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3.25K人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教學理念

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歷史為主,主要使學生了解近代中國遭受了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與列強和腐敗政府展開了堅苦卓絕的`鬥爭。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對革命老一輩以及為祖國奉獻生命的先烈產生崇敬之情。瞭解新中國的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建設祖國更美好未來的理想。認識戰爭的殘酷性,體會和平的美好,在心裏埋下愛好和平的種子。初步瞭解我國經及世界各國人民為和平所做的各種努力,願意為和平事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進一步學習蒐集、整理並交流歷史的能力,並對國際性活動經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活動和作用產生初步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儘量挖掘教材內涵,把握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儘可能地符合明理、激情、導行的基本教育方法。

2、根據新課程理念,完善以前的一些教學模式:

(1)故事(或表演)引題——音像入境——討論明理——辨析導行;

(2)提出課題——行為訓練——比較鑑別——反覆訓練——總結表揚;

(3)學生自學課文——學生自找問題——學生互問互答——學生課堂答辯——教師歸納小結等。

4、充分運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直觀、生動的教育,以提高教學實效。

5、聯繫社會現實、學校實際和學生現實生活,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主題活動。

7、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寓教於樂,寓教於情,潤物細無聲,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生命樂園。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2

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教學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

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

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教學進度

一到三單元每個小節一個課時,四五單元每個小節兩個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3

一、年段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編排及分析

本冊教科書分4個單元:(一)、這是我們的社區;(二)、我看家鄉新變化;(三)、好大一個家;(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本冊教材的三個單元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示活動,第一主題單元《我能為你做什麼》從學生身邊最為熟悉的人和事為切入口,瞭解在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幫助,我們應該為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第二主題單元《我的家鄉在變化》通過設計一系例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懂得怎樣保護家鄉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題單元《我與外界的聯繫》。學生隨着年齡的長大與外界的接觸面越來越廣,如何正確讓學生處理媒介的利用,瞭解我國的媒體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這樣的編排目的是:一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來越廣

三、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

2、瞭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四、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五、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第一單元目標:瞭解社區設施的作用;知道社區居委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羣眾性自治組織;知道五好家庭的評比標準;懂得建設美好的社區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第二單元目標:瞭解家鄉的變遷;瞭解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知道這些行業和家鄉資源之間的關係;知道家鄉交通設施的變遷以及對家鄉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認識一些家鄉的機構。

第三單元目標:知道我國共由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興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瞭解民族的文化、節日、歌舞禮儀、建築、人口、分佈等。提高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國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知道雲南生活着我國的絕大部分民族,初步瞭解民族區域自治度。

第四單元目標:認識全球黃、黑、白三大人種,並知道分佈區域。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瞭解不同種族在建築、工藝品、語言文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知道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現代節日的社會意義,瞭解各個民族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瞭解服裝發展的簡史,知道職業、禮儀、顏色與服裝的關係。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優補差措施:

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為同學的榜樣,將來為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後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教學進度:略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4

第一週 瞭解教材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第二週 第一單元 文明古國的榮辱1從四大發明説起 2課時

1.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道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瞭解京杭運河的作用和意義。

3.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重點: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難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學生 蒐集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故事。 蒐集關於京杭大運河的資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三週 2圓明園在哭泣 2課時

1.瞭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過程,知道近代以來世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讓學生懂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樹立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信念。

2.知道林則徐和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培養民族精神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3.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重點:瞭解近代中國有與政府的腐敗,給侵略者以可乘之機,致使國土流失、民不聊生。懂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難點: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教師: 準備相關課件

學生 : 蒐集圓明園的相關資料(如介紹景點、珍寶的文字圖片等)。

第四周 3悲憤的吼聲 2課時

1.知道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屈辱。

2.知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典型事蹟。

3.愛戴革命先輩,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重點:瞭解中國近代的這段屈辱史,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解放軍用鮮血換來的,因此對革命先輩產生愛戴之情。

難點:能夠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學生蒐集相關的歷史資料,瞭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麪對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是怎麼奮起反抗的。蒐集抗日戰爭中的典型戰役和抗戰英雄故事。

第五週 第二單元 富國強民之路 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課時

1.初步瞭解辛亥革命、第一次黨代會、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徵、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

2.瞭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的英勇事例。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中國人民解放軍,熱愛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的情感。

3.瞭解建國以來新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4.愛戴革命領袖,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重難點:瞭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的英勇事例;知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能愛戴革命領袖,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教師:蒐集辛亥革命、第一次黨代會、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徵、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相關資料。

學生:瞭解長征故事。

第七週 2春天的故事2課時

⒈知道是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知道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鄧小平同志,敬仰並懷念他。

⒉瞭解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情感。

重點: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為國家的強大而感到自豪。

難點:初步瞭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知道改革開放使我國從此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學生:蒐集我國5個經濟特區以及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相關資料,瞭解它們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第八週 3走進新時代2課時

1.瞭解新時期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感到驕傲和自豪。

2.知道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樹立信心,為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學習。

重點:瞭解新時期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感到驕傲和自豪。

難點:樹立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為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學習。

教師準備相關課件和資料。

第十週 第三單元巨龍騰飛 1高峽出平湖 2課時

1.瞭解三代偉人提出的夢想與實現的原因。

2.瞭解三峽工程的概況,知道三峽工程是祖國建設的一項偉大成就,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功能。

3.引導學生關注三峽工程,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重點:瞭解長江三峽工程的概況。

難點:讓學生理解三峽船閘通航的過程。

教師:蒐集、瞭解長江三峽洪水氾濫的原因;幾代中國領導人為根治長江水患所做出的努力;三峽工程的概況,及其造福人民的相關資料。

學生:瞭解修築長江三峽的意義。

第十一週 2西部大開發 2課時

1.知道西部地區所包括的12個省、市、自治區,瞭解西部風景的優美,藴藏着寶貴的自然資源,懂得開發西部是為了協調東西部平衡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真正實現全中國共同富裕。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能為西部建設出謀劃策。

3.激發學生關注西部大開發的熱情。

重點:看地圖,知道西部大開發所包括的12個省、市、自治區。

難點:西部大開發關係到我國東西部協調發展和真正實現全中國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

學生蒐集有關西部風光和西部豐富資源相關資料,對西部地區有初步的認識。

第十二週 3 日新月異的交通 2課時

1.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交通,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2.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點,交通工具的發展與地理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3.瞭解全國交通的快速發展,知道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 重點:知道交通工具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

難點:學會使用交通圖。 學生完成省交通變化的調查表。

第十三週 第四單元生活在地球村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課時

1.瞭解中國步入全球化發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歷程。

2.知道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國策,瞭解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感受經濟全球化給國家建設、人們生活帶來的發展與變化。

3.關心祖國建設與發展,初步具備社會責任意識與開放的國際意識。

重點:瞭解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難點:使學生自覺做到關心祖國的建設與發展。

學生調查中國進出口商品的情況。

第十四周 2 國際組織 2課時

1. 知道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APEC等國際組織的名稱,認識這些組織的標誌。

2.初步瞭解這些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重點:知道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名稱,認識這些組織的標誌。

難點:初步瞭解各國際組織的作用。

教師蒐集各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圖片。

學生了解有關國際組織的資料,調查當前形勢下國際組織所起的作用。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着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6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學生基本情況:

本年級有學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學區,但短短的時間內便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聰明伶俐,而又天真可愛,上課遵守紀律,又能積極發言,大多數學生書寫工整認真。學習習慣十分好。個別同學也有表現得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我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部分學生也會盡快趕上來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況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

智力都好:李小雙、範園園、張旺、魏蘇皖、高倩、高賀、陳子堯、吳碩、張蕊、楊霄、張萍、孫芝維、朱巖。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閆青、韓立、閆奔、王海燕、王旭、韓嬌、羅東、楊政、郭瓊、陳軍丞、楊贊、楊強、郭穩。

智力差、非智力好:孫會、劉迎春、王凱、張珊珊、王嬌、楊冰心、董夢仙、韓碩、王秋豔、週會、王娜、吳長輝、孫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孫華東、楊貝、王雨蒙、楊帥、楊璇、孫笑、孫力、楊芳、韓良、楊雪元、楊忍、王雙、高飛、孫鵬、董路。

五、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課題1、可愛的地球2、從世界看中國 3、我們互通有無4、網絡連接你我他擬定教時9教時

進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討論、蒐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

1、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教學

要求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

3.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課時

劃分第一課可愛的地球3課時

第二課從世界看中國 2課時

第三課我們互通有無2課時

第四課網絡連接你我他2課時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

課題5、地球在“發低燒” 6、天有不測風雲7、許多物種消失了8、可怕的物種入侵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

擬定教時10教時

進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討論、蒐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單元教學

要求&n

bsp;人來自自然,也必須依賴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於人類自身的原因,這一生存家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警告着人類要愛護自然、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並形成新的自然觀: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於自己的客體,認識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關愛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並從這種理性和關愛出發,去規定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單元課時

劃分5、地球在“發低燒” 2課時

6、天有不測風雲2課時

7、許多物種消失了2課時

8、可怕的物種入侵2課時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2課時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三單元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7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科書包括4個單元,14個活動主題和一個研究課題,主要綜合了《課程規範》中“我在生長”、“我與學校”、“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進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比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法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材主要出現以下特點:教育性、綜合性、參與性、直觀性。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工作的社會意義,小同學在學校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國的自然概況,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和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

2、使同學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熱愛學習,尊重老師的勞動,增強作為學校小主人的責任感。

3、加深對祖國曆史文化、自然環境的瞭解,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4、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活動。

5、引導同學採用實際調查、動手操作、查閲資料、分析比較、討論交流等多種探究方式,培養同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戰略。

1、對話教學戰略。

2、活動化教學戰略。

3、體驗性教學戰略。

四、課時佈置。

第一單元5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 12課時

第四單元9課時

研究課題3課時

預計37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8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個別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餘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9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學生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現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己,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閲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閲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説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學生,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校園裏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安排: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3課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3課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4課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創造新生活4課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4課9~12課時

總計:41— 56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當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當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1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51名學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30人。,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一),第三元“安全地生活”(二),第四元“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説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説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6、滲透法制教育

(1)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2課/我們的生命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第十四條(三)、(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

(2)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1課/今天你安全嗎滲透1、《大型羣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2、《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六條。

(3)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2課/公共場所拒絕危險滲透1、公共安全的法律意識、行為規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大型羣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涉及公共場所安全的法律法規。

(4)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4課/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5)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第1課/讓爺爺奶奶高興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第四條、第七條。

(6)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第2課/伸出愛的手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殘疾人保障法》第三條、第四條、第七條。

四、教學重難點

1、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2、瞭解生活中的規則,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進度安排(每週3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三個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暑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比較自私的,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二單元“我會學習”,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瞭解家鄉,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三、教學目標:

1.探究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家鄉的優秀人物,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初步形成問題意識;能正確對待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引導學生通過和自身生活直接聯繫在一起的、具體的幾種物品或場所的觀察、瞭解、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農業、工業、商業等行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從而豐富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辨別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4、使學生感受春節的快樂,引導學生套就我國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強健康有益的思想觀念,為抵制各種歪理邪説、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學,都起着積極的作用。通過蒐集、交流、討論、講故事、模擬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

2、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3、瞭解各行各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4、瞭解多種文化的差異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

每課一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3

一、原有情況分析(包括道德認識、學習態度、行為習慣)

本班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通過學校各方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對於道德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

本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人格品質也比較單純,雖然缺乏社會經驗,但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主觀上能主動接受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並從中獲取新的知識。

由於大部分學生為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分寵愛,在某些方面有點任性,需在教學中不斷矯正。

二、教學總要求

1、要使學生懂得休息和娛樂是兒童和健康的需要,也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學生要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使自己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快樂有意義。

懂得吸煙懂的危害,瞭解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學會抵制一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為,並能對自己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影響。

認識邪教,遠離邪教初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積極向上是態度。

2、從多角度地瞭解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經濟狀況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況。感受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的窘困,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樹立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如何產生並推廣的,感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前後的人們生活變化,體驗農民們的喜悦之情,同時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

瞭解村官的職責,知道村官雖不大,但責任重大,懂得盡心盡責的好村官造福村民。讓學生知道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神聖領土不可侵犯。引導學生收集台灣資料,瞭解台灣。

3、熟悉世界的海陸分佈基本常識,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佈特徵。知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初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知道埃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進一步熟悉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佈。通過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建造歷史及傳説,瞭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

知道希臘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等自然環境的特點,激發學生對世界地理、世界文化的興趣。

通過奧林匹克志願者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世界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首都、官方語言、貨幣等知識。

4、瞭解我國的民俗概況,知道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的人民由於居住環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

瞭解世界文化的豐富性,懂得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收集資料,瞭解世界三大人種體質形態的特徵。運用地圖,掌握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辨析人種沒有優劣之分,樹立不同種族一律平等的觀念。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4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將以教研室教學計劃為指導,以學校教學計劃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將實踐的過程轉化為創新的過程。根據低年級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工作計劃,以便圓滿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工作重點: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及教研室對品德學科的高度重視,我們本學期按照上級要求,組建了《品德與生活》教研組,我們組作為學校教學研究的基層組織,提出了“拓展學科視野,加強內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課堂生活化,品德教學科學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課堂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實踐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工作措施:

(一)認真開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實施課程改革。

1、校本培訓。

課程改革提出了眾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方式,並要求逐步轉化成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校本教學研究作為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樑,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作為教研組長,我將帶頭努力學習,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組不斷強化學習教育,認真研讀《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瞭解每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從而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形成新的課程觀、教師觀、教學觀、課堂觀、質量觀。

2、教研活動。

(1)確保每學期一定次數的教研活動,學習教育科學,科研理論,轉變教育思想,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明確培養目標,探討教學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結合品德組的實際,要積極參加兄弟學校的互動交流,積極發揮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學水平達到最高。

(2)認真抓好課堂教學活動,組內加強集體備課,上好校內公開課,通過課後評價和反思把好質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備課方面,倡導“高效、共享、反思”的'集體備課方式,特別要注意教學反思,及時捕捉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逐漸在反思中進步。重視聽課學習,有計劃的對教法進行探討,形式不拘一格,通過上互助課,互相研究,互相探討更有效的教育教學途徑,使老師們在鍛鍊中不斷成長,提高教師把握教材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3)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造育人環境。《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為主的課程,處處體現了生活性,我們通過各種節日以及學校組織的活動,為學生創設環境,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薰陶,真正發揮品德學科的優勢。

四、具體活動安排:

(一)九月:

1、組織本學科成員共同制定本學期教研計劃,並向任課教師傳達計劃。

2、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説課活動。

(二)十月:

1、為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做好準備。

2、每人上好常態課。

(三)十一月:

1、觀看優秀課例錄像。

2、參加區名師課堂教學專題研討。

(四)十二月:

1、 做好優秀課件、案例徵集。

2、組織教師上好研討課,做好評課活動。

(五)元月:

1、做好考查、抽測、工作。

2、總結、整理、反思本學期工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