲拓拔野的少年被神帝委以重任,最終統一大荒,建立起華夏文明成爲軒轅黃帝的故事。這部書透過作者豐富想象力和創作能力,把中國的神話傳說和自己寫作結合起來,爲我們展現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歷程,演繹一個充滿傳奇與魔幻的大荒時代。雖然在很長的時間內《山海經》的內容一直被認爲荒誕不經,但是很多人依然從中發現了一些可貴的東西。比如,《山海經》裏面有很多我從小就熟知的人物,比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戚、神農、西王母、祝融等等,也有很多諸如燭龍,白招拒,汁光紀,廣成子,帝鴻等我從沒聽說過卻在故事裏面充當着重要戲份的角色。這都是弱小者對強大力量的反抗,無疑這是非常激勵人的。"比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組詩,就一直被當作經典流傳下來,如‘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至今爲人傳頌。"後來,我聽說這部書的作者"樹下野狐"是根據中國的先秦古籍《山海經》進行創作的。爲了弄清那些我不是很熟悉的人物的"真實面目",我就去網上下載了這部《山海經》。

提起《山海經》,人們想到最多的就是書裏面的神怪故事,不少仙俠類的影視作品及動漫遊戲中,也經常會使用到《山海經》中提及的怪物。其實,《山海經》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全書共計十八卷,包括《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五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神話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共工撞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前人認爲出於禹、伯益之手,經西漢劉向、劉堷校書,才形成現在的書籍。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考證,普遍認爲其並非成書於一時,也不是一個作者寫的。

直到最近讀完《山海經》之後,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奇".《山海經》者,"志怪者也".《山海經》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呢?古今之說法,不一而足。書名"山海經",但它絕不是一部經典,這個"經"應該是"經歷"的意思,所謂"山海經"者,實爲所"經歷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錄學家將其列爲地理類,自然是無可厚非的。這一說法,雖不科學,卻也有依據。看《山海經》時,我便發現《西山經》《北山經》中的山川遠遠多於《南山經》《東山經》中的,這便是我國地勢西高冬低的最好體現。但是《山海經》所述之事物,實爲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歷愈久,人們便開始產生疑問,不把它當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發現它與小說頗爲相似。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山海經》,說它"蓋古之巫書".這一論斷十分精闢,爲後世所稱道。我觀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經》之末,都有祀神的記述,其用途十分明瞭。現在的學者認爲《山海經》是儲存中國神話材料最多的一部古書。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巫以記神事",神事者,神話之別稱也。與之相對的就是"史",史以記人事。因此,我認爲《山海經》就是一部記錄上古神事的"史"書。《山海經》分爲《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畢沅在他的《山海經新校正》中註釋過。《山海經》的立名,是劉向,劉秀(歆)父子校書(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纔開始有的。而它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到漢代初期這個漫長時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經》應是劉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馬遷《史記?大宛傳》中卻提到了《山海經》,故畢沅稱之"其名久也".這裏存在一個小小的誤解。司馬遷《史記》的原文是這樣的:"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可是在東漢王充《論衡?談天篇》中引的這段話,卻少了一個"海"字,緊接着又說:"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凡事難知。"所以《史記》中《山海經》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後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應是《山經》所記的奇禽異獸,怪蛇怪魚,還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樹木等。而《海經》則主要記述的是異域的國度和民族,並非什麼"怪物".

中國古代神話雜亂無章,不成體系,不像古希臘神話那般條理清楚。《山海經》便體現了這一特點。看《山海經》時,總覺得神話故事只是點綴,一筆帶過,僅僅是記述的附帶品。古時的先民更關心的似乎是奇珍異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國古代神話的功力性明顯要強於西方神話,這實在是與中國遠古先民所居住的環境相關的。黃河流域的文明發源得實爲不易,與其他的文明古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古巴比倫有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埃及尼羅河的汛情可以爲人們帶來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恆河兩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黃河流域的土地貧瘠自是不說,連年的洪水也威脅着先民。中國的先民總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者艱苦卓絕的鬥爭,自然在敘述神事時更多地體現的是抗爭和功用的意識。

我們總驚歎古希臘,古羅馬的繪畫,建築,戲劇,史詩是如何如何的有藝術性,自愧不如的東方民族卻總爲着極其功利性的目的在進行着所謂的藝術活動。我們也有出色的建築——都江堰,可是我們從來不覺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藝術固然偉大,這卻不是我們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臘藝術興盛的時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國正處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麼會有閒情逸致去搞"無用"的藝術呢?而百家齊鳴只不過是各國君主霸業的派生物罷了。因此,我們常在教課本上見到這樣的話:"這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正因爲災害連年,戰亂頻繁,所以《山海經》中的神話纔不可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只看一遍《山海經》,與沒看無異。這是一本內容龐雜,包羅萬象的奇書,從中可以讀出那個時代的精神。有機會的話,我想爲它做個詳細的札記。從小就聽說過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很多地方。共工(水)與祝融(火)相鬥,怒觸不周山。山崩,天裂,乃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中國神話的考據,大多並不翔實。比如這一段,在很多史料上都明明白白寫着:引自山海經。然而事實上,找遍了山海經,壓根就沒有這種說法。女媧這個名字唯一出現之處,是在大荒西經裏,"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爲神,處慄廣之野".女媧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對於人體構造不甚清晰,所謂女媧之腸,其實是生殖崇拜的一種。以生命的力量對抗蒼天,這本身就令人爲之動容。在山海經的設定裏,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孫。如果說共工是我們的先民,則女媧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兩者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關於共工譜系,詳見於此: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非常簡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后土,即水生土。后土者,地母也。土葬的 老墳頭,多半立一塊"后土"牌,后土神兼管陰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樸素的相生相剋觀念由來。地水風火,是原始唯物主義的依據。 按山海經中,關於治水或水患的記載不勝枚舉。比如說:"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先疏通主要水道,再開挖旁支溝瀆以供分流),是相當先進的治水方法。說明在先民的生活中,與水患的搏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鯀是個偉大的犧牲者,竊息壤救人世的行動,不亞於西方竊火的普羅米修斯,卻因爲"不待帝命"被天帝殺害,這一點證明至少在成書之日,原始的皇權思想已經形成。而禹則是個隨時而化的智者,並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是否可以做這樣的推想:在遠古洪荒,人類在和一場大洪水搏鬥。有人築壩(息壤?)以阻擋洪水,卻被無情的洪水吞沒。後世的承繼者卻以卓越的治水經驗,改變了生存環境。當然,也可能是自然環境(天帝)自行的好轉。

以上是關於山海經中女媧及共工這兩個人物的考證。然而使我真正動容的,還是另一段記述:"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稱爲相柳),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鳥欠所尼,即爲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爲池,羣帝因是以爲臺。在崑崙之北。"相柳這個人物,實際上就是後世傳說中的九頭蛇。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爲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翻譯過來就是,連着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古代"三"一般是虛數,言其多,而不是 真正的實數),卻都失敗了。最後不得已,"乃以爲池".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爲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歎不已吧?

由此可以看到,在山海經中隱伏的,除了治水這條線索之外,還有一條線,那就是戰爭,一場在先民之間發生的,極其慘烈的戰爭。可以斷定的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必然是禹。那麼失敗者呢?文字沒有給出答案,關於共工以及相柳族人最後的下落,我們已經無法得知。既然史料已盡於此,接下來只能作天馬行空的想象。有沒有可能這兩條線本就是一條線,這場戰爭,正是在水族之民與陸地之民之間進行的呢?

科學已經證明了進化的線路不止一條。生命原本就來自海洋,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以外,或許還有另一個過程,一個已經被殺戮湮滅了的種族。這個種族生於水、依賴於大澤,最終卻被陸地的種族消滅。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爲精衛,日夜投石於海。這是否從另一個側面記述了戰爭的由來?補天與填海,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內在的關聯?如果是這樣,祝融與共工的爭鬥完全可以看作是水族部落和陸地部落的'戰爭。這場戰爭失敗了,共工觸倒了不周山,而他的後人則或戰死或自殺,從此水族部落消失了蹤影。這個想法確實很荒誕,但確實有些不解之謎和水有關,比如說曾有資料顯示大西洋底有建造精密的水下城市遺蹟。再如,中國風俗裏延續下來的,對水上人的歧視:江浙的傳統,水上人世代爲漁,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如要踏上陸地,必須赤足不穿鞋,以示和陸地居民的區別。這種歧視並無明確理由,只是世代相傳,是否正是當年戰後對殘存水中部落的懲罰之延續?寫到這裏,似乎與補天的故事相距甚遠了。在補天最初的設定裏,是想寫那一場戰後水族的殘部所作的努力。水族與人族,一個爲夢想中的太虛幻境而戰,一個爲現實中的大同世界而戰,但最終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不過目前這個,和當初構思相差太遠,估計是填不了的坑吧。系昆之山,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讀到此句時,突然血沸。

然而,雖然《山海經》最終編纂與西漢,但其實它的各篇內容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型。先秦時期對於歷史的記載很少,許多歷史事件都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曾經遊訪各地,蒐集歷史文獻。可以說,《史記》中夏朝以前的篇幅很大一部分是受《山海經》的影響的,而且對於後代研究洪荒時代更是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山海經》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是"女魃",在《蠻荒記》中,女魃的名字叫做烈煙石,是炎帝的妹妹。烈煙石與鯤鵬中的鵬鳥同歸於盡之後,屍體吸收了鵬鳥的烈火真識,被帝鴻利用,殺死了蚩尤。而這裏,女魃本身是天上的神,被黃帝請下凡阻止風伯雨師的大風雨,並最終殺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一點雨水。叔均將此事稟報給皇帝,後來黃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被封爲田神,女魃因爲經常逃離赤水而導致很多地方發生旱情,於是就想驅逐女魃。讀到這兒的時候,我感覺沒頭沒腦,因爲後文再也沒有對女魃的介紹,但是我相信作者寫這個故事是有目的的,後來我就仔細想了想,女魃這個人物可能就代表着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幫助君主建立功業的大臣。女魃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建立了文明,卻最終因爲沒有利用的價值而被拋棄甚至驅逐。春秋末期,伍子胥幫助吳王滅掉楚國,卻被他的兒子夫差分屍;越國的文種輔助勾踐臥薪嚐膽最終稱霸天下,卻最終頁免不了一死。不止是這些,《山海經》中的許多故事,都含蓄地展示了當時的很多社會現實,也表現了那個時期人們的思想。

讀山海經有感 篇13

《山海經》是一本記載了各種怪蟲異獸和各種神話傳說的中國古代地理書,書中的那些我聞所未聞的怪獸和草木,讓我非常着迷。《山海經卷二:西山經》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又西百八十里,日泰器之山。觀水出焉,……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見則天下大穰。”意思是:從鐘山往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山。觀水從這裏發源,水中有很多文鰩魚,長着魚的身子和鳥的翅膀,常常在西海和東海遊走,在夜間飛行。它的叫聲像傳說中的一種鳥,一出現天下就會五穀豐登。

雖然《山海經》中的動物大都是現實中沒有的,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之中,但有一些記載在生活中還是真實存在的。如《山海經卷一:東山經》中的“……其狀如鶚,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日鸚鵡”,這不就是我們在寵物店經常看到的鸚鵡嗎!

這部博大精深、被稱作千古奇書的著作,其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公開流傳至今又經歷了兩千年。本書產生的時代並不在洪荒,因爲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後的作品,文字數量多達3萬餘字,而且用字簡潔準確,基本上都是陳述句,即有什麼說什麼。《山海經》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被公認爲一部奇書。一是因爲在3.1萬字的篇幅裏,記載了約40個方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400多種神怪異獸。《山海經》集地理志、方物志(礦產、動植物)、民族誌、民俗志於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儲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二是因爲它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書中的插圖上。古之爲書,有圖有文,圖文並舉是中國的古老傳統。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的《山海經》尚有圖。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的說明。如《大荒東經》記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海外西經》:“開明獸……東向立崑崙上”,等等。可惜這些圖並沒有流傳下來。但《山海經》有圖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爲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這本書裏還有許多關於古代祭天的風俗傳統,很有意思。想了解中國古代風俗和文化的同學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發現其中的樂趣的。

讀山海經有感 篇14

一切都源於無邊的黑暗與虛無,混沌終不能讓那隱約又連綿的感覺消逝。彷彿存在,彷彿牽引,於是迎來了他的甦醒。他破暗而出,撐起曖昧不清的界限,開天闢地,頂天立地。一日九變,日高一丈,天也隨之曠達高遠,地也隨之厚重深沉,他在一切都安然的時候筋疲力盡、轟然倒地。可是,他眼成日月,氣作風雲,聲音變爲雷鳴,發須化爲星辰,四肢化作大地四極、丘陵高山,血液化作冰川湖海、江河溪流。天地不再寂靜,山海成了他的呼吸。

以山爲盟,西北東南山川相連,星羅棋佈,相映成列。那些峯巒你熟悉又陌生,那些陡峭的壁崖,讓你嚮往又畏懼。它的險要,它的壯美,讓你心馳。當微黃的'書頁上讓你新奇的文字映入眼簾,你更是按耐不住的歡欣,本是舊識、卻又煥然一新。你登上招搖山,採擷開着青花的祝餘,便不知飢餓;與狌狌相遇,便與它暢聊古事,知天地之悠悠,得愴然而涕下;寂寥之時,天邊的光彩載出載入,南山神盤旋四方;禱過山下,犀牛悵然望月,若有所失。登上丹穴,金塊玉石俯身即拾;一聲長嘯,滿載與天地毫不遜色的光華,鳳舞九天,天下祥和……遍覽羣山,開山闢海。

以海爲誓,五湖四海血脈相通,你欲乘風遊遍天下,領略萬般風情。遠瞻崑崙,看木禾遍生天門,鸞鳥徘徊,王母西居,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精衛填海,刑天斷首……就是這樣的景緻,成爲天地間一切誓言的期限,到山川無棱,江水爲竭。

山海的傳奇,不僅是浩如煙海中的濃墨重彩,更像一顆參天古榕,枝葉繁茂,根系深遠。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被她的魅力所折服: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卻爲她留詩十三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魯迅賦文,郭璞作畫,都傾於她,動人芳華。

她又像一汪清泉,給予中國文化源源不絕的靈感。《列子?湯問》有愚公移山似演化自誇父逐日,《莊子》有鯤鵬展翅似化自風神禺強,《莊子》中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源自姑瑤山瑤草,而後化作《高唐賦》裏巫山神女,《仙錄書》西王母之女瑤姬,最終化作《紅樓夢》裏絳珠仙草林黛玉。屈原的《天問》、《招魂》、《離騷》、《九歌》都有着《山海經》神話的縮影。《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鏡花緣》、《搜神記》都與《山海經》中的傳說一脈相承……

世間的美好最畏懼終結,可數千年來她依舊存在,她風情萬種,顧盼生姿,你總能觸摸到她的存在,河流奔涌,山巒如聚,她終是首唱不完情感的歌、品不盡韻醇的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