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8.75K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14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

現在再看【三國演義】,呂布那麼神勇、還得認三個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個死字了得,不然他會有好馬好戟美女人嗎?

董卓過於張揚、曹操含蓄;董卓想當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貨色、結局卻截然不同。最愛劉備總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動了趙雲之勇、拴住了關羽張飛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還三分天下;劉備的哭哭滴滴還打動了羅貫中的文筆、感動了讀者和觀眾的心扉;劉備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劉備的本來面目、儼然化身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顏良要好心好意告訴關羽 劉備在我主這裏、關羽卻趁顏良不備一刀殺之,一代名將顏良就這樣成就了關羽的聲名,真是有點滑稽。關羽身陷曹營,曹營的不少猛將看不慣關羽的心高氣傲、就像當年劉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慣韓信一樣,關羽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不敢與曹操為伍、只能千里走單騎找尋劉備,因為劉備是他的拜把哥、因為劉備此時 落魄更有他關羽的用武之地,這就成就了關羽忠義的好名聲。由此可見、關羽打鬥善於趁其不備 避實擊虛;善於踩着別人的名氣提高自己的聲名;關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善於以自己的狂傲來增強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信任度。最後也由於狂傲丟了地盤丟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馬懿,他就一個‘守’字、最後打敗了孔明。由此可見、孔明雖智、但有些言過其實。孔明用什麼‘木牛’馬、用什麼天時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馬懿、最後把失敗的責任推給馬謖、把失敗歸結為天數。孔明在諸侯崛起的氣候下、獨投劉備、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順手、不是他孔明天下無敵、而是此時沒遇着司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年輕的一心一意對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時驕傲得意以致麻痺大意的曹操.....這些有意無意佈置的巧合、把孔明塗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實就是事實、無論什麼化身、孔明投錯了意氣用事的主子、直接註定孔明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再看司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馬懿不驕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個守、就一個綿裏藏針、就一個扮豬吃虎;對外避開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後拖死孔明;對內、避開了曹操一族的鋒芒、審時度勢、最後一統天下、建立晉朝。由此可見、孔明的才華表現於外、善於抓住人的心理、是一個天才的人生藝術表演家;司馬懿才藏於內、強調實質、注重實效、不圖表面的光華、能恰到好處的一劍定乾坤,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可與勾踐比美了。

記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國’、剛開始看時、我料定劉皇叔必一統天下、因為他愛民、仁義、心懷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應該不會有好結局、因為他奸詐、暴殺恩人、負天下人。當我看完以後、相反的結局讓我瞠目結舌好久。歷史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車輪滾滾,無論你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是真奸還是假奸,歷史車輪滾滾永遠向前進,這些鮮活的生命、只是歷史長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2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3

今天我閲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卻説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獨蔡陽不服關公,故今日聞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後患。”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徵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卻説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遼曰:“非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來,吾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託過黃金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賞將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掛齒。”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眾將回城,於路歎想雲長不已。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歷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在生活中:我要勇敢的面對任何困難,絕對不退縮,做任何事情絕對不能魯莽行事,要考慮清楚,要考慮這樣做的後果,這樣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拿破崙曾經説過:“不可能”這個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要首先想到怎麼才能克服它,絕對不要想要去逃避它。

在學習中: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不要因為有一些難題不會就不去管了,而要努力的想辦法去克服它,去戰勝它,這樣才有可能克服這個難題,從而獲得成功。劉向曾經説過:“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所以我們在學習的同時還要珍惜時間,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4

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們缺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還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國演義》中“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灑脱盡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性。足夠能引起讀者的仰慕和嚮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忠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以及桃園結義的劉、關、張等典型人物形象,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一句名言“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來千古罵名。事實上卻有些人也喜歡曹操,這歸功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這種心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從亂世之中脱穎而出,建立統一北方的豐功偉績,才有了世人對他的欽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他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愛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長歌行中曹操求賢若渴,尊重賢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賢士的首領,總是讓人心頭一暖,歸屬於他的帳下。他的志氣,開拓進取,積極向上,愛才給曹操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

諸葛亮人稱“卧龍”,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戰術,志向遠大,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為人們所敬仰,被譽為“千里良相”,劉備愛才心切,懇求諸葛亮幫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佔荊、益二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就在劉備攻打吳國時,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咐諸葛亮,如劉禪成器就輔佐他;如他爛泥扶不上牆就取而代之,幫他攻下這天下。“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盡全力輔佐劉禪。一篇《出師表》誠摯動人,感人至深。深刻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在百軍之際他沒有放棄劉備給他留下大業,毅然接過了重擔而毫無怨言。

《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當中,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淺的文化意藴,佈滿點點滴滴的文化痕跡。而《三國演義》的文化在於精神的傳承。曹操的心懷大志,積極進取,不計較個人恩怨,尊重賢才人士;諸葛亮對君主的忠誠,責任感和對漢室的熱愛;性格清高,但卻淡泊名利的情懷,讓我們瞭解到民族的經典,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個人的素養和鑑賞能力,而且讓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完善。

梁啟超先生説“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之進步”。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力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挑起重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他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寫的是東漢未年的羣雄割據混戰,魏、吳、漢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後司馬炎統一三國的故事。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説,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小故事就要數《草船借箭》了。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比他有才華,無論怎樣都想要諸葛亮出醜,於是他就讓諸葛亮來負責打造10萬支箭,表面上是和諸葛亮商議軍事,內地裏故意不把材料給他準備齊全,讓三天後懲罰諸葛亮。

可令周瑜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早就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辦法。他找魯肅借了20條船。讓他別告訴周瑜。因為他知道周瑜是故意讓他造箭的。就是為了想讓他出醜,所以不能告訴周瑜,如果告訴周瑜了,周瑜一定會想方設法的阻止諸葛亮。諸葛亮精通天文。還知道很多將軍的性格。他算出了三天後必有大霧。也算出了曹操多疑。加上大霧一定不敢派兵出來。只會朝我們射箭。我們只需要,在船上插上草把子。然後逼近曹軍水寨。曹操向我們射箭時,箭自然的就插在了草把子上。

到了第三天,諸葛亮逼近曹軍水寨,派二三十個士兵擂鼓吶喊。曹操知道了怕有埋伏,果然只朝諸葛亮他們射箭,到了六更時霧己經散開了,諸葛亮吩咐士兵們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當正要去追。可是諸葛亮那邊船輕水急早就駛出20裏,要追也來不及了。於是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要屬諸葛亮了,他的原名名叫孔明,我喜歡他的機智,每次戰鬥總能想出很多好辦法,就比如説《空城計》因為城裏剩下的士兵已經不多了,所以諸葛亮想到一計,用幾個人假裝居民在外面打掃。司馬懿看了,心想一定有埋伏,就帶着它的10萬大軍離去了。諸葛亮早就算到司馬懿一定會走小路,已經派人埋伏在那裏了,但是周瑜可不這麼看諸葛亮。他認為諸葛亮比他有才華就是不對,只有自己才能當最有才華的,於是經常想方設法的陷害諸葛亮,想讓諸葛亮出醜就像我剛剛提到的草船借箭,可是諸葛亮一眼就可以識破周瑜的詭計,並且馬上就可以想到如何應對他。

我讀三國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例如我讀《桃園三結義》我懂得了不管我們的境遇的區別有多大,不管我們的性別怎麼樣,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只要我們真心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做真正的兄弟。

再比如讀《草船借箭》等一系列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我懂得了想要戰鬥。不一定需要堅強身體,強大的力氣如果考慮用用智慧來解決問題,説不定會更加方便。

《三國演義》。告訴了我們社會是殘酷的,沒有殘酷就沒有社會。《三國演義》還隱藏了很多道理,只要我們仔細去讀我們就可以發現。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6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説,其將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合理統一的創作手法,在我國小説發展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掩卷凝思,用“亂世出英雄”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再好不過了,在這個年代裏,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事頻繁,民不聊生。借用魯迅的話説,就是“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然而,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因此,這既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又是一個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浪漫情懷的時代,不知多少人物在這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這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打開三國風雲人物榜,曹操則是首要人物,他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了,他聰明絕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心多慮;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一句“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已盡顯其奸詐,但他逐鹿中原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平袁紹,滅呂布,戰張繡,擒韓遂那份氣魄和膽識卻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因此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形容他再好不過了。

做為蜀國的開國之君劉備當然也屬英雄人物,劉備原是中山靖王之後,黃巾之亂時,組織民兵反抗過,但其在中原大戰中,屢戰屢敗先後投奔過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可能有人會問,劉備總是寄人籬下,為什麼還稱作英雄呢?答案很簡單,劉備有英雄之才,大丈夫能屈能伸,寄人籬下也只是暫時的,當他有了真正的軍事力量時,必當盡顯其英雄本色。在曹操與其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劉備“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更展現出劉備的英雄能力,後來劉備“牧兼二州”,從一個當初連根據地都沒有的人到現在成為“三國鼎立”之一的君主,這樣的人能不稱作英雄嗎?

然而《三國演義》中忠與智的化身當推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他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運的天平開始向劉備傾斜,諸葛亮自隆中出山後,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施展自己的才華,竭忠盡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火燒新野,決戰赤壁,智取荊襄,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劉備去世後,他盡心輔佐這位扶不起的阿斗,最終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古代知識份子最寶貴的一面。

下面一位則是吳國開國君主孫權,孫權接手東吳年僅十八歲,在周瑜,魯肅的輔佐下統一了江東之地,孫權是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的,也是最後滅亡的,這就説明了他沉得住氣,這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必需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克敵致勝,而孫權正是明白這一點,才開創出吳國的基業。

千年之後,每每重温當年英雄豪傑磊落江湖鏖戰沙場的悲壯情景,便不由湧起一股衝動,我想,三國文化以其氣貫長虹之勢將永遠迴盪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給人以不盡的回味和思考。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7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主要是由於袁紹不聽別人的好心相勸,才打敗,而在這場戰役中,袁紹的兵力多,佔優勢,失敗是因為袁紹不善於用人的結果。就連曹操也説過:“如果袁紹善於用人,我對冀州連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兵力都是佔優勢的,可是最後還敗了。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劉備也被陸遜火燒連營攻破。相比之下,劉備不如曹操樂觀,曹操在危難中還大笑三次,還説:“北方還是我的。”而劉備兵敗後竟自己覺得無顏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三國演義》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雖然他很奸詐狡猾,也説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但是他善於用人,曾經頒發過好幾道《招賢令》引得無數豪傑來投靠他,曹操那裏才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似海”的局面。他的五良將之首張遼,曾經差點活捉孫權。就連吳國的小孩只要聽見“張遼”這兩個字,都嚇得不敢哭了。

以前電視上經常放《三國演義》,我心裏就有個想法,想看看原著是怎麼寫的。終於放假了,可以有機會實現我的想法了。媽媽帶我去書店給我買了一套《三國演義》的書,回到家我就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由於是半白話寫出來的文章,所以我的閲讀的時候有許多都不是太明白,還好有爸爸在一旁指導講解給我聽,花了好長時間我才看完一本,爸爸説以後有時間再仔細揣摩。

通過閲讀,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著作想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本書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應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於轉化。書中刻畫了進兩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物。歷史跨度大,人物眾多,要把這些都寫得有聲有色,前後關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作者的文學功底是相當深厚的。

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這本書,使我感到了那個戰國時期用鮮血凝成的友誼;這本書,使我終生受益,一直勉勵着我,鼓舞着我做一個重情義,講義氣的人。這本書就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讓我們翻開這本傳世之作,讓我們在一次體會一下當時他們的別樣人生。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比較欣賞劉備這個人。他文武雙全,憑藉着自己的仁義和虛心,將不少名將都招入自己的勢力中。著名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不只有劉備的“仁”去值得我們學習,還有諸葛亮的“智”關羽的“忠”,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戰爭,正義的信念使我們看清前進的道路,而邪惡的信念會讓我們迷失方向,誤入歧途。最後告訴大家一句話“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會一敗塗地。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8

NO.1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南征北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殺,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NO.2關羽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關羽也就像當年項羽一樣的忠義,他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傳為千古佳話,但他放曹操不是因義而迷失了自己目標的方向,他還是向目標前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着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説的: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曲曲蕩氣迴腸的歌,一章章動人心魄的詩,一聲聲發自肺腑的歎,一位位威武高大的將,一個個出生入死的兵。這就是三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然在,幾度夕陽紅。一想到三國演義,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這經典的開篇詞。好一個“是非成敗轉頭空”,這簡容易單的一句話卻詮釋了多麼深刻的一個道理啊。

三國演義以三絕為特點:智絕,奸絕,義絕。

智絕毋庸置疑便是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擅長髮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依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藉助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試問三國中難道還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嗎?

大家也應該去學習諸葛亮的智慧,但大家要學的並非他的兵法,畢竟這在現代社會已經毫無用處了,大家要學習的是他的’辦法,要學習他去巧用天時地利人和。無論做啥事,人和都是至關要緊的,只有得到了大夥的尊重和信賴,才大概成功的推行一個策略。反之,如果人不和,不管你這個策略是多麼完美無瑕,無人想推行,所有也都白扯。

至於“奸絕”是哪個,不需要我説,大夥也一定都已經心裏有數了。沒錯,那就是曹操。曹操這個生活性多疑,“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經典名言,也是曹操的處世之道,呂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結義兄弟,該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後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殺。後得到中牟縣令陳宮的鼎力相助。行了3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呂伯奢家。見故人之子來到,呂伯自然喜出望外,快點去買酒,並讓家人殺豬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裏聽到磨刀的嚯嚯生,以為呂家起了歹心,於是就殺去世了呂伯奢全家,後來看見被縛住的豬才知曉錯殺好人,於是與陳宮倉皇出逃,在路上遇見外出打酒的呂伯奢,便將錯就錯的殺去世了呂伯奢,陳宮大驚,責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卻説出了他的處世格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所以説曹操是奸絕。

義絕是是我影響最深刻的一絕,義絕以關羽為代表。而最能體現關羽義絕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單騎。關羽雖然投降曹操,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得知自己大哥劉備的消息後,就不辭而別。因為關羽的離開沒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曹操的部下們一路上層層攔阻,但關羽憑着一己之力,過了五個關隘,斬曹操六員大將,東嶺關殺孔秀;洛陽城殺韓福;汜水關殺卞喜;過滎陽時殺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佔的古城外殺蔡陽。最後和劉備相會。

在大家的日常,也應該要像關羽一樣重情義,不為利益所魅惑,無論怎麼樣也不出賣我們的朋友,只有這樣,大家才可以得到其他人的信賴,才可以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收穫頗豐,書中有很多人物的性格特點都很值得學習,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這個寒假重讀《三國演義》,仍舊使我收穫頗豐。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0

小時候,我看的是插畫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眼中僅僅只是如同漫畫一般的小人書,單槍匹馬,衝鋒陷陣,只記住了一些驍勇善戰的虎將,忠肝義膽的關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張飛,百步穿楊的黃忠,這僅僅是對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膚淺而無味。

到真正懂事時,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對裏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家喻户曉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初露鋒芒,到七擒孟獲威名大振,都可以從中顯示出他不朽的才華。可他也並非神仙,他錯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六出祁山皆敗,自己也被降職。自己本可以長久之計建功立業,卻總是御駕親征,最終勞累而死,給世人留下了遺憾。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應取長補短,臻求完美。這時,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

我最看好的世間虎將張飛,智奪瓦口,大戰馬超,忠心不二,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唯我獨尊,關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領兵伐吳,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劉備雷同與他,因為一時心急,將二十幾年來儲備的精兵良將大半都送了命,蜀軍在出徵之前,不論兵力`國力`物力都不落後魏國。如果此時攻打魏國,可以藉着“光復漢室”之名出師,收復一部分中原失地擴大領土範圍,養精蓄鋭,滅魏伐吳指日可待,必能一統三國,蜀軍敗退後,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劉備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的劉禪當上了國君,這為將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諸葛亮、姜維又連年出師北伐,難得勝局,兵力耗損極大,賢能異士,老將都已去世,再也無力迴天,鄧艾一舉攻下成都,西蜀從此滅亡。

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英才諸葛亮無計可施,司馬懿在樂觀據守的狀態下又絲毫不少鬥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兩句名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次能夠出奇制勝。諸葛亮因悲傷,勞累過度在五丈原為病故。可見良好心態與事情的效率息息相關,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下三分。各國你徵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統一天下。可歎的是相爭了六十餘年的三國、最後卻並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內政變故、慢慢衰弱、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氏族輕鬆吞併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

但一次次殘酷的戰爭還是告訴我們,停步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昏庸要亡國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義兼備的梟雄才能闖出亂世,一創霸業,也只有那些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聖賢才能夠收復羣雄並起的江山。

所以,為了將來能有叱吒風雲的豐功偉績,今日就必須打好穩固基礎,前進的過程就是一個成功與失敗交替運行的過程,我們必須沉着冷靜,淡然面對每一次的成敗。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1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世人都説曹操乃一代梟雄!可是隻一個梟雄,怎麼能寫出如此即瀟灑肆意又豪放不羈的詩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而那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諸葛孔明先生,怎麼偏偏就投了超級軟弱無能的劉玄德呢?每每説到此,老媽都好像恨得牙癢癢的!老媽不止一次鬱悶地説劉備除了一個漢朝正統的劉姓外,其餘比之曹操,孫權皆不如!若是諸葛亮當時投了曹操,早統一全天下了!什麼三國,什麼兩晉南北朝統統靠邊站啊!

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如果這一説,所以老媽讓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計。也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過全篇的《三國演義》,反正羅貫中的那部版本我還沒有讀過,我看的是注音連環畫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什麼定三分隆中對策,什麼諸葛亮舌戰羣儒,什麼周公瑾火燒赤壁,什麼關雲長水淹七軍,什麼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因為小説添加了許多奇幻元素,又採用虛實誇張的描寫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創作,所以比真實的歷史有看頭的多!

雖然原版的《三國演義》我還沒看過,但開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簡直如雷貫耳啊!因為書本上的歷史不就是照着這個軌跡走的嗎!春秋戰國,諸侯混戰,好不容易有了秦漢的統一,可是還沒有統一的太久,中國又分成了魏,蜀,吳三國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此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對策”。這個天下三分的對策可不是諸葛亮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空想出來的。史書上説劉備請教諸葛亮,而諸葛亮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以及對當時局勢敏鋭深刻的洞察力,和對各方軍隊政權瞭解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才定下的天下三分這一説!諸葛亮當時對劉備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他自己又很有軍事才能,可謂佔着天時;東吳的孫權,憑藉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可謂佔着地利;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戰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老百姓肯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佔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這樣一番精闢又言簡意賅的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小夥伴們讀了,是不是也超級佩服諸葛亮的絕頂學識跟無雙智慧呢?只可惜了這人間奇才的“卧龍”先生,為了蜀國是那樣地勞心勞力,鞠躬盡瘁!到最後卻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啊!也許還是老媽説得對,諸葛亮真的應該投奔曹操的,這樣説不定不會讓人感到那麼遺憾了!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小夥伴們一定要讀一讀。因為書本會向你講述曾經的驚心動魄,曾經的風雲際會;曾經的刀光劍影,曾經的鼓角爭鳴;更會在你面前展現一部充滿傳奇色調的精彩三國!抽空一定要看呀,我還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2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它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描述了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對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這本書語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波瀾曲折。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錯綜複雜的事件和近200個人物刻劃得完整嚴密。在描寫戰爭方面,構思宏偉、手法多樣,彷彿是我們耳聞目睹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在人物塑造上,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和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

比如:“過五關斬六將”讀來使人感到驚心動魄。

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一打聽到兄長劉備的下落,準備去尋找。曹操得知關於要走的消息,遲遲不肯接見關羽,關羽便寫信給曹操。

一天,關羽保護着二位嫂嫂,帶着二十多人衝出北門,向北方進發。曹操聞訊帶着諸將前來送行,又送關羽一件戰袍,關羽謝過就走了。

臨近洛陽,守將孟坦掄起雙刀來阻攔,打了不過三個回合,孟坦詐敗,拍馬逃走,引誘關羽前來追趕。另一個守將韓福在暗處,想趁關羽不注意,用暗箭射死關羽。誰知關羽馬快,一下子就追上了孟坦,一刀砍於馬下。關羽一行歷經艱險感到了第五關——黃河渡口關隘,又殺死了守關大將秦琪。

在古城關羽見到了張飛,兄弟兩人哭着訴説分手後的情況。後來劉備也趕來古城,分手多時的三兄弟終於又相見。

再如“三國歸一”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三國歸一以後魏、蜀、吳三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魏國,掌握實權的曹爽和司馬懿勾心鬥角。曹爽專權,後來司馬懿發動軍變殺死曹爽三族。魏國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不久司馬昭派兵大舉進攻漢中,要消滅蜀國。蜀國在公元263年被魏軍攻破,劉禪當了俘虜,蜀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就篡奪了魏國的地位建立了晉朝。孫權死後,十歲的孫亮繼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鋪佐。孫皓很想奪取晉國的囊陽,他派將士屯兵江口,伺機進擊。司馬炎得到消息,派杜預為大都督,率兵伐吳。孫皓被困城中。晉軍水陸並進,直攻到石頭城下。吳軍敗退,孫皓困守城中。晉軍發動進攻,人人爭先,殺聲震天。勢不可擋,終於攻入城內。孫皓被晉軍活捉,送到洛陽,見司馬炎就要磕頭。三國分立的局面結束了,國家進入了統一,歷史又揭開了一頁新的篇章。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説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流傳廣泛,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着難以估量的影響。值得我們少年兒童利用時間去閲讀。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3

終於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我受益匪淺。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諸葛亮三氣周瑜》。

《諸葛亮三氣周瑜》主要講了這個故事。

一氣:當週瑜打敗了曹操,歡慶一番後,周瑜打算趁曹操不備,攻打佔領南郡。周瑜知道劉備大軍對南郡虎視眈眈,為了不讓劉備搶先,周瑜率軍,對南郡一陣猛攻猛打,打敗曹洪、曹仁後,周瑜衝進城,不料中計,中了毒箭傷。此時,周瑜假裝身亡,讓軍隊去詐降,曹仁果然上當,曹軍大敗。這時,周瑜不曾料到。諸葛亮趁機派趙雲去攻打南郡,關羽佔領襄陽,張飛攻打荊州,蜀國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三個城池。當週瑜得知自己費盡心血都未奪取的城池竟然被諸葛亮趁機佔領了,周瑜頓時氣得大叫一聲,箭傷迸裂,暈死過去。

二氣:這時,劉備的夫人死了,周瑜趁機假裝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可是吳國太真的看中了劉備,把女兒許給了劉備。劉備帶着孫夫人走了,周瑜後悔莫及,急忙追,不料中計,損失了很多兵馬。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被諸葛亮取笑,終於,周瑜又被氣暈了。

三氣:周瑜不甘慘敗,又想得到荊州,便用了假途滅虢之計,可是這個計謀被諸葛亮識破了,諸葛亮也反用了一計,讓周瑜以為劉備、諸葛亮中計了,不料自己中計。最後,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終於緩緩閉上了雙眼,年僅三十六歲。

讀了這個故事,我首先想到了周瑜。周瑜固然聰明,可是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容不得半個比自己優秀的人,終於被諸葛亮打敗。話説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我看,周瑜英年早逝是被自己的小肚雞腸、嫉妒心氣死的。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主人公,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的智慧與周瑜的智慧差不多旗鼓相當,可是為什麼周瑜頻頻落敗呢?是因為諸葛亮心胸寬闊,又有過人的智慧。諸葛亮和周瑜產生了明顯的反差。

周瑜的心胸狹窄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以前在毛筆課上,原來我寫的很不錯,老師經常表揚我,後來又有一位同學進步非常快,都超過了我,結果老師不太表揚我了,就表揚那位同學了。我耳邊聽着老師的表揚,心中似乎燃燒着熊熊一把火,手也漸漸握成一個拳頭,心中憤憤不平:原本老師表揚的是我,憑什麼被她搶去了?後來,每次遇到那位同學,我就用傷人的語言諷刺她。我本以為她會傷心難過,也來譏諷我,結果,那位同學不僅沒譏諷我,還在我每次譏諷她時,微微一笑,不作任何迴應。讀了這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我終於知道自己是多麼與周瑜相似——與周瑜一樣的小肚雞腸。如果我再這樣下去,後果必定也像周瑜一樣,被自己氣死。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讓我成長了!我明白了人不能小肚雞腸,要心胸寬闊,坦然地面對實實在在比自己好的人,同時要取長補短。我想這就是《三國演義》之《諸葛亮三氣周瑜》要告訴我的道理吧。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4

三國,一個戰火連天,硝煙四起的亂世,一個英雄齊聚,人才輩出的時代,一個驚心動魄,歎為觀止的故事。在這部豪情萬丈的小説中,能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

全篇小説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個,而我真正喜歡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首先是人稱“奸雄”的曹操。縱觀全局,最強大的莫過於佔據北方的曹魏政權了。而這一點又與曹操的品質密不可分。敢獻刀行刺,召諸侯伐董。攻袁氏,挾天子以令諸侯,戰赤壁等都體現了他的膽識。他求賢若渴,知人善任,有伯樂的氣概。一路上,他曾三下求賢令,招降了很多人才。文有郭嘉、苟或、許攸、賈詡、苟攸、程昱、楊修等。武有典韋、許諸、樂進、徐晃、夏侯淳、夏侯淵、曹仁、龐德、李典、張郃、張遼等。這些人才可謂是曹魏的奠基者,更體現出了領導本事和任人本事。他的文學修養也很高,《觀滄海》、《龜雖壽》等都已成為了名篇。他還提倡節儉,自我的陪葬品就幾件衣服和陶器,甚至看見兒媳崔氏穿錦緞遊園,便賜死了她。雖然他也有缺點,如多疑、好色、自大、妄尊等,別不得不否認,他是位英雄。

其次就是被譽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都是他智慧的寫照。隆中對策,火燒博望坡,舌戰羣儒,借箭借東風借荊州,六出祁山北伐,都是他為蜀漢做出的汗馬功勞。先帝託孤卻沒有像司馬懿一樣趁機上位,足見他的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當年徐庶對劉備説:“卧龍鳳雛得一人則安天下”足見他的本事之強。天下竟有如此之奇才,着實令人佩服。

還有一位是曹操手下的家將大將夏侯淳。早年便隨曹操起兵,作為曹操堅實的後盾鎮守後方。戰呂布時雖兵敗當了人質,但隨後變展現出拔失啖睛並大喊:“父母精血不可棄也”的勇氣。他善待百姓,曾率軍民阻斷河水灌田。他也十分好學,在打仗之餘四處求教,甚至親自迎師。他和曹操一樣,清撿節儉。所得的賞賜通通賞給了自我的將士,以至於他死後家裏竟無家財。真不知是曹操影響了他,還是他影響了曹操。另一位是早期劉備的軍師徐庶。自古以來都會出現“忠孝不能兩全”的現象,徐庶卻成功地處理好了這點。當得知曹軍俘獲他的母親並要他投奔曹營時,他立下了不為曹操獻一謀的誓言,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才離開了劉備。此後他踐行了自我的諾言,身在曹營心在漢,做到了忠孝兩全。

郭嘉也是位忠臣,也是曹操智囊團的核心謀士由苟或引薦,郭嘉得以見到曹操,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此後郭嘉屢薦奇策,如放劉備滅呂布,歹袁紹,並提出了十勝十敗之論,獲得了官渡之勝。可惜在遠征烏桓時英年早逝,為曹操的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這樣的忠臣,何求?

書的開頭便總結了歷史的規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正是在這一分一閤中,各路英雄豪傑齊聚一堂,在三國這個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絕倫又耐人尋味的大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