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10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5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 1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1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了《三國演義》一書,頗有感慨,故作此篇。

《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作。小説寫的是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小説取材於像《三國志》之類的史書和民間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前八十回敍述東漢末年,各個軍伐之間的混戰,後四十回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爭。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他們之間互相吞併,明爭暗鬥,致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曹操、劉備、孫權在這段時間裏招兵買馬,廣納賢才。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從而統一了北方。孫劉聯軍又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魏、蜀、吳三國之間爾虞我詐、互相爭鬥。後來,司馬懿奪取魏國政權,他的兒子司馬昭建立了晉,相繼滅掉蜀吳兩國。

《三國演義》的作者通過對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忠義仁慈,諸葛亮足智多謀,呂布有勇無謀,曹操陰險狡詐,周瑜氣量狹窄,司馬懿詭計多端,關羽忠誠正直,張飛脾氣火爆,劉禪昏庸無能等等。我認為在故事中作者對劉備和曹操的人物描寫最具有特點。

劉備是一個愛民、仁慈、忠義、能任用人才的人。他愛戴人民,也深得人民的尊重,他始終堅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與曹操作戰失利後,他帶着滿城百姓一起出逃,百姓也很願意跟着他。劉備待人仁慈、寬厚,在劉表病危,想把荊州讓給劉備時,劉備卻不忍接受。由此可見劉備的愛民和仁慈之德。在劉備幾十年的征戰中,他打的都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只要有人投靠,他基本上都接受,人們對此都感慨萬分。由此可見劉備的忠義之道。劉備求賢若渴,在第二次去諸葛亮的草廬之後,他的'部將都以為諸葛亮沒有才能,認為諸葛亮不敢見劉備,勸劉備不要去了,但劉備執意要去,才得到這個百年不遇的奇才。由此可見劉備的任人唯賢之心。劉備不愧為一代賢君。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典型的反面人物,被寫成了一個陰險狡詐的人,大家都稱他為漢賊。曹操一生幹盡了壞事,但他總是要千方百計地去掩蓋自己,把自己裝成一個好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戰,是為了得到天下,取代漢朝,但他卻説自己是為國家除害。他為了防範別人行刺,在侍者給自己蓋被子時,殺死了侍者,卻假裝不知道。他還是一個奸詐的人,他的軍隊因糧少而抱怨,就把倉官殺了,並説他盜竊官糧,就此來安定軍心。這些都體現了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思想。但從歷史上看曹操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為後來晉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曹操堪稱為一代梟雄。 我們現在雖然距三國時期將近有20xx年,但三國的歷史還是很值得我們研究,《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仍然值得我們去借鑑。

《三國演義》讀後感 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使我受益匪淺。這本古典名著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禮賢下士的劉備,壯志勃勃的曹操。

義薄雲天的關羽,足智多謀的孔明······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先説關羽,此人極為忠義,忠於劉備,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知道兄長下落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與兄長相會。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胯下嘶風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成為獨擋一方的統帥。

不過他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驕傲自負,獨服劉備一人,曹操,孫權等輩介視為草芥。最後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殺害。我們應該像關羽一樣忠義,切勿驕傲自負,否則功虧一簣。再説周瑜,智謀很多,但心胸狹隘。

赤壁之戰前,他出計刁難諸葛亮,當看見諸葛亮草船借箭,借來東風便想要除掉諸葛亮,可是都被諸葛亮識破。在三氣周瑜的故事裏,周瑜自以為妙計很成功,卻又被諸葛亮一一點破,不但沒有取回荊州,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何嘗不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呢?因此做人應該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嫉妒。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憑三寸不爛之舌戰江東羣儒,陣前罵死王朗,一條舌頭能殺人。

還有很多故事情節把諸葛亮寫神了:七擒孟獲,空城計,收姜維,火燒司馬懿於上方谷,七星燈,死諸葛嚇退活仲達,錦囊殺魏延。我在想,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厲害,首先他飽讀詩書,第二他知己知彼,所以百戰不殆。例如他抓住司馬懿生性多疑的特點,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而蜀軍才不過五千人。更絕的是他的木像把司馬懿嚇跑了,諸葛亮真是神人啊!我們也只有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知識,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才能成為一個人才,為國家做貢獻。

本書不僅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節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當我讀到趙子龍單騎救主時,深深地被趙雲的忠義和武勇所折服,左手持槍,右手執劍,六進六出曹操大軍,就會少主劉禪。可是也有一些情節令我費解,諸葛亮那麼聰明,料想曹操必走華容道,卻又為何讓關羽守呢?仍張飛或趙雲去一定可以殺了曹操。我又反覆看幾次,大致瞭解諸葛亮的用意。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如果曹死在劉備之手,那麼曹操之子必會找劉備報仇。諸葛亮知道曹操厚待過關羽,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何不送一個人情,這樣正好兩全其美。《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説,離我們的生活也較遠,但我們可以學習書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幫助的,至少在學習方面!

《三國演義》讀後感 3

最近,我們班轟轟烈烈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我也看了不少,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説家羅貫中。《三國演義讀後感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雙全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等人性格尤為突出。《三國演義》可以説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小説和歷史文化小説,它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事,構思宏偉,手法多樣,讀來使人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感人肺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體驗。

“紅臉大漢,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風度不凡,波有英雄氣概。”這句話描寫的是忠勇雙全的關羽。小説多處描寫了他英勇無畏的英雄事蹟,“刮骨療毒”就是其中一則:

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不料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關平拔出臂上的弩箭,發現毒性已經入骨,關羽的右臂很快變得青腫,不能正常活動了。但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軍,眾人只好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從江東駕着小船,徑直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關平一聽,大喜過望。來人竟是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關羽請華佗坐下,命人獻茶,然後問華佗怎麼治?華佗説:“我自有醫治辦法,只是擔心君侯害怕。”關羽大笑道:“我視死如歸,沒什麼好怕的。”華佗説:“立一根標柱,柱上釘一個大鐵環。把手臂穿在鐵環裏,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開皮肉,颳去骨頭上的箭毒,再敷上藥縫合就沒事了。”關羽稱不用標註鐵環,飲了幾杯酒,人在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開皮肉,用刀刮骨,發出了細細碎碎的聲音。關羽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傷好後,關羽設宴答謝華佗。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內心被關羽的鎮定和頑強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設一下,如果自己是關羽,也會在刮骨療毒時飲酒吃肉、談笑下棋嗎?我想,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應該是“不可能會”。

記得幾年前,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當我得知要做胃鏡時,膽小害怕的我立刻放聲大哭,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媽媽連拖帶拉才強行讓我做完了檢查。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關羽不畏艱險、鎮定自若、樂觀直爽的精神與性格,那我們也會變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毫不懼怕。我們還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勿學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理,只學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仁的品質;勿學關羽的心高氣傲,只學他的勇敢頑強、忠心耿耿……作為21世紀這個嶄新時代的人,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英雄精神,做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 4

有人説《三國演義》寫的是三個流氓帶着一羣人打架,我覺得這個比喻十分有趣形象。奸雄梟雄暫且不説,單説那被稱為英雄的孫權,不還是要靠那羣謀士的計謀,這也促成了周瑜“周郎少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了兵”的“美譽”嗎?可見這三個主角都有過什麼陰謀詭計,在某種程度上與流氓無異,換句話説他們只是三個有身份的流氓罷了。

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是誰那還真不太好説,不過要我説的話我會推薦那個不曾被人看好的人——董卓。在故事發展的早期,董卓早就富甲一方,此時他只是一個地主,擁有地方財力,未登上政治舞台。可這不代表着他就能夠心滿意足地安享晚年。他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想成為皇。於是他接任了河東太守,參加與黃巾的對戰。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地位,他是董卓,他有的是錢,錢可以幫他向上疏通關係,向下招募士兵,購買裝備。只是他自來驕傲,在見到幫助他殺退張角的劉、關、張三兄弟時,僅因對方是白身就無禮怠慢。要不然着三兄弟為他打下一座城也尚未不可。

十常侍之亂髮生時,董卓正任西涼刺史,此時他帶着一支人馬正向京城趕去,那支隊伍旌旗蔽日,塵土遮天,驚得百官失色。可見董卓當時已不單單是一個富甲一方的地主,更加是一方權力的霸主。見到帝后就已經暗懷廢帝之事,可見其野心之大也。

每個人的命運總有一兩個左右他的人。對於董卓來説,呂布便是這樣一個人。董卓第一次見到呂布是,正時他在庭上談及廢帝之事,建陽不同意,派呂布飛馬直殺。當時董卓就説:“吾觀呂布非常之人,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後來呂布歸順,事情如當初董卓想的`那樣。呂布是戰神,是血氣方剛的漢子,他能不為美色所動。而董卓又是那麼好色,於是紅顏禍水的悲劇再次上演了。董卓和呂布決裂,董卓也就離死期不遠了。

命運之輪並沒有按照董卓想的那樣滾動,他在當上帝之前已經倒在了他乾兒子呂布的刀下,只記得當初“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卻未曾想過若失此人天下失已。恐怕這也是對他強搶民女,姦淫宮女的報應吧。

董卓本來是應該當皇帝的人,改變這一切的是另一個人——李肅。李肅絕對是一個説客,他為董卓説來了呂布,也把董卓一步步地推向深淵。書上這麼描述:行不到三十里,所乘車忽折一輪,卓下車乘馬。又行不到十里,掣斷轡頭。……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可是上天並不想董卓就這樣退場的,李肅真當是一説客,一步步的誘導,導致了董卓滅亡的命運。

《三國演義》讀後感 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三國演義》那激動人心的片首歌,不過我對書中的“英雄”一詞產生了疑問。書中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的形象,然而,在羣雄紛爭的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人説,劉備是英雄。的確,他温文爾雅,善用人才,待人和氣……無處不顯示出他是個賢明的君主。可是呂布曾經對他有恩,而後來曹操捉到呂布之後,他明知曹操生性多疑,卻對曹操説,呂布前任主人就是被呂布殺死的,從而讓呂布走向死亡。怪不得,呂布臨死之前罵劉備是“大耳賊”!再有,此人對於有利於自己的事,就把義啊、忠啊、誠啊……統統拋在一邊。還有一有事就哭哭啼啼,實不象英雄!就説借荊州,孫權信任他才借給他,他卻不還。魯肅找他要,他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什麼,魯肅嚇得什麼也不敢説了!

還有人説,孔明是英雄。我也不否認,他火燒赤壁、火燒騰甲兵、火燒新野、七擒孟獲……無不體現這一點。但看關鍵的劉備東征。劉備稱帝后,發兵徵東吳為關羽雪恥,無數大臣都上表勸阻,只有一向主張孫劉聯合的孔明一言不發。劉備敗回, 孔明才仰天長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明當時的地位並不是劉備下面的第一把交椅,他自認為對劉備的'影響力不如法正,在關鍵時刻就閉口不言了。所以,孔明的“忠”還有待仔細體會。

我倒覺得曹操是英雄。雖然,作者竭力突出他的奸,但仍不能抹殺他的功績。能者居上,為何只有姓劉的才能當皇帝?在三位君主中,曹操是最厲害的。單看地盤,曹操是靠他自己打拼出來;劉備只不過是劉勝的後代,他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趙子龍。如開始他沒有關羽,張飛,他能有今天功績嗎?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而已,建功甚少,實在不能稱為英雄。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説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説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樂府名歌中的《短歌行》,無不體現了曹操的才能。

再看其他人:周瑜雖年少有為,但心胸狹小;關羽太驕傲,有勇無謀;張飛乃一介莽夫,空有匹夫之勇;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之,我以為,三國英雄,乃曹操一人而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 6

讀《三國演義》有感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着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説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簡評: 文章是一篇不錯的讀後感,不僅概況書中的內容和人物,並對其人物性格進行歸納,得出自己的結論並發表感想。語言方面也很好,選詞恰當,短句使文章簡煉。不足之處:倒數第二段得出結論:性格關係着成功,那麼最後一段應就此稍展開。現在的議論尤其是後一句話與冰心的詩,好象與《三國》關係不大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7

我用一個寒假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改編的,主要講了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讀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只覺得曹操很奸詐,很不喜歡他。但是讀完原著以後,我對他的認識有了“180°的大轉彎”,覺得他身上也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樂觀對待。在曹操打敗仗後走華容道時,他在每一個險要的關卡都笑諸葛亮沒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後,都會出現一員大將,將他打的落花流水。雖然自己在最後因為關羽的忠義而放了他,但只能説算他走運。在華容道上,曹操差點喪命,也折了很多兵馬,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認為敗兵乃兵家常事,非常樂觀。正是因為這份樂觀,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東山再起,贏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愛人才。曹操在長阪坡之戰中不讓手下傷害趙雲,只擒住他,是因為他想收服趙雲,讓他為自己效力。曹操為了讓徐庶成為自己的謀士,也費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個孝子,父親自幼去世,便處處都聽母親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親請來,然後每天給她送禮,徐母便寫信答謝,然後曹操再讓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跡,給徐庶寫信,叫他來為曹操效力。這兩件事説明了曹操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敵人也無所謂,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帳下,使得自己的隊伍漸漸壯大了起來。

曹操身上雖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點。

曹操非常多疑,不聽取別人的勸告。曹操在晚年腦袋裏長了一個瘤子,經常頭疼,並且疼起來就生不如死,很多名醫都束手無策。這時曹操請神醫華佗為自己醫治,華佗説要用鋒利的斧頭把腦殼撬開,然後去除腦瘤。這也就是開顱手術,現在説來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醫治方法,也只有神醫華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認為華佗要害他,就放到監獄裏嚴刑拷打,華佗年邁,便死在了獄中,不久曹操也死了。雖然曹操的多疑讓他打了許多勝仗,但是也誤殺了許多能人,還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別的奸詐。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的情況下,與陳宮一起逃難到了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家裏。晚上呂伯奢到遠處去打酒,家裏人則準備殺豬招待他們,正當他們磨刀商量怎麼殺豬的.時候,被曹操聽見了,以為要殺他,然後殺了呂伯奢一家老小。再後來,他到廚房裏看見了綁在門上了豬和一鍋開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殺豬款待他。這時他逃出呂伯奢家中,正與打酒回來的呂伯奢相遇,也將他殺死。與曹操同行的陳宮憤怒不已,棄他而去,而曹操卻説:“寧教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複雜的,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成敗,使他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讀後感 8

《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鼻祖,也是我國最傑出的歷史演義小説。她深厚的文化底藴,歷經時間的淘洗,展現着永恆的魅力,《三國演義》是一部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具有極其博大有深厚的思想意藴和文化內涵,猶如一個巨大的閃耀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給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的人們以歷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啟示。

《三國演義》婦孺皆知。為普通大眾喜聞樂見,是一部傳世經典,它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在《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張飛等等。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忠誠於劉備集團的智慧型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毛宗崗父子稱為三絕之首的“智絕”。曹操是“三絕”中的“奸絕”《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關羽是“三絕”中的“義絕”,在小説中的形象特點紅面長髯。騎赤兔馬,義重如山,勇武過人,使青龍偃月刀。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仁君典型,也是一代“梟雄”。《三國演義》其中的桃園三結義,青梅煮酒,妙算託紅裙,三英戰呂布,官渡之戰,三顧草廬,單騎救主,舌戰羣儒,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還有敗走麥城,白帝城託孤,七擒孟獲,命喪五丈原讓我記憶深刻。

第一回合時,桃園三結義。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漢朝自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到獻帝。才分為三國。要説導致戰亂的根源,其實開始於恆,靈二帝。恆帝尊姓張讓叫他“阿父”朝政一天比一天荒廢,盜賊羣起。才有了後面的個個精彩的故事。張角,張寶,張樑三人的自稱名號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樑稱“人公將軍”。張飛這個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氣勢如馬。令我記憶十分深刻。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命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就是我對劉,關,張三人的認識。

因為桃園三結義是我最喜歡的文章。我會去認真真的'去看這一片。這本書的內容梗概就是以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為中心人物,以擁劉反曹維主導思想,集中描繪了三國時期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軍事,外交上的種種鬥爭,通過這些鬥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以比較客觀的反映了百姓對統治集團的愛憎以及他們反對戰爭割據,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典型人物形象,第二,擅長描寫戰爭場面。第三,結構既宏偉壯闊,又嚴密精巧。第四,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

這就是我對《三國演義》整本書的理解,有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大家提出。

《三國演義》讀後感 9

四大名著中最喜歡看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繪了一個動盪的時代,一羣動盪時代的崛起英雄。 時代是大環境的必然趨勢。 善,惡,智,愚,信,疑,明,暗。 但是,真正英雄的境界不是為自己創造舞台,而是為人民創造時代。 其中,我喜歡最好的“桃園”這個好故事。 上面寫着:劉蓓,張飛和關羽,偶然在一家茶館見面,三個人在各個方面都相處融洽,在桃園成了兄弟,一起參軍。

故事主要講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書中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空城計等早已是家喻户曉;那些閃爍着藝術光輝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和狡詐多疑的曹操等也是人盡皆知。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關羽這個人物,他重情重義,忠肝義膽,英勇無比,在華佗給關羽刮骨療傷時,關羽還依舊和手下將領喝酒吃肉,談笑自如,由此可見,關羽的氣度是多麼豪邁!可無奈“驕兵必敗”,在關羽攻打樊城時,陸遜只不過用了一個計謀、一封信,就把一代名將騙得暈頭轉向,最後步步緊逼、咄咄逼人,關羽的性命竟落在孫權的手上!我為關羽而感到惋惜,惋惜他一生鋭不可當,卻敗在自己的虛榮心下。同時,我也從關羽的失敗上悟出了一個道理:謙受益,滿招損。我要把這句話運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

有人問:你覺得哪一部分讓你感觸深刻?我會回答:當然是諸葛亮三氣周瑜。

諸葛亮一氣周瑜講的是諸葛亮如何奪荊州和南郡。他先讓周瑜去打,周瑜使計讓敵人出城,準備改天再把兩座城攻下。可諸葛亮卻趁沒人時,攻下了兩座城,把周瑜氣得箭傷冒血。

隨後諸葛亮又幫劉備娶到了孫權的妹妹。這件事差點沒把周瑜氣死!

最後一氣是諸葛亮不光破了周瑜的計謀,還寄去了一張連勸告帶挖苦的信。這封信氣得周瑜頭昏目眩,又因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所以長歎不已。最終周瑜哀歎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最後合上了眼睛,一命嗚呼了。

讀到這裏,我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睿智以及他寬廣的胸懷。她不僅把周瑜耍得團團轉,還能趁機拿下兩座城……他的智慧讓我十分敬佩。同時他在周瑜死後給周瑜弔喪,還為周瑜題詩,陳述了對周瑜至死的傷心之情。這讓我覺得諸葛亮的心胸寬廣,畢竟他們還是一對敵人啊!

除了諸葛亮,我覺得周瑜死的活該。如果一個人的心胸太狹隘,一定會像周瑜一樣被活活氣死;如果一個人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廣,這樣的人才算聰明。

請大家做個聰明的人,心胸寬廣的人吧!這樣世間會充滿和諧,沒有嫉妒。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既有精緻細膩的細節描寫,也有簡練概括的輪廓勾勒。故事情節曲折跌宕,引人入勝,以至於我是常常看的廢寢忘食。這樣一本《三國演義》,會是我終身受益。

《三國演義》讀後感 10

近幾日應朋友的請求,接手了一個《赤壁之戰》的劇本,由於《三國演義》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現在要想寫好這個劇本,所以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次捧起《三國演義》。自從大三結束至現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經典的次數可謂少之又少,實在令我慚愧。

之前在噹噹網網購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沒開封,這次借這個機會,終於動了這套經典。拿起書,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部分。還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有特別喜歡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鼎盛之時。從這個點就可以知曉我是一個不喜歡看悲劇的人,但是現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越發覺得人生當中好多戲份都是悲劇,那些不完美的,遺憾的,失敗的,傷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怪有人説,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喜歡看喜劇,喜歡看英雄,喜歡大團圓,喜歡完美主義,等到成年以後就喜歡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東西。等到在老了以後,對於一切看平淡的時候,就喜歡那些能讓人安靜下來的東西。年少時追求完美,成年後經歷挫折,人老後看破紅塵。

這讓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寫的是人在不同的三個時期聽雨所見所聞所聽所想,與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隨着時間的增加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如今我再讀《三國演義》,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更願意去讀《三國演義》前面的部分和後面蜀國衰敗、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的英雄,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趙雲,老將不老的黃忠,足智多謀的孔明……他們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樣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敵萬,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變得有血有肉。劉備稱帝前的落寞無助,關羽的自傲輕敵,張飛的魯莽殘暴,趙雲的愚忠耿直,甚至於諸葛亮也有其無可奈何的遺憾。

現在重讀《三國演義》,我漸漸地不再去迴避那些缺憾,漸漸地學會去面對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完美各種缺憾一樣。智勇雙全,忠義正直的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被殺,粗中有細的張飛被人砍頭,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五丈原隕落,這一切的失敗現在我都勇於接受了,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完美,而是在於追求的整個過程。

自己也好,親朋好友也罷,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別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這幾十年吧!

羅曼·羅蘭説過:"真正的英雄是在發現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此為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