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6.81K人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抽屜原理》第一課時,教材70-71頁的例1和例2.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發現規律。滲透“建模”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感受到數學文化及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抽屜原理”,並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三.説教學理念。

1、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對於學生而言,抽象難以理解。怎樣讓學生理解這句話呢?我覺得要讓學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體操作中理解“總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證“至少”的最好方法。通過操作,最直觀地呈現“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種現象,讓學生理解這句話。

2、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在證明結論的過程中探究方法,總結規律。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特別是這種原理的初步認識,不應該是教師牽着學生手去認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所以我認為應該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來證明他們的結論是否正確,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我們的教學不同於社會上的輔導培優機構,因此在教學中不需要求學生説理的嚴密性,也不需要學生確定過於抽象的“抽屜”和“物體”。

四.教法和學法:

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採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説教學流程.

(一)、遊戲激趣,初步體驗。

今天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和大家玩一個“搶凳子”遊戲。(下面有2把椅子。3個同學玩搶凳子的遊戲,要求每個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結果會怎樣?)

【設計意圖:在課前進行的遊戲激趣,一使教師和學生進行自然的溝通交流;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探究的願望;三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筆。】

(二)、操作探究,發現規律。

1、提出問題:把4支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可以怎麼放?

2、驗證結論:不管學生猜測的結論是什麼,都要求學生藉助實物進行操作,來驗證結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和交流時,教師深入瞭解學生操作情況,找出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

(1)先請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進行彙報,一、説明列舉的不同情況,二、結合操作説明自己的結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所有的情況)

學生彙報完後,教師再利用枚舉法的示意圖,指出每種情況中都有幾支筆被放進了同一個文具盒。

【設計意圖:抽屜原理對於學生來説,比較抽象,特別是“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的理解。所以通過具體的操作,列舉所有的情況後,引導學生直接關注到每種分法中數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總有一個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出問題:不用一一列舉,想一想還有其它的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嗎?

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圍繞假設法,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每個文具盒裏都要放1支鉛筆呢?請相互之間討論一下。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假如每個文具盒放入一支鉛筆,剩下的一支還要放進一個文具盒,無論放在哪個文具盒裏,一定能找到一個文具裏至少有2支鉛筆。只有平均分才能將鉛筆儘可能的分散,保證“至少”的情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索,尋找不同的證明方法,在枚舉法的基礎上,學生意識到了要考慮最少的情況,從而引出假設法滲透平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觀察規律。

教師繼續提問:6支鉛筆放進5個文具盒裏呢?你還用一一列舉所有的擺法嗎?7支鉛筆放進6個文具盒裏呢?100支鉛筆放進99個文具盒呢?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優劣,發展了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運用抽屜原理解決問題。

出示第70頁做一做,讓學生運用簡單的抽屜原理解決問題。在説理的過程中重點關注“餘下的2只鴿子”如何分配?

【設計意圖:從餘數1到餘數2,讓學生再次體會要保證“至少”必須儘量平均分,餘下的數也要進行二次平均分。】

4、發現規律,初步建模。

我們將鉛筆、鴿子看做物體,文具盒、鴿舍看做抽屜,觀察物體數和抽屜數,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確即可)

小結: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對不同具體情況的判斷,初步建立“物體”“抽屜”的模型,發現簡單的抽屜原理。研究的問題於生活,還要還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請學生對課前的遊戲的解釋,也是一個建模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抽屜”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着。】

5、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設法的思維過程。

(1)教學例2,可以出示問題後,讓學生説理,然後問:這個思考過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2)做一做: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支鴿子飛進同一個鴿舍。為什麼?

【設計意圖: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礎上,相信學生會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至少”的問題,將證明過程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表示,為下一步,學生髮現結論與商和餘數的關係做好鋪墊。】

6、再次發現規律。

觀察板書,你有什麼發現嗎?讓學生通過對除法算式的觀察,得出“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的結論。

【設計意圖:對規律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在初次發現規律的基礎上,從“至少2個”德到“至少商+1個的結論。】

7、介紹課外知識。

介紹抽屜原理的發現者——數學家狄裏克雷。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常事中也有數學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發對數學的熱情。】

(三)、鞏固練習。

《導學練案》自我測評第一題

(四)、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書設計

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

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

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 (至少數=商+1)

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荷葉圓圓》是一篇散文詩。詩中描寫了圓圓的、綠綠的荷葉。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想像;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篇課文的特點,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複習本課生字,會寫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依託文本,展開想象,體會荷葉給小動物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在朗讀感悟中,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教學方法

由於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因此我採用圖文結合,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語言,觀察圖片幫助理解文本語言。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説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學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動力。在課始,我創設情境引入課堂,使學生感受到了美,容易產生樂學的情緒。

課件出現一池荷葉美景圖,教師先帶學生重温課文,感受荷葉的美:昨天,我們來到了美麗的池塘邊,你看到了什麼?緊接着讓學生美美地讀句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你還聽到了什麼?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寫小水珠的一節。然後用過渡語:我們都很喜歡這圓圓的,綠綠的荷葉。小青蛙也很喜歡,它還想條到這圓圓的,綠綠的荷葉上呢,摸們幫幫它好嗎?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複習生字的`環節,學生也很喜歡。

在學生興趣調動起來以後,課件出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的幾個段落,我就讓學生自主讀,披文入情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閲讀、敢於閲讀、樂於閲讀的願望,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先讓學生從整體感知。

接下去是分段學習。課件出示小蜻蜓的段落,學生帶着問題自己讀,然後請學生看圖介紹停機坪。學生説停機坪是大大的,還是綠綠的,上面停着一架飛機。我引導學生比較停機坪和荷葉的相同之處,得出了荷葉也是大大的,綠綠的,就和停機坪一樣。然後再引導觀察飛機和蜻蜓。這樣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小蜻蜓為什麼説荷葉是它的停機坪。接着又回到文本去理解透明,我説小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多美啊,你還見過什麼透明的?學生説有塑料袋,有玻璃和冰。是啊,小蜻蜓的翅膀也是透明的,多美啊,你能美美地讀一讀嗎?這樣一來,小蜻蜓那透明的美麗的翅膀深深地留在學生的腦海裏,又進一步

指導了學生的朗讀。你看,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多神氣啊!你能神氣地讀一讀嗎?而後我又引導學生想象小蜻蜓立在荷葉上正在幹什麼。學生説小蜻蜓在荷葉上休息,它説真舒服啊!這時我讓學生舒服地讀一讀。這樣層層深入,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最後還一起當小蜻蜓説荷葉是我的停機坪。

在學習小青蛙的段落時,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然後我就問小青蛙,你為什麼把荷葉當成了涼傘?學生説因為我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歌唱。我馬上請了一位學生學着小青蛙的樣子放聲歌唱。你在什麼時候也會放聲歌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展開想象。學生紛紛説我在音樂課上會放聲歌唱,我在過生日的時候會放聲歌唱是啊,小青蛙也和我們一樣快樂,所以它會放聲歌唱。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感受到了小青蛙的快樂,這樣朗讀起來就更有感情了。

聽到我們的小青蛙歌聲那麼動聽,老師真喜歡,但老師也喜歡小魚兒。課件又出示了小魚兒的段落。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起了課文,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小魚兒的快樂。結合圖片説説小魚兒在荷葉下是怎麼玩的?學生説小魚兒在荷葉下笑嘻嘻地游來游去,小魚兒還捧起了很美很美的水花。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舒服地讀、快樂地讀、美美地讀這麼三個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學會朗讀。

在三個段落學完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聽,然後學生和我合作朗讀全文。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面理解後,我就啟發學生想像: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都喜歡這圓圓的荷葉,還有誰也很喜歡?出示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這節課的寫字教學我讓學生學寫美這個字,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着描一個,然後再説説要注意什麼。通過老師範寫,學生書空的形式記清字形。最後認真地書寫。

最後,我還佈置學生收集有關荷葉的故事,把我們的語文學習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由於本人經驗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幫助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動能和勢能》。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地位與作用)

《動能和勢能》是人教版第15單元第四個課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機械能以及功能轉化課題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a.知道什麼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麼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c.會比較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大小.

2.方法:通過探究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的大小各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利用相關的原理解釋有關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採用多媒體教學,將試驗採用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更具生動直觀,對實驗方

法及過程逐步講解,使學生實驗瞭如指掌,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知識。期望學生能學會如何會去學,主動去學,因為學生在學習上遲早要獨立。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儘可能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導入新課:(2~3分鐘)

選用幾件案例引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

2. 講授新課:(35分鐘)

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

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動能與勢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5. 佈置作業。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的説果完畢,敬請各位老師留下寶貴的意見指引我前進,在教學上有一個長足的進步,謝謝!

説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 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説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

為提供更為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閲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閲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二、學法指導

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討論,探究。説出方程的特點並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三、教法

1.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是以天平的演示實驗為情景引入教學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探究,主動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發現意識。

2.教學方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鈎和認知水平,從生活實際中的情景——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入手,通過教學課件的使用使學生觀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過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結合幾道判斷題讓學生舉例深化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最後設計二組情景讓學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學流程

1.舊知練習,學前準備

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題。目地是通過複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來為本節課的內容作鋪墊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方程的意義”。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從天平的認識入手,讓學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識。然後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況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從而為等式的引入作鋪墊。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説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後天平逐漸平蘅,左右兩邊相等,得到100+x=250這樣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使學生理解,方程應該是一個等式,而且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樣就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義。接着將式子中的x換成b,式子還是方程。説明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強理解

先出示一組式子判斷是不是方程,説出判斷的理由,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斷。討論m+n=3是否是方程,讓學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一個。最後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及運用能力的培養。

4.聯繫實際,應用拓展

(1)列出第62頁第2提的方程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的情景是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方程的意義的整合運用。引導學生列出方程,還可啟發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總結全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

6.課堂作業:當堂練習或課下完成。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2) 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信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信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信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參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信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信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説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説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界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參數

六、説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初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説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參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參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導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信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 =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 = 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 > n2 90°>θ1 >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 a 子午線 斜射線 ▲階躍型光纖主要特性參數 相對摺射率指數差:Δ=(n12 — n22)/2 n12 數值孔徑:NA = sinθax = n1 時延差: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分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童話故事《小花籽找快樂》。選自山東省幼兒園教材《語言》第22頁。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説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小花籽找快樂》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尋找快樂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故事中生動、有趣的角色對話,使幼兒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懂得為大家服務才是真正的快樂,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好教材。

(一)知識點分析:本故事所含的知識內容是:太陽、小鳥、蜜蜂、青蛙、風及小花籽的本領。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他們對幾種事物的功能還沒有全面系統地認識,而本作品重點就是以小花籽找快樂為線索描寫出幾種事物的特點、作用,幼兒只有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才能更好的使幼兒理解故事情節,懂得其中的道理。活動前帶領幼兒到户外親近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祕密,並在活動區裏進行體現,讓幼兒能夠初步瞭解幾種事物,進而掌握知識點,為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其中的道理做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樂於助人的情感,教育幼兒愛護有益事物,滲透環保意識。

2.培養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能力,發展幼兒的感受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的名稱、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節。豐富詞彙:勤勞。

依據:一是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4至5歲的幼兒理解能力還很膚淺,注意力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發展,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還要注重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尤其考慮到現在絕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愛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向幼兒進行這樣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二是根據幼兒園課程目標及《綱要》、《規程》,幼兒課程目標旨在提高幼兒素質,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各種藝術作品,關注人類道德行為美。本故事通過使幼兒理解太陽、小鳥、蜜蜂等事物的美好“心靈”,來感染 幼兒,美化幼兒的行為。《綱要》中提出語言學科主要就是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引導幼兒初步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瞭解故事中幾種事物的不同本領。

難點是引導幼兒理解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進而意識到真正的

不錯的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中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而本作品就是在理解各種事物的本領的基礎上,培養幼兒樂於助人的美好情感,所以説將它定為本活動的難點。

二.説教學方法: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提問法。

1.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範,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通過觀賞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2.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如:小花籽看見太陽問“太陽公公,請你告訴我,你快樂嗎?”太陽公公笑呵呵回答“快樂、快樂!”然後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為什麼太陽公公快樂?

3.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當講述太陽公公的語言時,我採用低沉的、語重心長的口氣,及和藹可親的表情來表現,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並能較好的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4.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瞭解釋性提問(如:小蜜蜂為什麼要給大家採蜜啊?)、假設性提問(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們會怎麼做呢?)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本活動中,我採用多媒體和錄音機兩種教具,來提高教學效果。如,當小花籽看見太陽時,就讓“太陽”出現在屏幕上,當小花籽看見小鳥時,就讓“小鳥”飛到老槐樹上等。這樣,幼兒既感到新鮮,調動起活動興趣,又利於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三、説學法指導:通過本次活動,主要採用欣賞法、發現法、講述法。

1、欣賞法:引導幼兒學會理解作品內涵,鑑別作品的美及分析評價文學作品,使幼兒獲得美的享受,喚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培養愛與憎、美與醜的道德意識,提高鑑賞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幼兒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

2、發現法:教師提供適於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在活動中,請幼兒回憶、討論故事中幾種事物的本領,通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發現為什麼太陽要給大家帶來陽光和温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幼兒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地説明自己的

不錯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為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幼兒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並且注意為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在調動幼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方面,我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採用啟發幼兒想象的方法,給幼兒空間去自由發揮,並給予正面、肯定的評價。

其次,我利用生動、形象的動畫,吸引幼兒注意力,引起學習的興趣。

四、説教學程序:整個活動分為三大部分,設計活動如下所示:

a. 激發學習興趣 b.理解故事內容 c. 遷移故事主題

引出故事主題 掌握學習方法 滲透思品教育

活動流程簡單明瞭地概括了整個活動,使大家一目瞭然,明白設計意圖,下面將其詳細説明一下:

(一)導入部分:激發學習興趣,引出故事主題

出示太陽、小鳥、蜜蜂的圖片,引導幼兒説一説它們有哪些本領,突出活動的教學重點,引起興趣,引出主題。

(二)展開部分: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1、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據幼兒的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還不穩定,為了避免分散幼兒注意力,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所以,只運用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故事,講完後,提問簡單的問題:

(1)故事的名稱;

(2)有那些角色;

(3)小花籽去幹什麼?

2、分段播放課件,幼兒欣賞。教師分別提問:

(1)小花籽先看到誰?問了什麼?

(2)太陽公公是怎樣回答的?

(3)小花籽碰到了誰?它們是怎樣回答的?

(4)小花籽找到快樂了嗎?它是怎樣做的?在教學過程中,豐富詞彙:勤勞。提問幼兒:是否也像小蜜蜂一樣勤勞?怎樣做才是勤勞的好孩子?

3、完整欣賞課件,教育幼兒保護所有有益事物,滲透環保意識。

(三)結束部分: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通過討論,引導幼兒説説自己是怎樣為大家服務的,可包括三個方面:

(1)為爸爸媽媽;

(2)為小朋友;

(3)為老師。

教育幼兒懂禮貌,做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説課稿 篇7

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説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二是繼續學習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並把學生的發展做為課堂追求的目標。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小組合作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寓言藴含的道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做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應該驕傲自滿。

2、不要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的道理。

《陶罐和鐵罐》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從而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瞭如下四大板塊: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二)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達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導觀察法

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2.表演教學法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表演讀,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課文所設置的情境中。

3.鼓勵欣賞法

教師及時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五、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

以“看”“聽”“説”“讀”“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閲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板塊: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假如你有一個陶罐和一個鐵罐,你喜歡誰?為什麼?從學生的發言中總結出他們倆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