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2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78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蓆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歎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剷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於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後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卧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雲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羣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悦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計,更從心裏上戰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註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敍説什麼叫兄弟之義。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麼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並不是他的本色。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官渡之戰,成就他王者的墊腳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情才氣不失男兒氣概。愛才,他失了關羽,放了趙雲,重才;郭嘉、典韋為他忠心至死,赤壁敗了卻沒有擊倒他征服天下的雄心,他依然重整旗鼓平定北方。曹操實不該用“奸”字來寫,他應該再配一個“雄”字。他的詩中也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典鉅著。《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2

讀《三國演義》有感在短短的放假中,我讀了好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三國演義》。

這部書內容主要講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它敍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在書中,我知道了有像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樣惡貫滿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樣小心眼的人。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要數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麼計謀都瞞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環境及氣候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而且,他還是一個大度惜才的人,曾經七次生擒孟獲,而每次都因孟獲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獲心服口服而最終投靠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户曉,但是我初次拿着到這本書,看着看着,被裏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動着,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着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着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説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着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就不這麼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衞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在書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聰明博學,用兵如神,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懷詭計,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一患,要找藉口害他,於是對諸葛亮説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這當時沒有造箭的條件下卻要他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嚴懲。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憑他的智慧和學識,在三天內向曹操“借”了十萬餘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讀完《三國演義》之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旋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小説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説説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裏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裏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這裏有一個故事,宛城的張繡,就是差一點將曹操擺平的那個,他的軍師賈詡同時收到了來自袁紹和曹操的結盟請求,但是張繡並不在,是賈詡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趕走了袁紹的使者。張繡知道此事後,疑惑地問:“賈詡,你是怎麼想的?我並沒有説要趕走袁紹的使者啊!況且袁紹的實力比曹操要強大啊?”賈詡説:“現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後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説,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從六年級開學初到放“十一”長假,歷時一個月,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回味着那蕩氣迴腸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瀾壯闊的場景,深深感歎之餘,我不由得深思:羅貫中是怎樣寫出這麼一本令人心馳神往的不朽鉅著呢?

眾皆所知,《三國演義》主要敍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英雄趁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獨領中原;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軍大敗曹操,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形成。後來,強大的魏國日漸衰落,大將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位稱帝,統一天下,建立晉朝。這一歷史事件,在羅貫中的加工、改編下,鑄成《三國演義》這一鉅著。那麼,這本書的成就在那裏呢?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戰爭描寫出特色。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用戰爭串起來的.。如果這成千上萬次戰爭寫得千篇一律,自然不會寫出彩,更不會被後人永久傳誦了。作者寫戰爭,沒僅寫武力的拼殺,而把戰爭的策略、計謀及戰爭前的波動、戰爭後的影響都作了介紹。這樣一來,讀者每讀一回戰爭場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戰鬥所用的計謀、場面的壯闊所感染,自然會傳誦千古。大家請看下面一段話: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起,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後數人駕舟,突煙冒火,來尋曹操。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隻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描寫。作者沒有着重寫蜀、吳聯軍如何與魏軍拼殺的,而是寫當時的場面。透過場面我們就能猜到戰爭的謀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戰的場面、計謀、結果,就生動且不囉嗦地躍然紙上。可見,作者羅貫中的寫作功底多麼令人叫絕!

二、人物刻畫顯細膩。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所出場人物全刻畫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選取幾個主要人物進行着重刻畫,描寫可謂之絕。例如“義絕”關羽,一生最講義氣;“智絕”諸葛亮,神機妙算;“奸絕”曹操,狡猾奸詐……一個個“絕人”聯起來,就構成了一本“絕書”。請看下面這段話:

卻説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這是小説第九十五回諸葛亮巧布“空城計”的片斷。算下斷描寫了諸葛亮的動作、神態來表現他的機智,可第一、二、四句話卻描寫了軍隊、百姓的表現。這是什麼原因?從側面襯托哇!作者從正面與側面兩面同時入手,把諸葛亮寫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説中出現的一些詩詞,也對人物描寫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用。

做到這兩點,不就構成一本完美的小説了嗎?我認為是的。羅貫中憑藉自己豐實的寫作功底,為後人奉獻了這麼一本鉅著,我覺得,不讀真是太可惜了!我呼籲:讀讀《三國演義》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會像磁鐵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國演義》與我同行,我愛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是歷史演義小説的經典之作。小説描寫了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戰鬥。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鋭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矛盾衝突。

在東漢未年,因為漢靈帝天天不管朝中大事,導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黃巾起義爆發。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又重新混戰。不久以後,董卓當了丞相,殺了許多大臣,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除了董卓。之後,諸侯混戰,漸漸地形成了三股鼎足的勢力,三國鼎立後,又經過了一次次的戰爭,最後,魏國滅了蜀國,西晉代魏滅了吳國,統一了天下。

有人説,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是千年難遇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了這一點。然而,我認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他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孫權則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我認為,三國英雄,曹操莫屬。

《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才能使晉國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未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的鬥爭,通過了各類矛盾的書寫,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畫了近兩百多個英雄人物的形象,每個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説中思想傾向的.體現。曹操則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愛惜賢才,可是又很奸詐。他曾經説過:“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更加體現了曹操的奸詐。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等戰爭,描寫得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起來使讀者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無論是在藝術構思,還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是我國古代小説的里程碑,是中華文庫裏不可多得的瑰寶。

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

《三國演義》讀後感6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説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説。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説。人人都説《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温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説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説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着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這樣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慢慢地拉開了序幕。

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關於這些人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映入我的眼簾,我能感受到十常待之亂裏何進的無謀,過五關斬六將中關羽的尋兄心切,官渡之戰袁紹的好謀而不斷,三顧茅廬中劉備的耐心。

為什麼古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高,而對曹操的評價低?因為諸葛亮是漢室宗親劉皇叔的忠臣,並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垂青史,同時還足智多謀;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次打獵,曹操用皇帝的箭射中了一頭鹿,大臣們看見是皇帝的箭,就高呼萬歲,而曹操卻一手擋住皇帝。就這一點在古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而且他奸詐無比,被世人稱為“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為我們講述了當時也令現在人都無法想象,也無法超越的計謀,有時真讓人不寒而慄。比如:董國舅拿着御帶詔,剛出宮就遇上了曹操,那個氣氛哪!嘖嘖,可不是開玩笑的……要是開的話,那可是拿腦袋開玩笑;再如當徐盛、丁奉、陳武、潘璋追上劉備和孫夫人的.時候,名位看官基本上都會豆大汗珠接二連三地從背上滾落下來,或者雞皮疙瘩瞬間從四處爆炸似的蔓延開來。那真叫緊張!

《三國演義》和現在的社會有關係嗎?我認為是有的,如:美國現在監聽各國的情報與三國裏各派間諜打探消息一樣。或如日本沒有理由地把中國故有領土,稱作是自己的地盤,就像孫權稱荊州是自己的領土,因為孫權認為赤壁之戰是自己的功勞大,但實際上要不是諸葛亮不記前嫌,治好了周瑜的心病,萬一弄出個什麼,把周瑜給掛了怎麼辦。內事不決問張召,外事不決問公瑾,要是周瑜掛了,孫權該問誰!

《三國演義》裏的一些人物,與現在的一些政治人物有相同之處嗎?答案是確定的,因為《三國演義》基本上囊括了各種人的性格,比如:安倍就像禰衡,因為他們都十分驕傲,安倍在二戰勝利70週年之際,作為侵略國竟大膽地對道嫌一字不提,讓世人嘲笑,也包括了日本人!

《三國演義》裏的人物最受歡迎的是誰?對我而言,首選是諸葛先生,他的故事老少皆知、家喻户曉,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比如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而且足智多謀,有“卧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的美譽。當然劉皇叔數第二,為什麼呢?當陶謙將徐州相讓,皇叔不要;劉表也曾想將荊州讓之,他也不要。劉備讓人們感覺十分仁慈,而且禮賢下士,尤其是極重情義,當義弟關羽和張飛掛了之後,他一心想把仇人處理掉,竟出動了70萬大軍,這可是舉國之力,並傾巢出動啊!我想當時他是不考慮後果的。事實也是如此!

《三國演義》主要講什麼呢?當然講各種計謀,並用計謀得到名譽、城池、財物、美人等;用計謀消滅敵人、仇人等。他們用離間計、連環計、借刀殺人、笑裏藏刀、瞞天過海等,把三十六計都用了個遍,也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雖然,三國已成為歷史,但我們以史為鑑,前事不忘,乃後事之師也!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相信大家對這首歌都很熟悉吧,對,這就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説起來,我可是《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不但看了整套電視劇,更是對原著書痴迷不已。

暑假裏,我用了整整一個星期時間讀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這本書講述的是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事情。在這本書裏我認識了待人忠厚的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奸詐多疑的曹操……這些性格迥異又個性鮮明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欣賞的`是關羽這個人物。文中是這樣描述關羽的:“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身騎一匹“赤兔馬”。關羽這個人很講義氣,也很忠誠。在曹營中,無論曹操及其部下如何勸説,他都不忘他的大哥劉備,人在曹營心在漢。最終他過五關斬六將棄曹投奔劉備,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的重情重義,相信作為三國迷的我們都是十分推崇和敬佩的。

而曹操則是一個性格十分複雜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曠世英雄--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同時又是一位亂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詭詐。曹操暗殺董卓沒有成功,遭到董卓通緝,遂投奔到呂伯奢莊上。呂欲盛情款待,便磨刀霍霍向豬羊,但磨刀聲傳到曹操耳中,他卻以為呂要殺他,便把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死了。後來明知道自己錯殺了他們,還説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通過這件事足以看出他生性多疑,稍有風吹草動便大肆殺戮,以防外患。

劉備和曹操卻完全不同,劉備一向主張以德化民,贏得了人民的心,廣受人們擁護、愛戴,各府郡百姓皆因劉備的仁德而願意生死追隨,軍力自此大大提升,從而成了曹操的心頭大患。

《三國演義》中不但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裏面還有很多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中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這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鋭水軍,聯合劉備的軍隊,共約五萬人,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之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把《三國演義》這本書合上,我的耳畔依然會聽到黃河流淌的聲音,戰馬在硝煙中的蹄聲……通過讀《三國演義》讓我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也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浪花淘盡,英雄輩出

——國學經典之《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着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鑽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雲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後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雲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隻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麼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説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鑑,以史為例。從《三國》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現在再看【三國演義】,呂布那麼神勇、還得認三個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個死字了得,不然他會有好馬好戟美女人嗎?

董卓過於張揚、曹操含蓄;董卓想當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貨色、結局卻截然不同。最愛劉備總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動了趙雲之勇、拴住了關羽張飛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還三分天下;劉備的哭哭滴滴還打動了羅貫中的文筆、感動了讀者和觀眾的心扉;劉備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劉備的本來面目、儼然化身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顏良要好心好意告訴關羽 劉備在我主這裏、關羽卻趁顏良不備一刀殺之,一代名將顏良就這樣成就了關羽的聲名,真是有點滑稽。關羽身陷曹營,曹營的不少猛將看不慣關羽的'心高氣傲、就像當年劉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慣韓信一樣,關羽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不敢與曹操為伍、只能千里走單騎找尋劉備,因為劉備是他的拜把哥、因為劉備此時 落魄更有他關羽的用武之地,這就成就了關羽忠義的好名聲。由此可見、關羽打鬥善於趁其不備 避實擊虛;善於踩着別人的名氣提高自己的聲名;關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善於以自己的狂傲來增強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信任度。最後也由於狂傲丟了地盤丟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馬懿,他就一個‘守’字、最後打敗了孔明。由此可見、孔明雖智、但有些言過其實。孔明用什麼‘木牛’馬、用什麼天時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馬懿、最後把失敗的責任推給馬謖、把失敗歸結為天數。孔明在諸侯崛起的氣候下、獨投劉備、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順手、不是他孔明天下無敵、而是此時沒遇着司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年輕的一心一意對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時驕傲得意以致麻痺大意的曹操.....這些有意無意佈置的巧合、把孔明塗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實就是事實、無論什麼化身、孔明投錯了意氣用事的主子、直接註定孔明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再看司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馬懿不驕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個守、就一個綿裏藏針、就一個扮豬吃虎;對外避開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後拖死孔明;對內、避開了曹操一族的鋒芒、審時度勢、最後一統天下、建立晉朝。由此可見、孔明的才華表現於外、善於抓住人的心理、是一個天才的人生藝術表演家;司馬懿才藏於內、強調實質、注重實效、不圖表面的光華、能恰到好處的一劍定乾坤,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可與勾踐比美了。

記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國’、剛開始看時、我料定劉皇叔必一統天下、因為他愛民、仁義、心懷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應該不會有好結局、因為他奸詐、暴殺恩人、負天下人。當我看完以後、相反的結局讓我瞠目結舌好久。歷史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車輪滾滾,無論你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是真奸還是假奸,歷史車輪滾滾永遠向前進,這些鮮活的生命、只是歷史長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讀《三國演義》有感“話説全國局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平日將這本般的演出、大氣橫掃的《三國演義》捧在手中、心中便禁不住生起志氣!

“滔滔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好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全國三分排場。各國你徵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同一全國。現有濁世之奸雄曹操立於大敗、後起漢室子孫劉備建於西南,又有孫權恪守於東南。魏、蜀、吳三大國相互堅持抗衡、駐足於全國。可歎的是相爭了六十餘年的三國、最後卻並非其一取下山河,而是內-故、逐步虛弱、讓後起之秀晉軍自得輕鬆兼併全國。而我只能用“古今幾多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慰藉本身而已。《三國演義》此書也確實不枉讀矣,每個章節每個段落隨處扣民氣弦,讓我不禁也隨故工作節喜怒哀樂!讀起這60餘萬字一點兒也不認為吃力,反倒是俞讀俞有興致!最重要的是通過品這部《三國演義》,重中以史為鑑悟出了不少的原理,箇中有三小我私人給我感傷最深。

《三國演義》裏的人物眾多,如: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

在我心中對諸葛亮的映象最深,像草船借箭,諸葛亮在大霧的海上用稻草做成士兵的模樣,再讓士兵來敲鼓吶喊,引曹操派兵用弩來射箭,就這樣十萬支箭到手了;諸葛亮又為赤壁一戰借了東風;諸葛亮還七擒七縱孟獲,這表現出他的仁慈的心;他施空城計退司馬懿,這足以體現出他的智慧。諸葛亮自從跟隨了劉備之後就忠心為劉備效力。

關羽乃是人們心中的上將軍。大膽、沉着都凝結於他的'身中,施展得極盡描述,然而最終是“義”使得他得以立名全國、名看重史。他多次為報恩於曹操而將本來萬劫不復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幾多人能做到“人義”大於“國利”的做法?曹操設高級報酬想要收關羽到帳下。關羽“人在曹營心在漢”,武斷不歸屬曹操,這回是“國利”大於“私利”了、忠於蜀漢,同心用心愛國,毫不做-求榮之事!關羽之舉可稱之為“義神”也!。我想,此刻我們雖處平靜盛世,卻怎麼也不能忘“忠義”二字。忠於國度,義於手足。

最後一人信託你們也猜到是誰了。不錯,正是孔明,凡讀三國者肯定不會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龍”之稱。應居於山中潛心攻讀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後因劉備一個汗青抉擇性的舉措“三顧茅廬”被請出山、當劉備的智囊。若無諸葛亮,劉備能駐足於巴蜀的確就是一紙空文;相反,諸葛亮渾身伶俐也只能隱蔽,一輩子湊數其間。真可謂是隆中對。諸葛亮智勇雙全,往返於疆場批示戰鬥也絕不害怕,他的伶俐無論在-上照舊軍事上,都施展地極盡描述,以至於其他兩國的智囊也對他生畏!就算身後,也構造算盡,好不罷休,他身後司馬懿來犯,而蜀軍照諸葛亮的叮嚀,將他常興兵座的椅子搬出來,司馬懿望見了,儘管嚇得率軍回撤。可見一小我私人的伶俐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平常多學點、學好點,先在想起來,認為那真是沒什麼好訴苦的,常識和伶俐才是一小我私人最重要的“飾品”

厚厚一本《三國演義》就這樣讀完了,讀的不只僅是汗青,尚有伶俐。以史為鑑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着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着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小學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小學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説,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説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説,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説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説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説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註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説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裏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説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裏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裏,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説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