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勵志的文章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2.44W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都會經常找一些勵志文章來激勵自己,那麼青年人勵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青年人勵志的文章

青年人勵志的文章篇1:沒有一眼望得到盡頭的生活

低級職位總是這樣,讓人看不到上升的空間。但如果連這樣的職位都做不好,你想要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恐怕來得更加困難。

一年過了一小半,又迎來跳槽小高峯,媒體報道説,今年五六月準備跳槽另謀新職的人裏,最多的是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三四年的年輕人。

職場中騎驢找馬太稀鬆平常,往往還有人在“找馬”之前需要“有神通”的算命大師指點迷津。這點,我是不信的。誰想知道未來會怎麼樣?萬一他告訴我命運多舛,以後幾十年還怎麼過?要是説命好,那是不是意味着現在就什麼都別幹躺在牀上等着掉餡餅就行了?

再説,我基本上也不相信誰有那本事可以一眼望見別人的未來,望見他們人生的盡頭。

但人們往往以為自己可以看到很遠很遠以後的生活。從他們還在學堂之日就已經開始人生規劃了:讀名校,然後做喜歡的工作,努力賺錢買大房子,然後再爭取30歲創業成功,人生只有一次,太平淡怎對得住自己?

“我才不要過這種一眼望得到盡頭的生活,這種工作做到60歲估計也還是這個鬼樣子……”這種話你一定説過,就算你沒説過,肯定也聽其他人講過。

嗯,我承認我當年也説過——事隔多年,我覺得當時真是白痴,以一個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的眼光,看得到人間滄桑那簡直是痴人説夢,更別提自己未來的命運了:你怎知哪片雲彩會下雨?

誠然,很多工作確實無聊,只要你不求上進可以混一輩子。當年我就是這麼想的,對着幾本賬簿,在一家看來永遠不會倒閉的事業單位,和一羣“無趣而友好”的女同事坐在一起,假如可以,60歲光榮退休那天也就是換了容顏。每每想到這裏,便驚出一身冷汗。

後來我頂着家人的壓力和朋友們不解的眼神辭了職,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時隔多年,更多的辛苦和幸運之後,也可以坐在那裏雲淡風輕地翻看雜誌和報紙,看那些成功人士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的時候,發出一聲輕笑——多麼熟悉的措詞啊:我不想過那種一眼就望得到盡頭的生活。

成功人士説出這句話,代表着他們成功之後的重新梳理。而上班才3個月的實習生,一臉無辜地把辭呈放到你面前並説出這句話,你就不知道心中該作何感想了——大約一方面覺得他們覺醒太早,一方面覺得他們未免也太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了。

低級職位總是這樣,讓人看不到上升的空間。但如果連這樣的職位都做不好,你想要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恐怕來得更加困難。我當年離開的那家事業單位的同事,如今再回頭看,也已經滄海桑田,有已經做到管理高層的領導,有遠赴重洋的學者……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只要你夠上進,即使是玻璃天花板也可以打破。以今天的閲歷回頭再想象,如果那時候不離開,現在過得沒準兒也很豐富多彩;但如果那時候不離開,也不會有今日今時我的存在。

所以,你其實永遠想象不到未來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沒有“一成不變”這樣的生活存在。那麼你到底是該大膽離開追求理想仰望星空,還是該腳踏實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呢?挖井是個好例子,你固然可以大膽判斷哪口井更容易挖,但一地淺坑絕對不是成功之路。

最簡單的職業原則其實是這樣的:無論這份工作是不是你想要的,無論你是否看得到那生活的盡頭,當你走的時候,有人無比惋惜地挽留你,那麼,你的未來總會如願。

青年人勵志的文章篇2:年輕時看平台,年長後看翅膀

作者:李尚龍(龍影部落編劇導演,北京新東方老師)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平台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重要。

雖然現在無數人去批判清華北大,但如果有機會,還是會去那裏讀讀書,哪怕只是在校園裏走走都能感覺到學術的氛圍,畢竟,環境對一個人的成敗,至關重要。

所以,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平台很重要。我們不能否認同樣的一個人,去大一些平台發展空間確實大。但請聽我説完,且不要把平台的資源認為是自己擁有的財富。年輕時靠平台,但工作幾年後,看的就是一個人翅膀是否能讓自己飛得更遠了。此時此刻,個人的能力、魅力和領導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的朋友小一曾經上過一個電視求職節目,讓一家房地產商的老闆看上,當即進了那家房地產公司當了營銷經理。之後,每次我們出去社交,介紹她時總是會帶上她的頭銜:XX房地產小一。

當她遞上名片的時候,對方會認真地讀一遍她的標籤,卻往往不讀她的名字。

她的工作很出色,願意和人交流,甚至一段時間業績非常突出,通過這個平台,還認識了很多人,甚至和很多人都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她忽然告訴我,她要辭職了。

我問,為什麼?

她説,姐覺得時機成熟了,可以開始創業了。

我有點驚訝,説,你在這個平台才半年,平台的業務還沒太熟悉,認識的人很多也不過是泛泛之交,要不再等等?

她説,不用了,我覺得我已經夠強大了。

她説這話的時候,我真感覺她在發光……

幾個月後,她告訴我她剛開的公司因為沒有業務最後宣告破產,她被迫轉行。她問我,龍哥,你説是不是房地產業在我辭職之後就縮水了?

我説,你可以試試賣冰棍兒,你會發現你辭職之後冰棍兒業也縮水了……

她不解,説,很多人之前跟我關係很好啊,在我自己開始創業之後慢慢地竟然沒有往來了,很多項目也無法合作。到底怎麼了?

我沒説話,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我讀軍校的時候聽過一個隊長,每天辦公室的水果都吃不完,因為他的學員為了討好他,每次外出請假都會給他送蘋果。

後來有一天,他被命令轉業,在即將轉業的幾周裏,他驚奇地發現,沒人來找他了。

朋友問他,説你轉業前後的自己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他笑着説,最大的改變就是得自己花錢買水果了。

所以,你知道嗎,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可以靠平台,但千萬別把平台資源當作自己的能力。美國隊長之所以是美國隊長,不是因為他在復仇者聯盟,離開聯盟,他依舊獨當一面。其實,很多人之前幫你,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你的平台,你的頭銜;很多人對你笑送你禮物,不是因為你本人,而是因為你背後的公司,你的身份。

要知道,離開這個平台後剩下的,才是你真正的能力。

新聞報道過很多當官的視察工作時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其實,他們不過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很多人畢恭畢敬的,不是因為領導值得尊敬,而是尊重他屁股下面那把椅子。

當他下課時,才發現人走茶涼。

真正值得人尊重的領導一定是能力出眾,效率高,領導力強而且以身作則的長者,他們真正的值得人尊重。

我很支持剛畢業的大學生找一個大一點的平台,因為大平台畢竟機會多、發展空間大,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裏,不用着急去征服這個世界,相反,應該跟對一個老大,看他如何征服這個世界。

畢竟,過十年,世界就會是你的。不過,你可能還是無法征服這個世界,但至少,最年輕的日子裏你從這些人身上,能學會更多,這樣的成長速度,更快。

其實,你會發現很多剛畢業就創業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了經驗,哪怕不缺錢,很多時候也把公司做死了。

但請聽我説完,且不要以為有了一個很高的平台,就沾沾自喜,你要區分出自己和平台的區別,保持離開平台還能活得很好的能力,這點很重要。

在職場中有一句話,説:二十多歲的人要學會跟對人,三十多歲的人該跟對的人合作,四十多歲的人應該學會領導人,五十多歲的人應該學會培養二十多歲的人。你會發現,從三十多歲那一檔開始,平台就不重要了,合作、領導、交流、專長等個人能力就佔了上風。

所以,無論多大的平台,你終究有一天會離開它,飛到屬於自己的港灣。所以,在這個平台上,不要以為平台等於個人,更不要以為有了一個保護傘從此可以放任自由。相反,你更應該利用這樣的環境去練就一雙堅硬的翅膀,當有一天自己不得不離開時,能有足夠的力量,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飛到屬於自己的環境中去。

所以,年輕時平台很重要,但年長後,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那雙不同的翅膀了。

青年人勵志的文章篇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不接受無端指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會有蓋世英雄,也會有凡夫俗子,有蠅營狗苟,有超然脱俗。我們大部分人,在普通家庭裏,過平凡生活,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還有許多同學、普通朋友、同事鄰居,組成“熟人圈子”。許多八卦評價、議論紛紛,就是在這個圈子平地而起流傳開來的。幾乎沒人倖免。

説“評論”相對寬泛,其中可能有八卦、有流言、有偏見,當然也有“背後説壞話”以及很隨機的有感而發。聽説真正厲害的人,對於別人背後的議論完全不care,因為他們內心太強大了,能夠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對流言蜚語蠻不在乎。

不過,這樣的人很少見,想想看,明星們都免不了俗偷偷地上網看評論,甚至動了氣發了怒。要説內心強大,他們受過的委屈比我們多得多,大多數都修煉得功夫了得,似有金剛不壞之身。他們尚且如此,何況你我?

尤其是在猝不及防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得知有傳言在在某些地方游來蕩去,乃至聽説別人説自己壞話時,目瞪口呆是一定的,氣急敗壞也常見,如墮冰窟也是有的。

講真,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都略高於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分數——就像是過半數的人都覺得自己長得比一般人好看一樣(這是有研究的哦),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還不賴,甚至很不錯。

因此,當得知別人對自己頗有微詞的時候,就像是冰與火之歌,碰撞出的全都是情緒上的激烈反應。

有人心中暗恨,成了心結;有人口直心快,一定要當面找對方評理;有人不動聲色,卻從此疏離背後議論自己的人;只有少數人,會甩甩頭,繼續往前走:我做我的,你説你的,我管你!

年少一點的時候,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希望是完美的,即:沒人説你不好。人無完人,哪怕你再努力地朋友努力交好,再認真地把事情做到你認為的足夠好,再用心地去跟七大姑八大姨各路親戚維繫好關係……但總會有一天,你無意中聽到別人對你的評價:有人説你這人太敏感,有人説你太拖拉,有人認為你優柔寡斷,而你認為處理得還不錯的事情,卻被認為根本不夠好……

那時候,簡直無法承受,覺得委屈,憤懣,甚至灰心喪氣,覺得自己做人太失敗了。

這根本不是你做人失敗,而是你對人還沒有全面的瞭解。

這世界上不可能有一個人對你完全認同,如果能觀點趨同思想相近已經是幸事,可以因為知己,而其他人對你頗有微詞、大發議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要改變的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恰是你希望人人都認可自己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悶不吭聲不做事情也不惹麻煩,那麼,很少會有人評論他,存在感很低的人,誰會去留意呢?

反而一些有想法有觀點有自我願意做事情的人,總是會招致各種評論——有好的,自然也就有壞的;有人誇他鋭意進取,當然也就有人説他功利現實。

這樣的人,無論如何,總是會因為“不同”而受到關注。

中國人講究從眾,講究中庸,大部分脱穎而出與眾不同的人,接下來面臨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議論。

所謂清者自清,一個人做過什麼,人品如何,最後透過別人的評價還是能夠看出端倪的。

真實的人際社會,沒法刷單,只有好評這件事不可能存在;若有人偶爾得了差評,也不要一竿子把他打進冷宮,學着去自己判斷,而不是全信別人的評論。

曾有人用很長時間跟我講我一個朋友的事情,當時我簡直如墮雲霧萬分驚訝:怎麼可能,他不該是這樣的人啊!

可是説的人言之鑿鑿,讓我半信半疑,甚至開始動搖我對朋友的看法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有點看錯他了啊。

那之後接連好幾天,我都難以釋懷,想想我認識的那個朋友,再想想別人説的那些話,我甚至有一種疑惑:我們説的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突然有一天,豁然開朗了:我是透過他與我交往中的思想、語言、做事來形成的我心目中的形象,我瞭解他,信任他,真的要通過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的對他的評價來決定我對他的印象嗎?!不需要啊。

想想也是,我們這些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當然有缺點,有短板,做事肯定會有破綻,為人也不可能八面玲瓏面面俱到。

而這些,當然會引起別人的評價、議論、反感,即便你認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也沒用,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八卦。

如果背後有人説你壞話,怎麼辦?

若你不知道,自然萬事大吉,你一如既往,該幹嘛幹嘛。

若是一不小心,被你知道了,換成是我的話:離那個説我的人遠點兒,然後,該幹嘛幹嘛。

不生閒氣,懶得對質,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不接受無端指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