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55W人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1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説過:一個不稱職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師則教學生髮現真理。英國的心理學家斯賓塞也曾指出: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講給他們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小車的運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學生接觸“控制變量”實驗的第一課,而且還是學生經歷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的第一課,所以這一課在教學中要以教方法為主。本節課在控制變量觀察實驗上,學生還是第一次,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示範以及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只有方法指導到位,放開手讓學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證。

由於本課的知識並不複雜,所以個別的內容可以選取適當的內容來展開研究。為了使實驗數據更具備説服性,還可以放大數據,把小車行駛的距離加長一些,這樣使實驗數據更嚴謹更科學。另外學生最後對鞏固應用“控制變量”實驗方法來設計實驗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再充分展開討論,並把這種對小車運動快慢的研究遷移到課外進行研究。

應該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設計活動方案,讓他們在沒有現成的活動器材的條件下如何尋找替代品而不影響活動效果,這樣,教師不但輕鬆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這才是科學課的最終目的。科學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學科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的。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是按科學探究的“猜想、設計方案、動手實驗、結論”四個環節進行的,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的學習的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在親自動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在教學設計中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及評價時機的全程化,通過多次的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評價功能。通過師生互評,使老師和學生真正的溝通,達到“最佳狀態的心靈交匯”,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引領者。其次下課鈴聲並不意味着學生探究活動的結束,我們要使研究科學、探索科學的方法得到延續和發展,讓學生能在今後的生活、學習中運用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科學問題。

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2

《小車的運動》是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小車的運動》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力的一些知識,推和拉能夠產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為了讓學生研究我讓學生準備了科學材料袋,裏面有《小車的運動》這節課需要的零件。我怕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開始,我讓學生把零件都放進桌洞裏。一開始,我讓他們效仿的課本上的一位同學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學。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與方向。做完這個試驗後有位同學説: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沒把我拉起來。另一位同學説他的力氣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動我。這就讓他們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後我讓學生把坐小車的零件拿出來,按照説明書上的要求先把小車拼裝好,拼裝小車的時候有某些動手能力差的同學犯難了,這怎麼安啊?這個細線怎麼繫上啊?這些曲別針怎麼才能掛到線上呢?我對其一一進行了指導。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對小車速度的影響時,課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心也強。我還沒説完學生就開始動起來了,全體同學就等着做這個實驗了。我讓他們仔細看了看實驗説明的步驟,看着步驟做實驗,同學們都樂此不彼的做了起來,“呀,我的小車跑的好快啊,掛一顆曲別針車子直往前動一點,掛到六顆的時候車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邊上了”。最後我又提了一個問題,李帥同學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車上,車子不僅沒動,反而被壓的車輪都掉了。但是後來他重新組裝好之後,又在曲別針的上面加了一塊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終於拉動了。

最後,孩子們輕鬆地得出了結論:多加一塊橡皮力可以使載着水杯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地越快。課後,我興奮不已,我為學生的聰明和善於思考而興奮。我茅塞頓開,我應該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設計活動方案,讓他們在沒有現成的活動器材的條件下如何尋找替代品而不影響活動效果,這樣,我不但輕鬆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這才是科學課的最終目的。

小車的運動教學反思3

《小車的運動》是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生從低段進入中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半年科學課的學習,具備不太多的科學知識、學習方式和邏輯思維能力。我通過對本課教材多次的研讀和上課後,感觸較深。

一、激發學生興趣,注重教師引導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失去興趣的學習是沒有生機的。為此《小車的運動》的設計在導入部分,首先讓學生觀察桌子上的小車是靜止還是運動的狀態,然後提出問題:“你有什麼辦法使小車運動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車運動起來的原理。學生對探究產生興趣後,教師應該要保護和利用學生的探究慾念。教材中把“掛幾個墊圈,剛好能使小車運動起來”與“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研究,但在試教中,我發現學生在安裝小車時就已經在研究小車的運動了,學生既然感興趣,我就順水推舟把“掛幾個墊圈,剛好能使小車運動起來”與安裝小車同時進行。這樣做既能保護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分解“拉力與小車運動”的實驗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恰當的、正確的引導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讓學生明白小車的安裝注意點時,我問“要讓小車開得又快又直,你有什麼決竅?”學生雖然知道繩子的長短與小車的運動距離有關,但是對繩子太長了也不行卻缺少一些感性的認識,於是我就演示給學生看,通過演示實驗學生馬上明白了怎樣做這個分組實驗了。

二、課堂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注重小組合作

通過《我們的小車》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不僅單純是形式上、時間上的分配和簡單的教學方式的變化,最根本的應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如果在課堂上把時間更多地給了學生,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活動更多了。這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但這並不能説明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了,而應更多地關注教學中是否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學生是否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是否主動參與了課堂的活動,是否把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關係處理得恰當。我認為應以學生的思維作主體,教師要換位思考,關心學生想些什麼,可能會有哪些問題,同時考慮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思考什麼,獲取什麼,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的慾念。而不是簡單地憑經驗來安排各環節學生去做些什麼。在學生制定實驗計劃時,要求學生分工明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計劃,定出本小組實驗的步驟;然後分組彙報,這裏老師不用去評價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墊圈該怎樣掛、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組織學生相互傾聽,引導他們置疑和補充,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學生在實驗後的歸納總結匯報時,要求大家認真傾聽,相互置疑補充,因為學生在表達時,往往是語言不規範、抓不住要點,對自己的發現和結論是心裏明白,但説不清楚,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這時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並將他們結論中的要點板書出來,最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研究發現歸納完善。最後孩子們輕鬆地得出了結論:拉力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地越快。

總之,我認為上好一堂科學課,除了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外,更應看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掌握瞭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解決了問題,是我們小學科學課要追求的本質。課堂時間是短暫的,課堂上我們不能只是追求一種形式上的東西,應該要重視學生的終身發展,引領我們的孩子走上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