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抒情散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3.09W人 

端午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下面是有端午節的抒情散文,歡迎參閱。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濃情端午糉香飄

年年有端午,歲歲人不同。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當回想起這首傳唱已久的民歌時,彷彿空氣裏都散發着糉葉和艾草的清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初夏如樹,到處充滿陽光和生機。紅的草莓、黃的香瓜,火紅的石榴花、青黃摻雜的枇杷果,猶如風姿綽約的俏姑娘,又像貪玩戲耍的小頑童,藏在枝頭,紛紛展露着自已的性情。對於尋常人家來說,端午,就像相熟的老房客,從久已未至的故鄉來探望,透着馨香和親切,輕輕巧巧地步入亭臺院落。

時值端午,一些稚嫩和生澀的果實已漸熟,而此時的季節別具意味的卻是飄着的濃濃糉香味。這濃濃糉香瀰漫在商場、超市,漂落在大街小巷、亭臺院落裏的餐桌上……,此時的家庭“主角”——糉子,被打扮得“花樣百出”。你看,有錐形糉、有秤錘糉、有枕頭糉、還有棱角糉,用糯米包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聽老人講,在北方端午節以吃棗糉爲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想必這也是爲現在高考的孩子送上的禮物吧!

當你拿起一個糉子,一層一層剝開已煮成黃綠色的糉葉時,摻紅棗的糯米便露了出來。在碗裏蘸一點白糖,放進嘴裏,輕輕地咬上一小口,頓時,牙縫裏都充滿了糉子的味道,更能讓人品味到的是糉葉的清香。

當一家人吃着糉子,品味糉葉清香時,老人們總會向晚輩講起不同版本的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節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爲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所以說在端午節臨近時,大人們就將五色花線纏到小孩手腕、腳腕,甚至脖子上,寓意平安健康成長,將艾草放置門口或別在門楣,意爲辟邪。

是啊!滄海桑田,歲月悠悠。端午的故事不知聽了多少回,就像濃濃的糉香從古到今一直飄着,悠悠的,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如今手中的糉香,是從老人那一輩一輩傳遞過來,每次從中都會品出濃濃的母愛和父愛。

一縷糉香,寄託着我們濃濃的思念,五彩花線,裹着我們深深的祝福。願那翠綠的糉葉給你帶去一份安祥與如意,那甜甜的餡兒能給你送去無限開心與甜蜜,讓那長長的五彩花線連同一種樸素的思想,純潔的情愫,融入濃濃的端午糉香,隨風悠悠飄散。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端午情結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蘸白糖,龍船比賽喜洋洋”。這段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很形象的描繪出“端午節”的過節內容。

端午節是一個被人們重視的民俗節日之一。

在那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糉子;大門兩旁要懸掛艾草;老人會在小孩子的手腕和腳腕上系五彩線,或做些香草荷包佩戴在身上,有驅邪避毒的作用。

再有就是賽龍舟,逛五毒廟會了。

我是喜歡吃糉子的,覺着那菱形的糉兒,總散發出一股經年不謝的香。

那香清遠而蝕骨,因爲它包起的不光是糯米,還有那觸手可及的深情。

以前是奶奶,現在是母親。青綠的糉葉細長的線,裹起溫柔無限,在剝開層層糉葉時,流淌;在吃下去時,溢滿身心。

我家一般是在下午包糉子,晚上煮,第二天吃。

在煮糉子的鍋裏還會煮上雞蛋和獨頭蒜,老人說吃了這樣的雞蛋,夏天不生瘡;吃了獨頭蒜,可以去五毒。不管是不是那樣,單說從雞蛋裏能吃出糉香來,也是個不錯的創意吧!

奶奶的手很巧,她會縫很多花樣的荷包,母親說在她們姊妹小時就帶奶奶給縫的荷包。放在胸前,淡淡的香草味流出,幻化成美麗的情節,永遠懷念。

現在每年的端午都是母親在縫製荷包了。她說縫的不及奶奶的好看,但在我看來卻是溫情生動的待放。

一抹芳香,縈繞在身,徜徉在經年的路口,守望中滑入了永恆的流韻。兒子現在就帶着荷包到處跑,不知道這樣的荷包,在他成長後的記憶裏,可還會飄香搖曳?

龍舟渲染端午。

看那蓄勢待發龍舟,一個個躍躍欲試着劈波斬浪;一陣鑼鼓喧天響,參賽人員無不奮進的揮動漿,如離弦的箭兒,直飛終點;齊心的號子喊的震天響,你追我趕着,那拼搏的氣勢大啊!

這樣英勇無畏的膽魄,讓岸邊的看客們也鼓着一股勁,不斷吶喊起來。他們頂沸了端午,推動了節日的喜慶。且不論輸贏,參賽者都是英雄。骨子裏的豪情,潑灑出一路厚重的色彩。

熱情一直延續到廟會。

在這樣一個有着文化底蘊的節日裏,“復活”了許多民間工藝。一些工藝還是在現場製作的,不僅引來了很多外國人觀賞,還喚起很多老年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懷念,珍惜不覺流露。

端午節,我用心用情的走過,解讀出它的心香含蘊,體會着它的牽念深情;願從此拂去它的滄桑疼痛,牽手幸福,把生活中的美麗描繪。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端午閒話

端午節又稱端陽,龍節,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立。這天,孩子吃鴨蛋,拴彩錦繩,大人們還會河邊採些蘆葦葉包糉子。有的人還會給孩子縫製些玩偶,栩栩如生。

回憶中的奶奶總是坐在家門口的青石板上,仰望着老天說什麼老天要發威了,其實是風雲變化而已。哎,人老了,感知生命的能力不強,只會把這種希冀隨天了!奶奶早已過世,唯一留下的是關於端午的回憶,好在,我家心靈手巧的媽媽集成了奶奶的優點,她包的糉子是孩子們最愛。

但是,奶奶不喜歡吃染過大蒜味道的食物,媽卻吃的,這種不同有時會引來一些爭執,哎,端午的夜在糉子的香味裏些許火藥味,雖然很淡。看來,奶奶和媽媽對生活的理解不同。我們做小輩的只有觀的事情,沒別的也不好評價,因爲奶奶說了算。

長大了,對這節日的看法多了些自我,節日的那種感動,激動漸漸淡漠了,也許是奶奶不在,媽媽又有新的孩子要帶,搞得我們這些大孩子不再巴望過節,過節是大不了看見大人的忙碌,小孩子家享受的時刻。無賴的孩子卻不能體諒家長的苦衷。

端午的神奇我老覺得和白蛇有關,是那該死的法海酒中下了雄黃,讓她在忘形飲酒時現了真身,妖孽之身。這可嚇壞了許仙,一個想愛也浸在愛裏的男人,他的體貼溫柔讓白娘子感受是着人間的男人,理想中的男人。可是,終歸都是虛的,假的。許仙不敢接受白蛇的形,就這樣一溫柔馴良的女人轉瞬間變蛇,他緊張啊!說白了,他沒有真愛,最起碼他幻想的也是月亮之上的神愛。

再想奶奶們,點滴的愛,切實;再想媽媽們,羅嗦的愛,現實;默然想自己,我們,依然在愛中,卻覺不現實。怪了!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品味端午節

歲月的老人在時光的追趕下,無所顧忌地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把一羣羣歡樂的同學少年,分別送到了立業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部不停轉動地錄影機,時常把我帶回到那兒時的幻影之中。

那時的我,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飛的天空。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端午節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但中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的規矩,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來。於是,端午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也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夢幻。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夢也隨着歲月的亙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極力主張彰明發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暴,在同反動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割職,被長期流浪沅湘流域。處於對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加之楚國的政治腐敗,迫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盡。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糉子投入到汨羅江裏,以示慰籍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透過家父家母過節之前那番忙碌。包糉子煮糉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裏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門口的上角掛一束用紅布條捆好的艾蒿,這一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掛一小捆艾蒿。當時我並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後我慢慢地懂得這一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這捆小小的艾蒿上。

爲此,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一個極富神祕色彩的節日。我清楚的記得,糉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糉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糉子還有這樣神話般的傳說。糉子、艾蒿、五彩線、雞蛋等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難以梳理出A、B、C┄┄。

當我用心地回憶第一次看見母親包糉子的全過程時,更激起我對母親的敬仰和思念。當我聞着那撲鼻而來的清香味時,看着那墨綠色的糉子,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母親那忙前忙後的情景至今在我腦海裏時影時現,難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說是典型的男子漢大丈夫,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性,讓我更加敬重母親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清楚地記得,凡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這不端午節一到先由父親將糯米、糉葉等物品購入家中。然後,是母親全權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也不知什麼時辰,我實在無法抵禦磕睡蟲的襲擊,在挲挲地細語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我驚奇地發現,手脖上、腳腕上便繫上了一條條多彩的線,桌子上也擺好了已經剝好地糉子和一碟白沙糖,還有按人頭分得二個粉紅色的雞蛋。我十分貪婪地吃着糉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雞蛋,心滿意足地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了校園。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頂雞蛋的遊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展示着個人所能,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到嘴裏頭。最終,我的那枚粉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

於是,在我童年的追憶裏,最期盼過的節日一是盼着春節,能過足放鞭炮的癮,穿上喜歡的新衣裳,吃上幾天白米麪的年飯;二是盼着過端午節,既能展示強者風範,又能吃到雞蛋和品味母親親手包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們而去十年了。每當端午節到來時,我總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和大家一樣沒有兒時吃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象徵性的吃個糉子或吃個雞蛋也算是把節過了。總感覺那糉子含得情不濃,意不深。

當我靜下心來,反覆追尋着母親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勞、一生的無悔、一生的奉獻。那滿頭的銀絲,那滿臉的皺紋,那佝僂的身軀,不就是母親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一切都變了,沒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沒有彌騰的熱氣升起,沒有清香的糉味飄起,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糉子。然而,母親那無私的關愛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總讓我念情涌動,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見到商店裏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南來的、北往的,真是應有盡有,滿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對母親的思念和寄託,卻永遠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糉子,也永遠吃不到母親爲我剝好的糉子,更感受不到端午節那種親和感,那份溫存感。

多年來,凡是有傳統節日來臨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親相依時那種幸福感覺,有母親關心時那種溫馨體味,有母親呵護時那種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親離我而去整整十幾個年頭了。僅藉此文,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

※本文作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