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集合9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9.11K人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説課稿集合9篇

説課稿 篇1

我説課的內容是《組合圖形面積》。下面我從設計理念、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給大家彙報一下。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材在內容呈現上突出了兩個部分,一是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二是針對組合圖形的特點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索性。

2、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因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3、教學目標

⑴、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歸納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⑵、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解答,並能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

⑶、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⑷、進一步滲透轉化的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條件,割、補成學過的圖形,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並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特別是轉化圖形的幾種方法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直觀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説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於後面小組的合作學習以及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學習歸納

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總結為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相對來講學生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更多的學習經驗。

三、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節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四)、總結收穫、小結全課

(五)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1、拆禮物,複習面積公式

讓學生拆開老師給大家的禮物袋,看看裏面是什麼禮物,學生會立刻認識到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從而複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為確保正確的計算組合圖的面積打下基礎。

2、拼一拼 説一説

學生利用這些圖形,選幾個圖形,拼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請個別學生把他們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大家共同欣賞,請同學説説看你拼的圖案像什麼?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從而明確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 讓學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説一説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 )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主題圖

由老師拼的一個圖形,引導學生觀察,看看像什麼?學生會説像我家客廳的地面的形狀,老師再次引出,我家客廳的地面形狀也是這樣的(出示PPT1),最近我家的房子正在裝修,正計劃鋪地板呢?我量了一下,(出示PPT2)給出數據信息,提出問題,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幫我算一算我該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在解決這一生活問題環節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都有成功的體驗和經驗的收穫)

2、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長方形

(2)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3)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4)將組合圖形填補上一個小正方形,使它成為一個大長方形,再用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小正方形的面積。

(5)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或則其他情況)

(學生彙報時,其他同學一邊傾聽,一邊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一邊質疑,一邊引起集體的討論,並及時發現錯誤及時糾正過來。彙報結束後,再讓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彙報情況作評價,最後其他小組作補充彙報 )

3、師生總結分割法添補法並提升方法的優化性。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後,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補法”這兩種計算方法,並且讓學生明確,在分割組合圖形時,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無論是分割還是添補,都是要把組合圖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樣就很容易計算出它的面積了。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鞏固新知,又突出本課的教學難點,我緊接着裝修的問題情景,設計了給門刷油漆的這一練習,先讓學生自主獨立的解決,學生就會想到用添補法和分割法來解決,但是此問題若用分割法,就求不出這扇門該刷油漆的面積,從而提醒學生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信息,就是失敗的,這樣做很自然的就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接着為了鞏固這一難點,我又設計了一個判斷題,淘氣、笑笑、小明、和小麗,他們也正在求一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請你看一看,想一想,他們的做法都能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嗎?你最喜歡誰的做法,為什麼?讓學生通過觀察他們這四位同學的轉化方法和這個組合圖形所給的數據信息,來判斷出,有的方法能夠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但是有的方法會因為沒法得到一些關鍵數據信息而不能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從而提醒大家要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四)總結收穫、小結全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探索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或者有什麼心得?(學生可以説知識上的收穫,也可以説情感上的收穫,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也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了成功,促進了發展)。最後,我鼓勵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上課開始時,自己設計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由課內延伸到課後,讓學生把掌握的知識拓展到實際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經驗,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組合圖形,並聯系實際生活情景,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面積

主題圖

S=ab 分割

S=aa 轉化 基本圖形

S=ah 添補

S=ah÷2

S=(a+b)h÷2

(板書設計簡潔,重點難點突出,一目瞭然。)

五、學習評價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説課稿 篇2

一、本課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為指導,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學生自主練習法。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

二、學情分析

本課為新授課,根據學生特點,如好學、好動、愛模仿、喜歡遊戲、崇拜體育明星;但是他們認識粗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太穩定、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樂情來的快去的也快,難以持久等。根據以上特點由教師指導,使學生始終保持在最佳的狀態下學習、鍛鍊和娛樂,並使學生對體育的間接興趣逐漸轉化為自覺鍛鍊的習慣。

三、教材分析

蹲距式起跑是競技短跑項目中採用的出發姿勢,但是技術過程難度大,學生上肢支撐力量差,因此它不是學生跑的快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本次課主要讓學生初步瞭解掌握蹲距式起跑的動作方法,重點在於訓練學生反應速度和起跑與起跑後快速跑結合起來。

蹲踞式起跑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正確掌握“各就位”和“預備”的技術動作;

2、難點:“預備”動作與“跑”動作的緊密銜接。

四、教學內容

1、蹲踞式起跑練習 2、遊戲“小推車”

五、教學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2、技能健康目標:讓學生初步掌握蹲踞式起跑技術動作,發展學生快速跑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3、社會適應目標:通過遊戲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六、教法

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學鍛鍊身體的常識和方法,學會了一些運動技能。因此在教法上不能“一刀切”,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練習的主動積極性,所以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法:通過教師設疑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才能有興趣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2、講解示範法:通過講解示範蹲踞式起跑的技術動作,激發學生模仿興趣並練習、初步掌握蹲踞式起跑技術動作。講解示範法是體育教學中最主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否更好的掌握技術動作起重要作用;

3、指導法:指導學生蹲踞式起跑的練習,鼓勵學生善於思考勤加練習;

4、糾錯法:針對蹲踞式起跑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動作的技術,在學生練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糾正,達到教學目標。

七、學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已經掌握一定的方法及運動技能,因此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1、自主學習法:因為自主學習法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慾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因此首先採用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全身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2、遊戲法:玩是天性,倡導學生“玩中學”,“玩中練”使體育課充滿樂趣,有吸引力;

3、合作學習法:合作是人在社會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只有會合作的人才能更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合作學習法主要用在分組練習和分組遊戲中;

4、體驗法:學生只有不斷地身體練習體驗才能嚐到體育帶來的樂趣;

5、展示競爭法:學習技術動作後讓學生展示並通過比賽的方法增強競爭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八、教學過程

1、準備部分:8分鐘。

① 體育課常規: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安排見習學生;宣佈課的內容、任務、要求;

② 慢跑熱身2分鐘後進行徒手操,包括頭部運動、擴胸運動、體轉運動、膝關節運動、正壓腿運動、側壓腿運動每節運動做4個八拍。

2、基本部分:27分鐘。

① 遊戲:“長江、黃河”

教學法:講解遊戲的規則、方法及安全事項;教師發出“長江”“黃河”的信號;學生分組,背靠背站立;學生聽教師信號進行3—4次遊戲;

② 蹲踞式起跑:

教學法:設疑法。教師問學生蹲踞式起跑姿勢是怎樣的;學生自主體驗,讓學生自由練習1—2分鐘;

教學法:講解示範法。教師講解示範蹲踞式起跑的方法,學生聽記;在教師發信號下學生分組進行5—6次練習;

③ 學生交流體驗。兩人一組,一人發令,一人練習,然後交流心得體會3—4次;

④ 學生展示1—2次,師生共評;

⑤ 學生再次練習5—6次蹲踞式起跑接快速跑6—10米。

⑥ 遊戲:“小推車”。

教學法:教師講解遊戲方法要求及安全事項,學生三人一組,兩人各抬一隻腳,一人雙手撐地前行遊戲6米,然後三人輪換,教師當裁判,遊戲後學生交流心得體會。

3、結束部分:5分鐘。

① 配合音樂放鬆,讓學生身體得到恢復;

② 對課進行總結;

③ 整理場地器材。

九、場地、器材

田徑場地、音樂播放機1台

十、教學效果預計

1、85%的學生初步掌握蹲踞式起跑的方法;

2、練習密度在35%——40% 、平均心率130次/分;

3、預計本課對學生思想品質、心理素質、團隊精神、競爭意識都可以得到提高。

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風箏》的第二課時。下面就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敍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風箏》這篇課文位於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為“心中的秋天”。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裏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詞語

二、説學情

三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閲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閲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於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閲讀的文本。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角色體驗的形式品讀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

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着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角色轉化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二)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學習“做風箏”部分,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放風箏、找風箏”兩部分的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學習課文,學會積累詞句,為寫作積累詞彙,實現“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六、説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的,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複習引入

1.同學們放過風箏嗎?誰願意把放風箏的情景給大家説一説?(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理念:由回憶放風箏的情景,引入課題,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複習,加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告訴大家課文圍繞“風箏”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放、找)

(設計理念: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既是檢測他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又是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整體朗讀感悟,找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你認為“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認為哪一部分最有趣,誰來説説?説出你的理由。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能閲讀課文,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知課文,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三)細讀探究 體悟情感

課文主要講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敍述層次清晰,結構一目瞭然。通過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教學時,我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他們在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然後由扶到放,力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合作的學習。

A.扶學第2自然段,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讓我們先來感受他們做風箏時的快樂吧。請同學們讀讀有關的自然段,看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小夥伴快樂的心情?用筆做好標記。

2.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看來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麼意思?(嚮往)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查字典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做風箏時最憧憬什麼?

(2)是啊,我們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嚮往,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這時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嗎?(依舊、仍舊、還是)你用換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很好。

(設計理念:新課標對三年級的'學習要求:“學習聯繫上下文,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環節主要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這些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指導朗讀

(1)我們開始做風箏時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麼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快活。請你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嚮往等)試着讀一讀。

(2)指名讀,讀後生評議。

(3)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興奮、嚮往的心情讀出來吧。(齊讀)

(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環節運用試讀、指名讀、齊讀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為下文的自能閲讀文本奠定基礎。)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做風箏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快活,放風箏時,我們的心情會——更快活。我們在學習第二自然段中,先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了小夥伴的心情。現在請你們運用這種方法,默讀學習三、四自然段。(自學)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

(1)説説你的體會。(預設:託、牽、一緊一鬆、跑起來)

(2)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邊讀邊做動作,一會兒,找同學上台表演。

(3)指名錶演(一人讀課文,兩人表演)。學生評價。

(4)全班齊表演。

(設計理念:兒童在興奮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情態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我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體驗,去表演,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滿足。這樣,學生讀得興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如見其景,如可觸摸,從而進一步激發情感,感受放風箏的樂趣。)

除了這裏,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快樂?

課件出示: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1)説説你的體會。(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叫喊什麼?

(2)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快活喊出來吧。(齊讀)

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

課件出示: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1)小夥伴們的心情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2)誰能説説“大驚失色”的意思?(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3)怎麼叫千呼萬喚?(呼喚的次數多,人數多就是千呼萬喚。)他們在呼喚什麼呢?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後評議。齊讀。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一環節是在總結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這一部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C.放學第5-8自然段,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過渡:風箏飛走了,我們千呼萬喚。最後,我們找到風箏了嗎?請自學5-8自然段,體會小夥伴們找風箏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是啊,你體會的很好,他們傷心的哭了,你還從哪裏看出他們的傷心?

(2)理解“垂頭喪氣”

a.誰能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b.齊讀體會他們失望的心情。

課件出示:“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3.想象寫話

(1)我們找到了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請你展開想象説一説。

(2)全班交流

(3)學生寫,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們把你剛剛説的內容寫在紙上。(提醒寫字姿勢)

(4)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文章開放式的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裏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續寫文章,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説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總結回顧,朗讀全文

1.朗讀全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再次走進文中,感受他們童年的美好時光,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

(設計理念: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閲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閲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後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2.總結。今天,我們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的方法學習了《風箏》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做風箏時是充滿憧憬的,放風箏時是快活的,找風箏時雖然垂頭喪氣,但也是為了尋找快樂。通過再一次讀文,我們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師相信,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説説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為了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作業:讓學生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説説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孩子主動積累語言的好習慣,又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實現了“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七、説教學理念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閲讀教學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還學生以“閲讀主體的地位”。

據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力求為學生創設快樂、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使學生擁有更多地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還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一課改新理念。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由於小班幼兒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我構思的這次科學活動《落下來了》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物體下落為題材,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息息相關,通過與幼兒原有經驗的碰撞與整合,便於激發其對已知的自然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慾望,並且藉此機會對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有目的的提升和優化。

二、説目標

1.對物體下落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索慾望。(情感維度)

2.能夠用肢體動作表現出所觀察的物體下落過程。(技能維度)

3.能夠大膽表述所觀察到的物體下落現象。(技能維度)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嘗試自己探索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並且把自己的發現用動作和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同伴間經驗分享,讓幼兒在大膽嘗試操作中萌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難點:幼兒通過比較不同物體的下落狀態認識到影響物體下落的因素。

三、説準備

樹葉、羽毛、紙片、棉花、銅板、積木、自制降落傘。

材料的多樣性提供了影響物體下落的多種可能性因素,包括體積,薄厚,面積,輕重,形狀等。

四、説過程

1.通過落葉為例,利用談話和層層遞進的問題提示,引發幼兒思維活動,引出活動主題。

提示:

a.你們覺得老師手中的樹葉是從哪裏找來的?是爬到高高的樹上採下來的,還是在地上撿來的?

b.樹葉不是長在樹上的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樹葉躺在地面上呢?

c.為什麼半空中的樹葉寶寶離開大樹媽媽之後,不會飛到天上去,卻落到大地婆婆的懷裏去了呢?

d.老師把它舉到半空中,你們覺得它會怎麼落下來呢?

e.小朋友們有的説…,有的説…,結果到底是怎樣,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這一環節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談話,以落葉為例調動幼兒有關物體下落的的已有經驗,引起幼兒重新關注已知的常見現象,進而自然過渡到本次科學活動的主題上。

2.第一輪探索:幼兒分組操作不同的材料,對物體下落現象展開探索,事後結合動作和語言展開討論。

提示:

a.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放了一種材料寶寶,它們是不是都和樹葉寶寶一樣會輕飄飄地從空中落下來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去嘗試一下自己小組的材料寶寶是怎麼下落的

b.操作完畢後,請你們來做做其他小組的小老師,把你們觀察到的結果告訴他們,看看哪個小組的小老師當得最像,最稱職。

根據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綱要》對科學活動的要求,教師過多的言語指導只能顯得蒼白無力。這一環節在教師簡單的談話和操作示範後,緊接着就提供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幼兒在對如何操作還記憶猶新卻還未厭倦的情況下,發揮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第二輪探索:幼兒自由選擇不同小組的材料,對物體下落現象展開自由探索,事後分享活動經驗。

提示:

a.剛剛各組的小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他們的材料寶寶下落的樣子,你們是不是都聽得非常明白了?

b.你們想不想去玩玩其他組的材料寶寶啊?

c.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次活動的機會,這次你們不用只呆在自己組裏了,可以去任何一個你想去的小組,去找任何一個你喜歡的材料寶寶玩耍。

d.這次老師也有一個要求,請你們玩好之後表演一下,你喜歡的材料寶寶是怎麼落下來的。

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幼兒在自由探索中萌發比較的意識,通過觀察不同材料物體的下落現象,藉助模仿加強關注的感受下落過程的多樣性。

4.老師示範比較兩樣物體同時下落的現象。

經過幼兒各種探索和發現後,老師以最直觀的方式將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用比較法呈現給幼兒,為幼兒自由操作後的感受提供一個延續的機會,為幼兒展開進一步思考提供方向和出口。

5.談話小結,留下問題。

提示:為什麼材料寶寶下落的路線各不一樣,而且有快有慢呢?

根據此次活動的難易程度,為幼兒提供更深一層的問題提示,對興趣較高或能力較好的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方向,增加本次科學活動的延續性。

説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i,u,ü三個單韻母和y,w兩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掌握整體認讀音節yi,wu,yu

3.掌握i,u,ü,yi,wu,yu的四聲,能直接讀出它們帶聲調的音。

二.教學時間:三課時

三.新課教學:

1.出示插圖,這個阿姨在幹ü繞口令,牙齒對齊iii。

2.齊讀,分小組讀,開火車讀,個別讀,糾正學生髮音。

3.再出示卡片,i的四個聲調,尤其要注意第二聲的教學。

插入繞口令:小汽車平走一聲ī,小汽車上坡二聲í,小汽車拐彎三聲ǐ,小汽車下坡四聲ì

4.教師在黑板上示範寫i,學生凌空跟着老師寫,然後請學生自己在書本上寫一個,教師巡視。

5.u的教學,出示圖片一隻烏鴉在窩裏,提問:這是什麼鳥?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説出了是烏鴉。那它的窩象什麼呢,學生回答象字母u,出示卡片u。教師領讀,學生跟讀。開火車讀,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

6.學習u的四個聲調,還是用“小汽車平走一聲ū,小汽車上坡二聲ú,小汽車拐彎三聲ǔ,小汽車下坡四聲ù”的兒歌。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

7.在黑板上範寫u,請同學們仔細看,再讓學生在書本上寫一個,教師巡視。

8.ü的教學:出示圖片,一隻小魚,提問,這是什麼?學生回答,一隻小魚,插入口訣,一隻金魚ü

9.齊讀,分小組讀,開火車讀,個別讀,糾正學生髮音。

10.再出示卡片,ü的四個聲調,尤其要注意第二聲的教學。

插入繞口令:小汽車平走一聲ǖ,小汽車上坡二聲ǘ,小汽車拐彎三聲ǚ,小汽車下坡四聲ǜ。

11.在黑板上範寫ü,請同學們仔細看,再讓學生在書本上寫一個,教師巡視。

複習小汽車的兒歌。

二.新課教學

1.出示卡片y,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因為i和y的發音一樣,所以可以花少量的時間,而且y沒有四聲的練習)

2.教師在黑板上範寫y,學生看,再讓學生在課本上寫一個y

,教師巡視。

3.出示整讀音節yi,插入口令:整體認讀yi

yi。再請學生給yi找個朋友,學生自然説出衣服。出示yi的第一聲,要求學生看清楚,標調是標在什麼上面,告訴學生,我們稱y為聲母,聲母是沒有聲調的。而我們把i叫單韻母,我們總共學過6個單韻母,分別是aoeiuü。

4.出示yi的另外三個聲調,齊讀,開火車讀。

5.再出示另一張卡片,一隻烏鴉,插入口訣,一隻烏鴉w

w,告訴學生,w是我們學的另一個聲母。

6.在黑板上範寫w,學生先看,再寫,教師巡視。

7.出示整體認讀音節wu,插入口訣:整體認讀wu

wu,再給wu找個好朋友:烏鴉。出示第一聲的wū,提問:這個整體認讀音節的聲母是什麼,韻母是什麼,標調標在哪裏?學生回答。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卡片y

w和兩個整體認讀音節yi

wu以及四個聲調。

2.讀yi

wu的四聲,齊讀,個別讀,開火車讀。

3.複習兒歌整體認讀yi

,和整體認讀wu

wu和四個聲調。

二.新課教學

1.出示卡片yu,插入兒歌:小ü見到聲母y,擦掉兩點還念ü。

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

2.複習

出示yiwu

yu的四個聲調,將這幾個整體認讀音節打亂,請學生齊讀,個別讀,開火車讀。

3.佈置作業

完成生字本,要求書寫端正,姿勢正確。教師巡視。

iuü的教學反思

在iuü的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比較順利,但到了整體音節的時候發生了很多問題,學生始終記不住“yu”到底怎麼讀,即使他們的繞口令繞得非常順利,但是獨個放在黑板上,許多學生還是認不着,到最後只好一個一個學生地教。寫的過程也發生了點問題,許多學生在寫yu的時候ü總是忘了摘帽子。所以在教整體認讀的時候花了不少的時間。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文本教育價值的發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閲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閲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並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閲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着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説教法和學法: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於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閲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並且,由於作者對蟈蟈特徵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緻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閲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於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科學的探究方法,如發現問題、追蹤調查、變換條件,仔細分析、尋找規律等方法;的藝術性,以一種欣喜的心情貫穿始終,感動着讀者;構思巧妙,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善於用一種快樂襯托另一種快樂;以鷹的勇猛兇悍反襯蟈蟈的機智勇敢;每次發現蟈蟈的一些特點後,總是生動地描述一下,再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證明,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瞭解了蟈蟈的'特點;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過程和方法目標——採用賞讀、整理、創新相結合的學法來學習課文。能在閲讀過程中自主發現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語言現象,分析它的表達效果,交流獨特的閲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用知識積累卡學會積累,用自由創作延伸創新,拓展課外閲讀。

説教學程序:教學思路掃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但對於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並善於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採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覆閲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於形成以後主動學習的習慣。

創新板塊設計:

1、情景導入,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註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閲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3、精讀課文,揣摩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這樣設計旨在鏈接中考考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閲讀延伸,比較閲讀,以讀促寫。閲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多音字、生詞、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7、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8、自由作業,快樂學習,開發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課堂作業是任選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10個左右的詞語連詞成句,並有幾處用上擬人手法。注重落實雙基。課外閲讀實踐,到圖書室和網上查閲《昆蟲記》的相關資料,蒐集整理知識,學會用卡片式摘抄積累筆記。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

10、教學反思: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平台,為更多的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主陣地。

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天遊峯的掃路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遊峯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把“感悟”與“訓練”巧妙地融為一體,通過説話、朗讀、想象、表演、寫作等訓練,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主動地參與閲讀活動,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在快樂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達激情,在創造中增長智慧,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生字、新詞。

情感目標: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遊峯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天遊峯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有關普通勞動者的小故事,讚美普通勞動者的名言。

2、天遊峯的多媒體課件。

3、描寫本班學生的一篇人物素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學們,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這些普通勞動者創造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寫普通勞動者的文章。(板書課題:天遊峯的掃路人)

2、看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法?(學生暢所欲言,如:天遊峯在哪兒?掃路人是誰?他是怎麼掃路的?他為什麼要掃路?天遊峯的景色怎麼樣?既然天遊峯是一個風景區,為什麼作者不寫風景,而要寫掃路人呢……)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過程。然而問題是由學生提出還是老師提出,效果大不一樣。學生有了問的'權利,主動性完全被調動起來。這樣變教師展示教學目標為學生提出學習目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初讀嘗試,整體感悟。

1、帶着上述問題先把課文讀一遍,怎麼讀呢?自由選擇讀書方式。(相機指導讀準生字)

3、學生交流回答質疑中提出的簡單問題(複雜問題可以在教學課文時解決)。

(設計意圖: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的容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即使對同一篇文章體會一樣,朗讀的方式也有差異。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式來讀,並給予鼓勵、點撥、引導,既尊重了學生“想怎麼讀”,又發揮了主導的“該怎麼讀”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目標明確、氛圍愉悦、人人投入、個個實踐、形式活潑的省時高效學習。)

三、再讀品味,合作探究。

(一)關於峯

1、補充介紹天遊峯,(點擊課件)出示補充內容:天遊峯位於六曲溪北,海拔為410米,號稱武夷第一勝景,每當雨後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時,登峯巔,望雲海,猶如大海的波濤,,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遨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登上天遊的一覽亭,武夷山水盡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評點説“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峯故第一也”。

2、書上又是怎麼介紹天遊峯的呢?找出來讀一讀,説説感受。

3、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雲霧中飄飄悠悠,彷彿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天遊峯美、高、險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

“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

4、小結並過渡:作者無意欣賞這迷人的景色,卻對一位普通的掃路人情有獨鍾。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遊峯認識這位老人吧。

(二)關於人

1、小組學習,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學習要求:

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天遊峯的掃路人是怎樣的人。找出你感興趣的語句細細品味,聽一聽別人對你的朗讀評價。

2、交流體會,感悟課文。

你覺得老人是什麼樣的人?請説説你對老人的印象,再讀出你的感受。(抓住以下句子)

①“……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②“……為我沏了一杯濃茶……”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説得輕輕鬆鬆,自在悠閒。”

④“他皮膚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⑤“……悠然地説:‘……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捨得走嗎?’”

⑥“‘xx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説罷,老人朗聲大笑。”

——老人熱情、健康、不怕累、能吃苦、開朗自信、豁達(邊談體會邊練習感情朗讀。)

教師重點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老人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可用多媒體顯示描寫山險而高的句子、描寫遊人的表現句子、老人説的話,讓學生對比着讀,談一談從中體會出什麼。

3、活用課文,情境再現。

過渡:老師也被這位老人吸引了,他到底捨不得什麼呢?

情境一: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兒孫對他會是什麼態度呢?選擇你喜歡的一個角色,想一想,他和家人會説些什麼?

(1)小組同學合作表演。

(2)請一組表演。其它同學聽一聽,再評一評。

師點撥:這老人夠自信的,樂觀的,真是老當益壯啊!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實,那是多麼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對他也是這麼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遊區的領導不大同意老人繼續工作,你是老人,怎麼去説服旅遊區的領導。

(1)自由組織説服。

(2)教師扮演旅遊區的領導,學生扮演掃路人進行説服實踐。如,師説:“老人家,你這麼一把年紀了,該回家享享福了!”生接着“説服”。

師過渡:想不到,你這麼一把年紀,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看你這樣子,再活個100歲沒個問題。

4、總結全文,引導想象:

(1)同學們,爬完了天遊峯,我們和作者一樣對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讓我們再次來傾吐對老人的祝福吧(出示,生齊讀):xx年後,我再來看你!

(2)引導想象:爽朗的笑聲迴盪在山谷中出示畫面:三十年後,我們又來到了天遊峯,又聽到嘩嘩的聲音……你們覺得會發生什麼景象呢?

(3)學生練寫,交流。

(設計意圖: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討、合作學文,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更使學生在交流中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在教學中教師還創設情境,多處“移情”進課堂,在不的角色體驗中,再次感受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四、擴展閲讀,深化主旨。

1、教師介紹其他相關的故事:《峨眉鋪路人》《守林人》。

2、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像天遊峯的掃路人,峨眉鋪路人,守林人這樣,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的普通勞動者還有許多許多。他們不顧世俗偏見,對工作勤勤懇懇,對事業執著追求,你還知道哪些普通勞動者的故事?説一個給大家聽聽。

3、説話練習:用搜集到的名言來讚一讚這些普通勞動者。(也可以自己創作)

(設計意圖: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澱精神,打好人生底藴。此設計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通過説話訓練,拓展思維,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於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勤奮工作,才創造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培養了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五、遷移訓練,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課文的重目的之一,運用知識的遷移原理,設置模仿作為中介環節,將讀寫有效結合,從模仿漸入創造境界,使學生一步一步登上習得言語表達經驗的台階。)

六、拓展思維,課外延伸。

1、繼續完成“人物素描”的習作,開展“班級素描”展評活動。

2、當一次小記者,採訪身邊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準備召開一次“勞動者之歌”的主題隊會,同時出好一期手抄報。

(設計意圖:課後延伸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即語文,引導他們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説課稿 篇8

課時安排:建議教學1課時。

1、學習各種不同的講道理的方式、方法,瞭解不同的文體特點。

2、學習把握不同文體中的主要內容,領悟文章深刻含義的方法。

本單元為哲理單元,或故事、或童話、或詩歌表達見解,闡明道理,是人讀後受到啟迪。

閲讀鏈接中介紹了幾種常見的闡述道理的文體,寓言、打比方、哲理詩漫畫等。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字裏行間所藴含的道理。

閲讀鏈接是本單元幾篇課文的擴展和補充。

用故事講道理

通過眾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瞭解寓言的特點。

用打比方講故事

以《泗水河畔師生遊》以及兩幅藴含哲理的對聯,引導學生體會打比方説理的委婉與奇妙。

對話框裏的文字把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指導學生課外瞭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藴含深意的作品。

教材介紹的幾種講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讓學生了解掌握,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一種方式,深入瞭解、研討、學習,學生在蒐集資料、創作、理解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掌握技巧,享受學習的快樂。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課題某一角度深入進行。

“寓言”一詞出於《莊子》。寓有寄託的意思,所謂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很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徵的意思,藴含着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於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託自己的生活經驗。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和遊説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這類民間故事,作為宣傳自己主張的一種手段,他們進而創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説理生動、通俗易懂。

韓非子是當時最傑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韓非子》一書中不僅多而且精采。大家熟悉的有《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等。

關於寓言的特點,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有所接觸與瞭解,例如《陶罐與鐵罐》《伊索寓言》等,本次教學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的故事,尤其是蒐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進一步感受寓言的特點。

有條件的班級可以讓學生自己創作寓言故事,編輯成冊或張貼出來大家交流、評議。

中國人説話愛打比方,用於文章叫比喻。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動形象、通曉明白,幫助人們理解問題,所以好的演講者都會打比方。

打比方的第一個關鍵是要抓住共同點。換句話説,原問題和所打的比方必須具有相似點。

例如孔子用水比喻人的道德修養。“水奔流不息,是不予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誰沒有一定的形狀,或長或方,流必向下,和順温柔,它好像有情誼……”再如孔子曾經還用流水比喻時間的流逝,他説:“逝者如斯夫,不徹晝夜!”水的一去不復返不正和時間的流逝一樣嗎?

打比方的第二個關鍵是必須用簡單的東西來比喻複雜的問題,而不是用複雜的東西來比喻簡單的問題。水是實實在在的.事物,而人的德行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孔子以水相比,生動形象地概括了“君子”的德行修養。

水還用來可以比喻什麼?生活中常見的哪些事物還可以用開打比方説明道理?開啟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發他們大膽想象是這項專題研討的關鍵。

引導學生蒐集整理哲理詩,並從中體會詩句的含義,加強積累,以便寫作時能夠恰當地運用。

以下詩句可供參考。

1、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堅定執着地前行,才會有希望的驚喜。

2、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世間萬物總不能擺脱消亡,但是同時又會有新生命的誕生,表達一種欣慰的情感。

3、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表達一種歷盡艱難險阻後取得成功的驕傲情感,告訴人們成功的韻味,從而激勵世人。

4、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人應當有奉獻自己,服務他人而且默默無聞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站的高看的遠,每個事物都能發揮他的作用,即使飽受他人的壓制摧殘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6、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死而後已的一種愛戀。感動他人的往往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護他人吧。

7、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由陰晴圓缺。

自然萬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難過,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別人的痛苦。表達無奈時的內心感受。

8、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人生就該豪邁灑脱,不謂權貴,做自己想做的事。

課時安排:本課建議教學2`3課時。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園長、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科學活動《讓物體站起來》,本次活動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以及活動亮點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物體站立或需要藉助外力站立的現象無處不在,比如:馬路邊剛栽的小樹苗需要在旁邊綁很多木棍支持站立。而《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並且《指南》科學目標中提出4—5歲幼兒能夠感知和發現簡單的物理現象,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且根據幼兒性格年齡特徵和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在不斷操作中,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逐步提高相互合作、商量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增進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這三個目標包括了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基於以上目標的確立,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在不斷操作中,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難點定為提高相互合作、商量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為了體現本次活動的`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更好地開展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

物質準備:書、紙、吸管以及多媒體課件等等;

經驗準備:提前引導幼兒觀察需要協助才能站立的現象與實例。

四、教、學法

依據我目標的制定,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根據此要求,我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提問法、直觀演示法、賞識激勵法等,而啟發式提問法能夠使幼兒有目的地仔細觀察和傾聽,啟發幼兒的思維,如“這些物體能夠用什麼方法讓它站起來呢?”並且中班幼兒屬於具體形象性思維,我通過演示操作,讓幼兒直接觀察,使活動進行的更加生動有趣。

除了以上教法,我還採用了示範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讓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操作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思維和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

為了更好的進行我的教法,我設計了與之相適應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操作法等,讓幼兒通過具體操作,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本次活動內容,從而理解並掌握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五、活動過程

接下來,我將具體闡述一下我的活動過程:

根據以上準備和幼兒發展水平及其規律,結合幼兒園工作原則,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課題導入—操作探索—遊戲體驗—展開討論—活動延伸。

首先,我通過出示教具(如一次性杯子、吸管等)吸引幼兒的興趣。“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了很多特別的玩具,我們先認識一下,待會一起動手試一試這些玩具可以怎麼玩?”(讓幼兒自由玩後)“剛剛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把有的物體豎起來了,那小朋友們現在仔細觀察思考一下,這些物體哪些可以豎起來,哪些不能豎起來?”利用這樣的問題與操作激發幼兒想要探索的,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其次,讓幼兒再次玩物品,想辦法藉助其它材料讓物體站起來。

“現在剩下來的這些東西都是不能豎起來的,那你能想辦法讓它們豎起來嗎?”再提供其他充足的材料,讓幼兒共同討論、動手操作、互相幫助,最後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方法。

第三環節:

我通過提供充足的吸管,請4位小朋友一組,想各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並將方法記錄下來,看哪組方法多。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體會遊戲的快樂,正如《綱要》中所説:幼兒園最基本的活動就是遊戲。

第四環節:

通過談話的方式,啟發幼兒説一説讓物體站起來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好處?引導幼兒説出可以節省空間,防止受傷等等。

最後説一下我的延伸活動:

我通過將活動中的物品投放到科學區中,利用區域活動讓幼兒操作探索,並將幼兒的記錄進行顯示,提高幼兒記錄能力。

六、活動亮點

在本次活動中,我始終堅持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關注幼兒的興趣點,通過啟發式提問、多媒體教學、遊戲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感知、操作、探索等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相關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分析、理解和做法,我的説課完畢,再次感謝園長、各位老師。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