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讀後感(精選21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84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讀後感(精選21篇)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

一個人在世上必須做到三點,第一珍愛生命,第二講禮儀,講道德,第三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父母給你了生命,你不僅要保護好寶貴的生命,還要去感謝父母,感謝他們給你了生命。這是我讀《二十四孝》後有感而發的。

《二十四孝》中記載着一個個震撼人間的故事:比如《刻木事親》《賣身葬父》《行佣供母》等等,最讓我感動的是《蘆衣順母》,故事中閔損的繼母經常虐待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繼母用蘆衣做的衣服給閔順,而用棉花做的衣服給兩個弟弟。一天,父親出門,閔順因寒冷打顫,便受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知道閔順被虐待,便回去要休掉後妻,沒想到閔順竟跪地求父親饒恕繼母,父親十分感動,依了他。

閔順對繼母的“孝”深深影響着我,繼母對他不好,他竟也不計較,還孝敬她。而我的媽媽呢?我猛然想起一件事來,一天中午,只有我和媽媽在家吃飯。媽媽吃完飯後,便下樓散步去了。這下,我可樂壞了,我為什麼很高興呢?因為我可以盡情地玩手機。我玩得正歡,沒想到媽媽竟然回來了,她驚奇地看了看沉浸於遊戲中的我,又看了看玩得已經發熱的手機,過了好一陣,她才明白怎麼回事。剎那,原本和藹可親的媽媽變得如母獅子一般。我立刻意識到大事不好,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可是媽媽沒有打我,而是哭了,一滴滴淚水從臉頰流到下巴,一直滴到地上,媽媽一邊哭一邊罵道:“胡飆啊,你為什麼不聽話呀,吃個飯都要我守着,你都十歲了,你能不能自覺一點啊!你知不知道爸爸起早貪黑,一天就賺一兩百快,而你呢?買藥花了六十多塊錢,買書也買了六十多塊錢,參加軍訓又花了八十多塊錢,購買演出服又花了二百多塊錢,你自己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錢!所有的錢都在你身上。”當時,我已經被媽媽訓得面紅耳赤,眼淚在眼睛裏打轉。

那天下午,我變得寡言少語。直到下午放學,媽媽又騎着電動車來接我了,媽媽那雙沉重的大手給我穿上暖和的棉衣,使我不挨凍,坐在車上時,我發現媽媽的白頭髮又多了幾根,皺紋又多了幾筆,我天天這麼不聽話,但媽媽對我的愛絲毫沒有減少。相比《二十四孝》中的閔順,我感到自慚形穢,所以我要好好表現,好好孝敬辛勞的媽媽,讓媽媽更加幸福。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一直激勵着我去孝敬長輩,感恩我的父母!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2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閲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藥》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藥》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為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些小事,衝着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準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為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為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衝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説“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3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宣揚封建孝道的書,但書中的故事真讓人匪夷所思。像其中的《哭竹求筍》,在我看來似乎有些不太真實,因為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律,怎麼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呢;像《卧冰求鯉》,一個人光着身子躺在冰上,無異於一種自殺,恐怕鯉魚未到,人先凍死了;像《郭巨埋兒》,埋兒養母,看上去很有孝心,實際上卻有違人性,違背了當時倡導的儒學;還有《老萊娛親》,一個老人去裝扮成一個小孩,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噁心……這些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孝道令人髮指,讓人覺得“孝”是多麼難啊!

“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想做一個孝順的人,可是“孝”真的很難嗎?我認為孝其實很簡單。在家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種孝;與父母説説話,聊聊天,也算是一種孝;遠在他鄉的遊子思念父母,給父母送去一份問候與祝福,多回家陪陪父母,也算是一種孝……孝的方式多種多樣,誰説一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證明孝,其實從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意。

我在電視上曾看到過一則新聞,令我十分感動。在一個小鄉村裏有一位老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他每天只能與他的老伴相依為命。有一年冬天,他的`老伴去世了。老人生了一場大病,生活都沒有辦法自理,整天都在胡思亂想。五個兒子請假回去看望老人後,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調回本地工作。他們每天晚上輪流照顧老人,陪老人説話吃飯,五年都沒有斷過。老人的病漸漸好了,沒有請醫生,也沒有用藥,人們都説這是孝的力量。

孝不需要驚天動地,孝順停留在紙面或口頭上真的很容易,但這樣的孝是沒有重量的。兄弟五人輪流陪伴父親,五年從未間斷過,令我不僅僅是佩服,更多的是感動。這種堅持,是一種愛的傳遞,温暖感人。孝心無關大小,不含深淺,只要用心去做了,就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

“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4

這就跟你問聲好!我們又見面了!你好嗎?在新的一年裏,你想我嗎?什麼?你不?暈啊,人氣不好!

順便説一下!這些天你讀過什麼書嗎?不!這些天你做了什麼?讓我們放鞭炮吧!

拜託,別胡扯了,轉移的主要話題。就在幾天前,我讀了一本魯迅先生寫的書,叫《晨花與日落》。什麼?我聽説了!嘿,讓我們看看我的感受吧!今天,我看了一本叫《二十四孝圖》的書!

我不知道在我面前有什麼東西在反對和阻礙着口語化,“馬虎”和“温文爾雅”,但在我身後的東西卻讓我感觸很深!

“卧在冰上,求鯉魚”,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孝順父母,但這是不現實的想法。你看,如果冰很薄,我相信不管孩子們的體重增加多少,如果冰太厚,他們會破冰掉進水裏,我想我沒有必要這麼説!它會被凍死的!所以我明白的故事“躺在冰乞求鯉魚”不是讓你模仿(當然,它不能),但是你明白“孝道”不是模仿,而是你心中把這個孝道和有自己的行動表達!

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的強調。弟子規對長老的態度無疑是明擺着的`。孝道本應是中華民族傳統中不可磨滅的觀念,這一點在著名的“雞喂牛,羊跪乳”的故事中得到了體現。

這篇文章説,當作者看到《二十四孝》的時候,他看到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是多麼的難,所以他放棄了原來的計劃。事實上,我認為,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沒有把他自己的頭上,那麼嚴格,只要我認為,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和自己不讓他們擔心,為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是一種孝順。雖然不像這樣感人,但至少是一種普通的孝道!

把案子壓在你頭上是沒用的。畢竟,時代在變化。你説有一天你的父母想要吃鯉魚,你説,“好吧,我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我想躺在冰上求鯉魚,可以嗎?古代的冬天並不冷,湖面上通常覆蓋着薄冰。我擔心在人們能站起來和躺下之前,冰就會融化。那時候,別説父母不能吃鯉魚,我怕我會跑到湖邊救人。此外,市場上還有鯉魚。為什麼要問鯉魚呢?

事實上,這些例子想要表達的是“孝道”的精神。孝道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種精神。普通的“孝道”更温馨。這是一種淡淡的香味,瀰漫在整個家庭,讓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那麼驚天動地,平凡的“孝心”,一個字,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温暖而幸福。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5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志,德之正也。父親如同高山,深沉而温厚,為我們遮風擋雨;母親如同細水,清澈而柔和,為我們消散疲憊。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呢?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那麼生養之恩又何以為報呢?虞舜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我們詮釋了他的博愛。舜生母早逝,繼母的二個孩子總是加害於他:在舜修補糧倉時,他的'父親和弟弟縱火行兇,舜機智逃脱;在舜掘井時,繼母與弟弟又密謀殺死他,舜使盡渾身解數才逃出昇天。可是,面對家人三番五次的陷害,善良的舜毫不怨恨,仍然敬父疼弟。他的孝心感到了天地萬物,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除草,同時,帝堯聽聞舜的孝心與才幹,便把女兒下嫁於他,後又傳位給舜。舜登基稱帝后,仍不忘友愛兄弟恭敬父母。

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敬亦敬之。”舜教會了我們以博愛待他人,而閔損善待親人的品質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閔損自幼喪母,孤苦無依,繼母還時常虐打他。冬天兩個弟弟吃飽穿暖,而他卻只能穿上蘆花做的“棉衣”,挨餓受凍。一天,父親外出,閔損站在雪地裏冷得直打顫,一不小心把馬鞭掉到了雪地裏,父親嚴厲斥責他,朝他甩去一鞭子,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這才知曉閔損生活的並不好,大怒之下,想要休掉妻子,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父親十分感動,便依了他。繼母聽聞,悔恨不已,從此待他如親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共享天倫。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有用最誠摯的孝心來報答父母。春秋時期有一孝子名郯子,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不顧自身安危尋來鹿乳治親。一天,郯子身披鹿皮鑽入鹿羣,擠取鹿乳,看見獵人射殺母鹿,心生不忍,便掀開鹿皮現身,將供奉雙親的實情告知,獵人敬他孝順,便贈以鹿乳,護他下山。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我們悲傷時,父母是慰藉;當我們沮喪時,父母是希望;當我們軟弱時,父母是力量。愛是一切感情的源泉,父母給予了我們所有,那我們又要用什麼來回報呢?唯孝而已,同樣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6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衊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鋭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閲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7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裏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裏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説: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説,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温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8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説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髮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鬆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係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着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悦,一直説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着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着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9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閲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滅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歎,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着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説,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温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髮花白,凌亂地披着,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裏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裏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着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0

你看過二十四孝嗎?它是一些以“弘揚孝道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孝心故事。其中講述了二十四個生動的小故事,不僅有古代人孝敬長輩的故事,還有當代人如何尊敬長輩的典範,都是值得我們去用心體驗的。

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講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觸特別深。舜的父親是個失明的人,繼母又蠻不講理,他還有個異母兄弟叫象,從小被嬌縱慣了,好逸惡勞,遊手好閒,孃兒倆成天合計着怎麼傷害舜。有一個冬天,颳了幾天的北風。風把家裏糧倉頂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讓象在下面幫他遞送稻草,自己在屋頂修倉頂。不料這時糧倉着火了。他趕緊跳下屋頂。可是,火勢很兇,已快燒到住房了,他顧不得自己,就衝進了火海,先救出了父親,接着又救出了繼母,這時他身上的衣服已經全燒爛了讀到這兒,我的眼眶濕潤了,舜的行為讓我深受感動,繼母平時一直傷害他,但在最危險的時刻他還是忘我的去救她,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境界啊!此時,舜不只是教會了我們孝,更是一種寬容大度的心態。

想想舜當時的生活環境,不管繼母怎樣對待他,舜仍然時時想着孝順父母,再對比一下我們現在優越的生活條件,我突然感到很殘酷,父母平時辛苦的工作,儘可能地給我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讓我們吃好的,穿好的,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已經非常淡薄了。我想:我們應該向

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讀完這些孝心故事,我覺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做那些激烈的行為,但是我也可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感恩他們,報答他們。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1

這篇文章出自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記敍了自己看過許多陰間的圖片,但並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説自己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接下來,講述的就是這個裏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敍。

可當我看到魯迅介紹的`那幾個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難,我和魯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樣。我還依稀記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順”父母,和他們比起來,無非是“聽話”“從命”的做法,以及長大後,給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鯉”是晉代王祥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説他的後母喜歡吃魚,經常要王祥到河邊捕魚。有天,天寒地凍,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準備用體温化冰捕魚。忽然,冰從中間裂開,倆條鯉魚跳了上來。

不過,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勵效仿的,如“黃香扇巾”之類也並不難,他講述的是黃香九歲喪母,對父親恭敬孝順,夏天先把父親的枕蓆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牀。

以上種。種做法,對當時來説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可作為21世紀的人們,喜歡吃魚可以去買;夏天熱、冬天冷都可以開空調。

而現在我們所做的是儘自己的本分,去孝順父母。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自己的子女也會孝順自己。就這樣,“孝”字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讀完了二十四孝,發現裏面全是孝子, 還 發現原來古代有這麼多孝子,我也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孝順。

《孝經》中説:“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卧冰求魚,讓我深受感動,介紹的是窮人家的孩子王祥,王祥的父親早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點兒微薄的收入僅能勉強餬口,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買別的東西。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親因過度操勞而導致卧牀不起,王祥也非常孝敬母親,一直以來,兩人相依為命,母親生病後,説起想吃鮮鯉魚。當時,三九嚴寒,天寒地凍,王祥每天都到市場上轉悠,但每次都掃興而去。突然,王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自己去捕魚,這樣即新鮮又省錢。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裏捕魚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層,心中充滿裏焦慮。終於,王祥想到了辦法,他毅然脱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試圖用自己身體的熱量來化解冰層,可冰層實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後,才漸漸融化,王祥已經凍得嘴脣發紫、手腳發麻,這時出現了奇蹟: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跳出水面來,投進了王祥的懷抱。回到家中,母親吃到了活魚,高興的熱淚盈眶,王祥也備感欣慰。

王祥為盡孝而採取卧冰的極端行為,不值得提倡。對於現在的孩子,只要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就是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3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後來父親知道了,説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不説別人就説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裏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4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後來父親知道了,説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不説別人就説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裏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5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6

今天在帶女兒出去玩的路上,有看到一面牆上描繪出了多個小圖,而圖一側的標語是新二十四孝。

隨着公交車的速度,大致瀏覽了一下牆面的內容,這讓我想起某天在網上看到的新二十四孝語錄,內心感受便是:“孝,也需與時俱進。“

記得以前老師就有在羣裏給我們講過一次家庭聚餐中的事例,老師説聚餐時在教父親玩微信和炒股等,而且老師平時也時常有給我們透露過回家時與父母的一些聊天話題。

從老師的日常言行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大道理與説教,更沒有萬事開頭用一個“孝“字去概括,但老師的言行一直有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孝,怎樣去做,才是給予父母真正需要的。

同理,在育兒的過程中,老師對孩子的愛也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且又極具力量地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連接與我們的當下,做的確實不好,很多時候對待事情的.方式都是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而且抓住的總是一些淺層的大道理,在距離落實於言行上時,又總是存有偏頗。

那做事情的本身是否就真的有那麼難呢?也並非如此,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有些就是一個知道與照做的過程,即簡單又容易實施,與個人經濟、時間等沒有直接關係,與人自身的三觀有直接影響。

重温新二十四孝的內容,從簡短的話語中感受到了那股力量與深遠的影響,聯想到我們課堂上老師講過的“做好自己“,在新二十四孝中便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自己如何做,做的怎樣,對一個家庭都有很大、很深遠的影響。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7

讀《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有感五年級(1)班王詩雨古人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長大,他們投入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呀!今天,我讀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這本書,思緒萬千。這本書主要講了舜,漢文帝,曾參等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的故事。説説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的故事吧。漢文帝劉恆和母親薄太后感情深厚,但薄太后身體虛弱,經常生病,連續三年都卧病在牀。這三年裏,漢文帝每天都勤理朝政,下朝後就為母親品嚐湯藥,他總是親自品嚐過後才能放心的給母親薄太后服用,漢文帝劉恆的.孝心感動天下人。

我們想想,漢文帝劉恆貴為一國之君,每天都要整理朝政,可他卻還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為母親品嚐湯藥,這份孝心真令人感動呀!很多人都説:父母把孩子養大不需要回報,可真是這樣嗎?不是,這只是嘴上説的話,父母吧我們辛辛苦苦地養大,我們能不孝敬他們嗎?不能。哪怕是爸爸媽媽下班後給他們遞上一杯熱茶,她們就會非常高興,人前人後誇你懂事,孝順,這就是做父母的心呀!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嫌棄父母,不願意為父母養老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像他們一樣。

我們要關心父母,哪怕,只是一杯熱茶。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8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裏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裏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裏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19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敍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 “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20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21

二十四孝圖着重分析了,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卧冰求鯉”,卻有違人性,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孝感動天”,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盲從是可悲的,“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為貴”的人本觀念?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自己獨養母親,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對母極孝?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他把家產分為兩份,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殺兒之舉,此拼笮?母親死了不能復活,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它讓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為先,“賣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父親死後,“哭竹生筍”?原本家道殷實,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高尚的人。

最後,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兒子可以再生,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兒子一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