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79W人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係,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説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範水的能力。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蹟,便可持山水詩集為“卧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穫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山水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藴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悦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説,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裏,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