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15篇【經典】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07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15篇【經典】

讀《三字經》有感1

從小父母就告知我:中國是文化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了太多的文化。《三字經》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它使我更懂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知道了人人都是好的,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從而讓我懂得要以一顆珍藏和善良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瞭解了我們的父母真是為我們操了很多的心,體現在生活、飲食、學習等各方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從而讓我更加的知道要體貼和關愛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未來。

“融四歲,能讓梨”讓我知道做人要懂得尊重和團結兄弟姐妹,要懂得血濃於水,兄弟情深。特別是作為我們小男子漢更要做到這點。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讓我知道了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等大事。同時更讓我明白了要愛惜每一顆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因為粒粒皆辛苦。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關愛手足、珍惜糧食。同時要珍惜時間,好好對待愛我和我愛的人。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讀《三字經》有感2

我這幾天正在背《三字經》,為了方便我背誦,媽媽每一段都給我講解意思,讓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誦,果然快許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經》,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一開始寫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段話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三字經》每一句裏短短的三個字卻藴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珍惜年少的黃金時期好好學習。讀到這,我很慚愧,因為有時候我沒有好好寫作業,經常邊寫邊玩,還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給吸引去,這些毛病讓作業的正確率很低,浪費了很多時間。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就會碌碌無為。

《三字經》不僅講了做人的道理,還講了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

讀《三字經》有感3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孟母的做法讓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讓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又是跟我買點讀機,又是幫我買學習資料,每次暑假的時候還要把我送去參加一些培訓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他們給我買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説我一下,我還會不服氣的.跟他們頂嘴,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讀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了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了,他們是希望我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之下一個個都成了小皇帝,他們唯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什麼東西都是揀好的拿,不知道謙讓,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還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

總之,學習了《三字經》之後,我真的是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4

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會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書與我們是好朋友。

記得小時候,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啟蒙書:《格林童話》、《弟子規》、《三字經》、《伊索寓言》。剛開始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喜歡看這些書,覺得好枯燥無味,但又對《格林童話》和《伊索寓言》十分有興趣,那書中一波三劫的情節很吸引我。雖然看不懂,但還是興趣十足。

對於國學《三字經》和《弟子規》我是提不起興趣的,連封面那幾個大字都懶得瞄一眼,早已被我棄忘在一旁了。媽媽見狀就拿起《三字經》逐字逐句的解釋給我聽,剛開始我十分不樂意她講的這些。慢慢的,我發現它其實也是有故事可聽的。我漸漸喜歡看了,從她的講解中我知道了《三字經》裏雖然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很耐人尋味…

漸漸的我愛上了《三字經》。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書中以三個字為一句話,四個字為一段話。他主要講述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很好的.一本教育書,它教育我們愛國愛校,親師親友,勤奮好學等做人道理。

“香九齡,能温席”。小黃香九歲時,便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為父親暖被子。他不僅孝順,還勤奮刻苦,還博學多才呢!而如今,我們生活中許多同學家境優越,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卻還是對這對那不滿意,亂七八糟的學了一大堆,不懂知恩圖報,孝敬雙親,整天大吵大鬧,不把心思放學習上,而去追求時流,趕時髦,攀比吃穿…

父母為養與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此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種很偉大的恩情。我們應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盤梨子,父親於是讓孔融七兄弟自己挑着梨子吃,並讓最小的弟弟先挑。小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説:“我年紀小,應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欣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説:“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着他。”這種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們應學習孔融這樣精神。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爺爺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晃危險,我馬上站起來扶着他,讓他坐在我位子上。他笑着問:“小姑娘,你為什麼把座位讓給我呀?”我説:“長者坐,命乃坐。”爺爺會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讀了《三字經》,我學會了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相幫助、愛護公共財物,我們應把這些一代代相傳下去,讓文明之花開遍我們的祖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與《三字經》為友,其樂無窮!

讀《三字經》有感5

一天,我學着老夫子的樣子,倒揹着書,又津津有味的背起《三字經》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背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我彷彿看見在大熱天裏才9歲的.小黃香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勁地給他爸爸扇着枕蓆,想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回來睡得涼快些;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小黃香沒有了媽媽,家裏又沒有火爐,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温暖被窩,讓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於親,所當執。”孝敬父母,理所當然,可我都11歲了,我孝敬過父母嗎?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為那次幫媽媽洗碗,勉強算得上“孝於親”。倒是媽媽天天為我洗衣、做飯,忙個不停,碰到天氣變化,不是為我送衣服就是為我送雨傘。一到暑假,為了我這個寶貝女兒,一日三餐都得做可口的飯。我真慚愧呀,我比黃香大兩歲,居然沒有好好盡過一次孝,不行,我得給媽媽放一次假,表現表現!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口中唸唸有詞,“該準備個什麼節目呢?”看到時間快中午了,“對了,媽媽每天中午為我做飯,還要炒菜,多累呀!我就學做飯!”説幹就幹,我立刻忙開了。

媽媽來到廚房,見我臉上都是汗,心疼地説:“欣茹,天太熱,還是讓媽媽來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不。媽媽,我要給你放假!”“放假?”“對!給我一次機會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嗎!”説服媽媽後,我在廚房裏又忙活起來,一會兒,幾個簡單的菜就做好了,我學着媽媽平時的樣子叫道:“肚子餓了吧,快吃飯!”“遵命!”媽媽笑呵呵的答道。

吃過飯,媽媽剛站起來收拾飯桌,我又趕緊把媽媽按住:“媽媽,我鄭重宣佈,從現在起,我給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崗幹活了!”説完,我就哼着三字經,收拾起碗筷來。

讀《三字經》有感6

晉朝,義興市有一個人叫周處,從小就死了爹,沒有人管教他,他總是用蠻力行兇,動不動就把街坊鄰居打得頭破血流。因此鄰居們看到他就像看到山洪猛獸一樣躲得遠遠的。

後來聽到村裏的人都在議論紛紛,他走近打探到村民都在討論村子裏的.“三害”,自己被村裏的人稱為三害中的“一害”,他決定為村民做好事除掉“二害”。

周處跑到山上找了很久很久,終於找到那隻跛腳虎。他私毫沒有害怕老虎的意思,想跟老虎決一死戰,他見老虎向他撲來就順勢一閃,然後勇猛地騎在老虎的背上,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周處很輕鬆地除了一害,接着他又去殺蛟龍,他跳裏水裏追了三天三夜,不睡也不吃,最後蛟龍被追得沒有力氣了,周處追上去一刀把蛟龍殺死了。

後來周處痛下決心,痛改前非,刻苦學習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最後做了大官。

讀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犯了錯誤,只要痛改前非,仍然是人們心中受歡迎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7

上學時媽媽給我買了兒童讀物《三字經》,並告訴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古人認為,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讓我沒事時讀一讀。我很好奇就根據注音慢慢讀了起來。我發現它三字一句,很上口,裏面的'小故事更是吸引着我,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懂得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什麼都不會,有什麼用呢?“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讓我明白:我們從小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行為,是每個人從小就要學會的。“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我知道意思是蠶能吐絲,蜜蜂能釀蜂蜜。人如果不學,什麼都不會,連一些動物、植物都不如。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通過誦讀《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讀《三字經》有感8

昨天中午,我加班把《青銅葵花》這本書看完了。書的內容很感人,看到好幾個部分時,我都被感動地哭了。

書中講了一個叫葵花的小女孩兒從小就失去了媽媽,她的爸爸帶領着她來到了大麥地村。可是,爸爸在畫完葵花(大麥地種的葵花)獨自駕船過河時,一陣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把爸爸捲到了河裏淹死了,幼小的葵花就這樣成了一個孤兒。最後,她來到了青銅的家。青銅的家很窮,雖然日子艱苦,但她卻很幸福。最後,兩個阿姨和青銅葵花市的市長把葵花接回了城市。青銅和葵花分開的那一瞬間,青銅會説話了,他大聲的喊着:“葵花!葵花!”

合上這本書,我從葵花聯想到了我自己。我自己可以説,比葵花幸福10000倍。葵花上學的.錢是家裏人省吃儉用,賣蘆花鞋攢出來的。葵花知道,家裏人很辛苦,所以她不亂花錢,她還揹着家人自己乘坐一艘輪船到南方撿銀杏果按現在的説法就是打工。而我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手大腳地花錢。誇張一點兒可以説是揮金如土。上街買這買那,我要吃什麼,媽媽買,我要玩什麼,媽媽也買。葵花卻什麼東西也不敢買,反而自己還掙錢。

我真敬佩葵花,敬佩葵花不亂花錢的好品質。葵花不但不亂花錢,而且還很懂事呢!

葵花到了青銅家裏,從來不撒嬌,很體貼家人。家裏很窮,要做作業的時候,為了節省燈油,到夥伴家借燈光寫作業。夥伴們不讓借了,青銅就給葵花捉了很多很多的螢火蟲,放在一個瓶子裏,葵花接着螢火蟲的光寫作業。爸爸媽媽有時候批評她了,她也虛心接受,不犟嘴。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奶奶得病了,葵花的心裏就出現了念頭,第一就是掙錢,第二就是在期末考試那天成績不考好,這樣就不用交學費,爸爸媽媽就可以把省下來的學費給奶奶當醫藥費。 我想一想,心裏實在有些羞愧。

葵花那麼懂事,那麼節約,我真需要向她學習學習。從今天開始,我要讓爸爸媽媽監督着我,我只買我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東西一律不買!我一定要做一個像葵花一樣懂事的好孩子,珍惜我現在的幸福生活!

讀《三字經》有感9

我以前就讀過《三字經》這本書,我覺得這書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時候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為國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塊玉,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進行雕琢,也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也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了。

讀第二遍《三字經》的時候,我想到了我有時做作業的時候很專心,但也有的時候腦子就不想動了,不願意做作業,這是不對的。

我覺得人的腦子也像是一塊玉,你不去動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收穫。

但如果你開動它,就會得到許多奇思妙想。

我覺得少年的時候應該很好的學習科學知識、明白一些道理,長大以後才能明事理,成為一個睿智、正直的人。我覺的現在付出努力都是應該的,這樣才能做一個聰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學校是很好的學校,我的班級是很温暖的班級,我沒有道理不去努力學習,實現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能考上杭外,長大後做浙江省省長。

讀《三字經》有感10

寒假期間,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讀一遍《三字經》,然後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會有一些新感受,在反覆誦讀的同時,理解體會也在一點一點地加深。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雖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內容卻很廣博。它裏面的每三個字後面都包含着歷史、故事、做人準則等,靜下心來仔仔細細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發現它不但精闢,而且還非常“厚重”。經常誦讀確實能夠潛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靈、激勵志向的作用,《三字經》值得我們每個同學來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經》前面的部分,講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然後是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當中必知的.一些常識,中間部分是歷史方面的內容,後面部分講的是古代名人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學有所成的故事,最後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為結束句,勉勵人們要刻苦勤奮!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讓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師不斷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媽媽經常督促我抓緊時間學習,我卻滿不在乎,有時甚至有點反感,嫌他們太嘮叨。偶爾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批評自己,嘴上不説什麼心裏卻有不服氣的時候,覺着沒什麼大不了的,卻沒有想到“苟不教,性乃遷”的道理。正因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教育指導,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變。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師一樣,在用他們的教導、督促努力讓我們成為最精美的“成品”。

從“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當中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不恥下問,什麼叫學而不厭。孔子那麼有學問了,還肯拜七歲小孩項橐為師,這樣的勤奮,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確實為我們普普通通的人樹立了榜樣。想想以前自己有時遇到難題,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覺得有愧,真是太不應該了!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個又一個學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讓我知道了知識是靠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得到的,要想為國家有大的貢獻,就必須勤奮!我決心今後一定加倍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能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誦讀《三字經》不但讓我體會到了它語言韻律的精美,還擴大了知識面。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規範、積極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斷反思,激勵我更加勤奮!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不僅應該經常誦讀,更重要的是取其“精華”,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促進我們健康成長。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讀《三字經》有感11

今天中午,老師特地從網上把百家講壇《三字經》下載給我們全班同學看,雖然在一年級時我就熟知了《三字經》的內容,但是觀看了此片後,我還是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曉的一本經書。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給我的啟示比較深刻,它告訴我,人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從小就沒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還是會變壞的。因此,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美醜,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此外,還有“融四歲能讓梨”。這雖然僅僅只有六個字,但是卻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説實在的,看到這六個字時,我感到慚愧。當時孔融只有四歲,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吃最小的。而我卻相反,買什麼東西,我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挑最好的。比如,有一次,爸爸拿了幾個蘋果,我見了就特別高興,飛奔過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挑了最好最大的拿走了,大人們也沒説什麼,而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因此,我以後一定要向孔融學習,要學會尊老愛幼。

《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段話講的是:古代,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以此教誡孟子只有日積月累的學習,方才有益。

《三字經》裏的這些故事都是那麼有趣啊!故事雖然只有幾個字,但是這幾個字,卻藴含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它可真稱得上是一本“萬卷書”啊!

讀《三字經》有感12

《三字經》總是分為三段。下面請看,我為《三字經》第一段做的介紹:

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朗朗上口詩聲當中,你是不是會想到自己的孩子。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忽視了教育,就可能會變壞。孟母為了孟子的健康成長。曾三次搬家,斷織教子,使孟子成為聖賢之士。竇燕山一聖賢之理教育子女,史稱“五子登科”.孟子和竇家都在良好的成長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後才有作為.

家長們,從這裏你們應該知道了吧!在良好的教育很重要,一定不能忽視.

誦讀《三字經》第二段,我明白了,一個人兒是不學,長大了能有何作為?玉石不雕琢,難成器皿。人不學習,就不懂道德禮儀,就不能成才。所以一個人從小就要尊師愛友,學習道德禮儀。黃香九歲就知道給父親温暖牀鋪,四歲的.孔融分東西 就知道謙讓。孝順父母,禮讓長友,尊師愛師觀後感大全,學習道德禮儀。

小朋友們,古人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13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可謂是家喻户曉。其內容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易懂,真所謂“濃縮的是精華”。

我覺得《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真的很厲害,竟然能寫出這麼完美的“詩經”。

《三字經》裏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苟不教,性乃遷。這句話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小時候不好好教育的話,生來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會慢慢的'改變,人就會變壞。所以,我現在就要好好學習,特別要多學做人的道理,將來能成為一名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三字經》裏面還有許多知識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滅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偉人的名字和功績,還有一些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讓梨”告訴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長輩,還要好好學習等。

總而言之,《三字經》涵蓋了我們需要認識和學習的所有的領域和科目,讀了《三字經》就如讀了一本百科全書,作者把所有的知識都寫得一清二楚。

《三字經》這本書對後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説“熟讀《三字經》,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它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僅有它的原文,並且還有註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明白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明白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説人應當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着這些資料,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向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髮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我,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着想,儘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必須會後悔的;“頭懸樑,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必須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當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資料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藴含着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閲讀者,收穫着,我樂此不疲。

讀《三字經》有感1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當我們呀呀學語之時,父母就教我們念三字經,而我們只是跟着念,有口無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暑假裏,我在新華書店看到了《國學啟蒙經典——三字經》這本書,只面的內容將每句話的出處都通過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我瞬間便來了興趣,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在古訓中,我學到了古人學習的態度。原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説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就是為了使孟子有個較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用的梭子來教育孟子,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不可以半途而廢。我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學校,但我可以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知識的積累是一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水成淵的過程。

在古訓中,我感受到了古人治學的嚴謹。著名的數學家祖沖之,從小就閲讀了許多數學書籍。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研究和推算,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37之間。這一數值的得出要比外國數學家早了一千多年。那麼,我們又是怎麼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呢?有時候經常貪玩,對學習的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今後要向祖沖之學習,在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在古訓中,我還讀到了古人的傳統美德。孔融四歲讓梨,周公作周禮,遠古時期堯舜禪讓。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當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古人謙恭禮讓的傳統美德。

一句句的古人古訓,朗朗上口,讓我明記在心。一個個經典的故事,耳熟能詳,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古人古訓,讓我們學而有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