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77W人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生命生命》是小學語文課標實驗版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生命”這一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

《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列舉了三個事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的威脅時極力掙扎--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是值得珍視的;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生命的誕生,生命力是強大的;“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識,生命是應當嚴肅對待的。文章結尾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這篇課文要儘可能的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將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與生命之中,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書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文章內容較簡單,文字也很簡潔,只有一頁多了三行,這樣篇幅的一篇文章,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應該不在話下。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感悟這三個事例,對生命產生自己的看法,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三個事例中所藴含的意思,更好地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我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對這堂課作出了較合理的'安排。

通過本組課文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生命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課堂開始時,我沒有急着帶領孩子去討論生命,而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受我們周圍的一些生命現象,體會到生命無處不在。接下來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體會文中的三個事例,抓住重點句,重點詞,字,層層深入,一點一點地挖掘,讓學生走進文中角色,以真誠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真諦,在教學第三個事例時,結合本文作者的經歷、遭遇進行學習。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有個別讀,齊讀,師生賽讀,生生賽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重點體會什麼是“好好地使用它”、什麼是“白白地糟蹋它”,如何理解“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並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學生一句句有力的語言,讓我讚歎,讓我震驚更讓我感動。

但是課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節課時間為四十分鐘,而本堂課我用了大約四十八分鐘,比預設整整超出了八分鐘。而且,在面對學生精彩的朗讀,精彩的回答時,我顯得詞窮。這些問題,對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説,是必須面對的,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會更加努力,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説實在的,我自己也被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內涵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引領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諦。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1、如何潤物細無聲地滲透課文的主題,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熱愛生命、在遭遇挫折時與命運抗爭。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處理課堂上發生的小“意外”。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説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説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温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縱觀整堂課我自我感覺有兩點處理得較好: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做到了條理清晰,有條不紊。而且重難點突出,把教學的重點:“理解三個事例中藴含的`道理”,落到了實處。

2、“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這是我設計這一課的宗旨。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我便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不盡人意的地方還是不少,表現為:

1、有些地方我的啟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

2、我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既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

3、對待學生的回答,自己缺少靈活的應變能力,評價的語言太單調。

課雖完,意未盡.回想今天的課堂,有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留給我更多的是思索和改進。今後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多注意、多學習,使自己儘快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編排在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這一單元熱愛生命為主題,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篇課文寫的都是尋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頑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學中我通過學生自主識字、指名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擾、欲、屈、茁、診、撼、踏、限”八個字;又通過讓學生説一説這些字在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能正確書寫這八個字。然後通過自由朗讀、默讀、範讀的形式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三個事例時設置了想象説話,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

可能是因為有老師聽課,課堂上學生紀律好,很多同學不敢積極發言,只有幾個同學踴躍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認真聽講。由於本節課設置容量較大,所以最後結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後不同的命運表現方式給孩子們帶來的深刻對比沒有時間講出來,同學們雖能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但沒有得到昇華,讚歎之情和珍惜之情、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理解認識還不夠深刻。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今天,上完《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篇課文給了我一種心靈的震撼,那就是:珍愛我們的生命吧!珍惜我們的時間吧!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吧!

課文中那掙扎求生的飛蛾、頑強生長着的瓜苗讓我感動: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環境怎樣危險,它們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蟲、瘦弱的瓜苗也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從小就病魔纏身,身心受到了極大地折磨,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虛度年華,反而更加珍惜、熱愛生命,憑着堅強的毅力,自學成才,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讓我們記住杏林子的這句話吧!現在就行動起來,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勇敢地面對困難,不懈地努力吧!

面對過去,不要迷離;面對未來,不必彷徨;讓我們不再為昨天的成就或失敗而感到得失;讓我們清醒地看清楚自己,仔細的瞭解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6

在課一開始,從介紹作者杏林子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堂課讓學生充分地讀,注重朗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情,讀的訓練有層次性,我指導學生初讀時要求理解內容,知道寫什麼,再讀時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品讀時體會感情,讀出情,讀出味;並拓展學習語文的渠道,憑藉課文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網上的材料,各種書籍、報刊中的相關資料等,尋找有關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進行交流,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求異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閲讀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節課緊扣語文課程標準,採用合作探究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説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適合學生討論、學習、想象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裏,可以自由地學習、思維和想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初一學生的閲讀面相對狹窄,經驗也不豐富,尤其是作為住宿學校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尤為突出。讓他們對相對厚重的生命話題有自身的感悟並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三大板塊為主要教學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

當前初中生對生命意識的淡泊和生存能力是很低下的,所以我在教學時設計了一個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開創學生思考、探索、討論的氛圍,使學生進入理性的求真生活。把整節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師生共同開拓的自由創造空間中,做好引導作用。

在“體驗反思”這一環節中,對學生的情況估計不足,教學中,學生沒能聯繫現實去談感受,而且初一的學生語言表達不規範,感覺他們找不準方向。給他們一個模式,舉個例子,他們就彷彿找到了方向一樣。所以我隨機加上了一個示例仿寫,沒想到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一個高潮,高興之餘還是深為自己備課不細而感不足,在備課時對學生這塊備的不充分,所以才會出現狀況,這為我以後的備課提了個醒。

當前的`教育要求改革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這要求的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變化,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我們要想推動語文教學的迅速前進,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共同吹響內心自然的簫聲!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7

一、我對作品的理解

《生命生命》是我國台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達了她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索和決心與命運奮力抗爭的堅定信念。我們都知道,杏林子從12歲起就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完全無藥可治,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我們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飽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牀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着到底是幹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牀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這是杏林子曾經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命運落到我們任何一個人頭上,冒出這樣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便是極好的證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極痛苦的掙扎之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身份貴賤,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領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項項輝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們每個人肅然起敬!

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開篇就擺出了作者自己長期以來思索的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義究竟何在?我為什麼活着?我這病殘的身軀存活在這世上有什麼意義?……也許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別敏感吧!世間的萬事萬物總會引起作者的無限聯想。在“我”手中奮力掙扎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這些弱小的生命對生命的渴求和所迸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令“我”震驚、讓“我”震撼!在我看來,飛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許,杏林子就是這麼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飛蛾、瓜苗一樣卑微、一樣脆弱、一樣短暫嗎?接着,作者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幡然領悟:“我”雖然病痛纏身,但是“我”與常人沒有區別!最後在結尾表明自己的堅定決心:決不讓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渾然天成!

二、我對教學的設想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為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説,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麼突破?

基於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説,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着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8

《生命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本單元的主題是關注生命。本文針對“生命是什麼”而發出質疑,從飛蛾生命的脆弱、從小瓜苗生命的頑強,從自己的心律跳動,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説着人生的哲理,而是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在本課教學中我在如下方面收穫較大。

一、注重朗讀,在共鳴中積累。

“書讀萬遍,其義自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注重的是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不斷地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反覆品讀重點的語句,讓他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在學生品讀如何向珍惜生命而做出成績的人學習,學習他們堅強不屈的品質,從而昇華文本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中結合學生自己對大自然中的生命及身邊的人事的感悟進行深入學習。

在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學生各自交流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的理解,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三、適當運用資料,加以拓展。

由於學生在課前搜索並整理了資料,讓他們通過名人故事(如文中的杏林子,外國的保爾、海倫凱勒,還有國內的張海迪,亞殘會中的人物等)感受珍惜生命就會活出光彩;讓他們通過自己整理並背誦的名人名言(如關於時間、理想的、讀書的等名言)進一步感受生命的真諦。

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表達、引用,培養了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學生的寫作也就會收到好的效果,從他們對課後小練筆情況看,也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9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小學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為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暱?我們知道不同閲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於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展開教學。隨着對作家杏林予的瞭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説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為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並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説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説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湧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於充分的預設,來自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説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鑽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係。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係。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係。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0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基於這一理念,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薰陶。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聽、説、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研讀賞析部分,通過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並説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閲讀層次和閲讀體驗。

華羅庚説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過去,使學生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夢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積極的態度;三是失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四是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了自己。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獨立閲讀、自由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藴,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所以,在體驗反思階段設計了這個話題: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第三層次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由生命你聯想到什麼?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教師應努力使每節課都成為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生命活動過程。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任教四年級,教學第十九課《生命生命》後,自己感覺在課堂中有失有得,現在與各位老師分享一下,懇請指正。

這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二是繼續學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三個事例中藴含的道理。

在閲讀教學中,我本着落實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則,在品析課文時,既有朗讀的指導,又有寫作方法的指導,還注重了教學方法的多樣。“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力爭成為學生閲讀的引領者,合作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時,通過啟發、暗示、點評讓學生進入到語言中,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後,我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用詞,在讀、思、想、議中體會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積累。例如,從“躍動”感受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從“竟然”體會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導讀句時,我圍繞“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讓學生聯繫課文談出自己的理解,解決心中的疑問。這樣,在文本中自由地進出,在閲讀的基礎上深入地思考,培養了語感,訓練了思維。

雖然我做了許多努力,但感覺部分學生情感並沒有得到激發,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貴,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讓它白白流失”的意義。也許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關。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寵愛,可以説快樂無憂。但這種環境也使他們耽於安逸,不懂得風險和感恩,要讓他們認同“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是多麼困難。所以我們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還任重而道遠。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2

《生命生命》是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一、給予學生解讀課文的舞台。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時,我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感悟了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又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過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用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首先,我讓學生默讀,畫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後,在精讀品味階段,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品讀,採用齊讀、個別讀、創設情境讀、接讀等等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在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創設情境,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以讚揚鼓勵為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確定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3個故事在第一課時已經概括出來,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接着感情朗讀,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畫——説——讀——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詞句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踴,積極發言,基本上説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撥,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課上好後,我自己覺得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設想的種種也已發生、已解決,總體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順暢多了。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應該是過多的注重了學困生、上課走神的學生,導致課程常常不能預期完成。這是我的公開課和常態課的最大差異。

感悟第二個事例時,我特意編排了三個關於“然”字的詞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關於第二個事例的,意圖是既練遣詞又讀句,幫助感悟本段內容。對於這個設計,聽課教師的意見不一。有的説,這項填空把課文的教學流程截斷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師的想法和我的教學意圖不謀而合。我又覺得前者説得很有道理,到現在為止還有點混沌。

對於學生,對於課堂教學,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一文,學生被文中的三個小故事深深感動了。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從不同角度向我們闡述了生命的意義。柔弱的飛蛾在被捉之後,鼓動翅膀,奮力抗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慾望,掙脱了我的束縛,獲得求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無數的鮮活的例子同樣給了我們啟迪,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在高位截癱的情況下,自學幾門外語,學習知識的決心讓這位鋼鐵戰士傲視一切苦難,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海迪不但能夠閲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能翻譯許多長篇小説;不僅能夠像其它人一樣學習豐富的知識,還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給了無數奮進中的人以無盡的力量,體現了生命的意義。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歲多,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傷,此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説不出。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1968年,海倫八十七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蹟,傳遍全世界。因此,我們説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要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讓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説實在的,我自己也被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內涵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引領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諦。

我覺得這篇課文,如果單純只是讓孩子説一説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資料,不足以能夠領悟課文的.真正含義,所以,上課前,我又讓學生將桌子拉回了原處,我想讓孩子有一次心靈的震撼,好好珍惜生命。但講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理解的少了一些,對於珍惜生命的含義也做的還不夠,有些話還沒有點到,如:小小的飛蛾,就能有如此強的求生慾望,更何況我們呢?這樣學生可能對生命理解的會更深刻。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5

《生命生命》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求生、磚縫冒苗、靜聽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於是,我設計了:創設情境,複習事例導入;自讀課文,專題研究;品讀課文,感悟語言;創設情境,理解生命真諦;課內拓展,昇華情感;配樂朗讀等幾個教學環節。在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什麼困難?你會如何選擇?讓讓學生手撫胸前,靜靜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麼?

這些話使學生設身處地為種子擔憂,為作者感動,同瓜苗一起抗爭,為自己鮮活的生命而驚喜。這樣,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經水到渠成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説説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説:“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存在不足:課始,由於緊張,過渡語不夠簡練,有些重複,有些關鍵的教學環節忘記進行。不能夠充分的調動全體學,使學生全員參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