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讀《論語》有感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7.82K人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集合】讀《論語》有感15篇

讀《論語》有感1

雲遊書海,翻閲古籍,經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歎不已,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着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

讀《論語》,懂待人接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着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麼單調,我們的生命才不會那麼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麼呢?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才會更加珍貴,朋友才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後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

讀《論語》,知生活智慧

《論語》道:聖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説: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蹟;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勒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讀《論語》,解學習人生

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台,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小小《論語》,給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錄着的不只是經典,更是精神與靈魂的結合體,讀《論語》,感世間百態,悟人生真諦。

讀《論語》有感2

從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我終於背完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裏面全是聖人孔子平常講的評論。被他的弟子們編成一本叫《論語》的書。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但這本書與別的書不同,別的書都是連貫性的,這一本書每一條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間沒有什麼聯繫,孔子的`話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説的。

這書裏面大部分寫孝道,倫理綱常。或是學習。和君子應該做些什麼?這裏都有還有一些有趣的辯論故事,比如呢,他怎麼機智勸説魯哀公的。

這書裏面有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話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話,比如孔子説的父母唯疾之憂。這句話,乍一看來。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孟武伯問孝,可是他卻説父母藝興為子女擔憂。但稍一體會,就發現聖人和平常人不一樣,他的意思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這裏體現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親情啊。

這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要像聖人説的一樣,有那麼的高潔的品質和品德,從古至今世間萬物,滄海桑田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人性亙古不變。

孔子説的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雖然我背的很慢。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後還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在我看來這句話包含三個層面的關係。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是自我成長的關係;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學習”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學”的過程,另一個是“練習”的過程,所以“學而時習之”其實包含兩個動作。就是我們學習了一門課,讀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聽別人講話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要停留在“學"的過程,還要做適當的時候多多練習,這樣才能成長。

人的快樂更多的是來自於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標一致,或者擁有相同愛好的人。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不認同自己而生氣,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不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保持不同呢,為什麼非要讓別人認同自己呢?我們要了解,別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與其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生氣,不如保持一個好奇的心態去理解別人,也許會學習到很多。

讀《論語》有感4

初學論語還是在極小的時候,那是還亂不清楚什麼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時候會把“三人行,必有我師”掛在嘴邊,卻不知道是何用法,後來隨着年紀增長,論語裏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讀懂和理解了,不過略讀此書,雖然每則都有相當的解釋、譯文以及賞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隨隨便便瀏覽一下就能參透的。

有句話叫做天機不可泄露,讀《論語》後,我想説他就是天機,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竅不通。

宋代的宰相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價值所在。話雖如此我覺得此書不光要讀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實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則都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讀了許久,我還是對我之前就學習過的幾則感觸極深。《論語》開篇就提到了“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告訴我們學習放到第一位,把學過的東西經常加以鞏固,才能讓我們掌握的更牢固,並且要及時實踐,學以致用才達到目的,才能體現學習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師了。我們現在所學的與將來的教學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我們現在大學生應加強各方面的知識學習,並運用到實踐中去。

現在我們的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還有户外的學習,生活中的學習。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説得很好,我現在也有所感觸,在我們班這個大家庭裏,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學習的地方,都可以作為彼此的老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得《論語》而知天下,待你讀懂論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將找到歸途,那時候你會發現,讀書其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書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個文人墨客的終極思想,而我的終極目標不過是在茶餘飯後,捧着一本質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發親人清香的《論語》,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靜靜品讀,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讀《論語》有感5

《論語》讀後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孔子應該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閲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

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敍述。

讀《論語》有感6

如果我們每個人遇事能夠將心比心,多一些寬容,由我及人的想一想,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減少多少是非爭端。

曾子曰:“君子以文章去交會朋友,以朋友輔助仁德”,向我們揭示了交友原則。“以文會友”和“以友輔仁”已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們對生活的心得與體會,以文會友得到的更真誠、更珍惜友誼,以酒會友,即使“一口悶”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所有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勵、幫助自己提高修養,走向成功。

孔子曰:“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惡行,小人卻與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只要擁有寬廣的心胸與助人為樂的精神,才能為別人好,自己心裏也替人家高興,別人倒黴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惡是一種低級而又狹隘的思想,這種行為常常是某些人的個人私慾所驅動的',要不就是從中得到好處,要不就是看着別人倒黴卻暗自竊喜。

孔子曰:“天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落的”。古往今來,人們總是用耐寒的松柏來比喻一個經得住嚴峻考驗的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質,常常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體現。所以人們常説“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它提示與人交往時要特別注意他人在某些關鍵時刻的表現,因為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平時彷彿戴着面具,但在關鍵時刻那本來的面目就顯露出來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現在多用來指時間如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也有惜時的意思在其中。在兩千多年前,那時孔子就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進德修業、孜孜不倦、不捨晝夜。還告誡人們,人生四戒即毋意(不臆猜--不要憑空猜想)、毋必(不武斷--不要主觀武斷,遇事情要多想多聽)、毋固(不固執--敢於面對現實)、毋我(不惟我獨是--不要自以為是,要懂得低調行事,謙虛做人)。

讀《論語》有感7

兩千五百年前,聖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於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説,要三思而後説,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啊!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麼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於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亂頻發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儉。放在現今,可以理解為“廉”。對官員來説,“廉”是執法鐵律;對百姓來説,“廉”是公正標杆;對國家來説,“廉”是立國之本。因為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脱“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着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8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論語》被一代代的人們誦讀、詮釋、感悟、借鑑……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論語》。遠離了電腦電視遊戲,感受着《論語》的無窮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確,《論語》的字裏行間,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與做人的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説,當然讀書至關重要,其中自然也有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讀書,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什麼理呢?首先要明白人倫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讀書修身,成為君子,這是讀書的終極目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對方的優點,以他(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強化修養,取長補短。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每人都面對不同的壓力,產生不盡的煩惱,因而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學校表現怎麼樣?回家有沒有跟家人問好?老師教的`內容,有沒有認真温習?如果我們每天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每天都會不斷進步。

同學們,去讀讀《論語》吧,它是國學的經典,是智慧與思想的精華,它可以帶你去領略經典的美妙,它會讓你終身受益!

因為文字年代久遠的原因,我在初接觸這本書時,也覺得十分枯燥乏味,一個小學生怎會喜歡這種東西呢?但隨着逐漸的接觸,我發現那是一座多麼豐富的寶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先賢的智慧,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進,給你啟迪,讓你拓寬思想的視野,感悟生活的真諦!

讓我們與經典有約,與聖賢為友,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一本家喻户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温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人生髮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於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曾經説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麼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學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心有智慧,敏感多思,願意好好地去領悟知識,願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説不定能給人啟發。曾經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意思是:一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着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着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告訴了我修身養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10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讀《論語》有感11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裏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説:"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麪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説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裏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有感12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這麼重要啊!

讀《論語》有感13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境裏,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説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兑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説的話能不能兑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麼,兑現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麼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説,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麼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裏,“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説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的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於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國書》寫好以後,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後,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於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説“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麼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説:“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説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説:“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説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於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於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 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更多人的利益。

讀《論語》有感14

當我在小學課堂中揹着《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麼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是獨大?孔子教授於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於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為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為和做法感到耿耿於懷,反側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瞭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着,慢慢地沉浸於其中,突然發現《論語》作為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着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聖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雲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並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衞、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為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着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聖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為“至聖先師”;清聖祖康熙尊他為“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彷彿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着公雞的羽毛,佩着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禮樂引導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為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為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子路,那麼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後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並有所收穫。他説,“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啟迪:因材施教;他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於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啟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裏,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範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為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説:“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此評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聖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讀《論語》有感15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寫的,裏面記錄着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説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説:"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説:"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孔子説:"遇到合於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麼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