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句子(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8.41K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句子吧,根據句子的語氣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劃分為不同型別。句子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的句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句子(15篇)

論語的句子1

1、學與思的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知;只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求學者無不想通過學習而有所收穫,但古往今來,為何學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沒有做到學與思的有機結合。例如學習語文離不開背誦,特別是名詩名文必須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誦,但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機械式的記憶,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句式的特點及內在的邏輯聯絡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這樣背起來才連貫,不會結結巴巴,不會把句子讀斷,或增一字減一字,從而形成學習語文的語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前擔下學會運用知識。如果硬背,機械式的記憶,完全不領悟文章的含義,像鸚鵡學舌那樣,就不可能活學活用知識。由此可見,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必須努力去學,並把學與思密切結合起來,做到“口而誦,心而惟”,這樣才能在死的書中,讀出活的知識來。

2、注重複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認為學了知識後,並按時去複習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同時更認為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從中會有新體會、新發現。這兩點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鑑。

通常我們把複習叫作“炒現飯”,認為這項工作意義不大,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學新的知識。其實不然,因為學的知識越多,遺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時複習,所學的知識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收穫甚少。求學者一定要認識到複習的重要性,絕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事。複習過程就是與遺忘作鬥爭,複習做得紮實,就能喚醒過去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回憶起當時獲取知識的情景,使之成為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溫故”何能“知新”?這裡僅舉當代作家畢淑敏讀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來闡述這個道理。8歲時她初識文字,看到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居然變成大海上的水泡,讀出的是傷感;18歲情竇初開,讀出的是愛情;28歲初為人母,讀出的是對人魚公主家人的關切;38歲開始寫作,再讀竟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48歲為了寫這篇文章,讀出了此篇是寫靈魂的故事。這樣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體會,常讀常新,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個典型的事例是對孔子“溫故知新”觀點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學習中千萬不可忽視複習,凡是創新都有一個溫故、反覆探究的過程。

3、向他人、向社會學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述而》

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

孔子主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以他人為師。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吸取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學習,就能夠取長補短,彌補自己平時學習的不足。正如柏拉圖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仍只有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孔子雖強調“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可以與道不同的人一起學習,交流學問,這反映了他在治學方面的博大胸襟,謙虛寬容,海納百川,學說上是對手,學習上是朋友。向社會學習,“每事問”,這既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除了向老師學習外,更要向他人、向社會學習。孔子在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可見孔子成為一代聖人,絕不是先天俱備的,而是後天努力學習的結果。“三人為師”“每事問”,“不恥下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能成就聖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學問者。

論語的句子2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巧言令色,鮮矣仁。

7、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8、朝聞道,夕死可矣。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1、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的句子3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液。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4、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的句子4

1、我的第三天反省我的身體:人尋而不忠?與朋友而不是信任?不能教嗎?

2、信心近乎公義,言語也近乎公義。禮貌比恥辱更近。因為沒有親屬的損失,一個人可以居住。

3、弟子,進則孝,出則私,誠則誠,博愛則仁。如果你有能力,你將學習寫作。

4、得到三個朋友的人失去三個朋友。朋友直了,朋友明白了,朋友多了,就好了。朋友然後皮皮,友好的軟,朋友然後奉承,一個損失。

5、君子不莊重,夫則行!不過也可以算是再一流的計程車,要不怕改正,信便人免焉。

6、言出必行。

7、忠義主,義也崇德。愛情為愛情而生,邪惡為死亡而生。既渴望生又渴望死是令人困惑的。要富有,就要與眾不同。

8、一個建立在千道法則基礎上的`國家相信尊重,熱愛約束,給予人民時間。

9、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10、忠信,本篤敬拜,是國是貌,是行。你怎麼能在言語上不忠,在行為上不忠呢?再看它的參與也在前面,在宇看它的依靠也在平衡,夫則行。

11、講誠信,讀經典,做善事,講誠信。孔子說,愛僕人,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與守信的人交朋友。

12、孔子說,誠實守信,崇德亦一,大度能受群眾之託,大車無

13、孔子說:“不是魏;事君,行篤尊:承諾函,毀約。靠自己的親人,可以避免恥辱,信。

14、一個沒有字母的人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沒有e號車?嗎?,e號車?嗎?

15、君子不重,不為;學習是不穩定的。虔誠的信徒。一個人比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好。一旦完成,就不要害怕改變。

16、禮貌,優雅,信仰,敏感和優雅。尊重不是羞辱,廣泛是得到大眾,信仰是自由,敏感是有功,利益足以使人。

17、鮮鮮易色;父母,盡其所能;如果你做某事,你就能做到;什麼都可以瞭解一個朋友。雖然我沒有學過,但我要說我學過。

論語的句子5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論語的句子6

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8、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1、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8、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9、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

30、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5、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其取。

3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3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3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40、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1、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42、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4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4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5、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46、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4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9、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5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2、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5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5、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5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5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5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5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1、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62、大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63、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6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

6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66、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67、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68、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69、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70、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的句子7

1.友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擇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論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交友:“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003 敬鬼神而遠之

004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005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010 鳥獸不可與同群

011 無可無不可

012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013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16 不遷怒,不貳過

01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021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22 小不忍則亂大謀

02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鮮矣仁

02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028 子不語:怪、力、亂、神

029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032 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的句子8

1、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3、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5、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7、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8、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的句子9

1.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2.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3.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4.讓我們將事前的憂慮,換為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吧!

5.用愛生活,你會使自己幸福!防輻射眼鏡有用嗎用愛工作,你會使很多人幸福!

6.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7.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8.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於量變的積累。

9.慾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0.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夢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條成功的捷徑。

11.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12.做一個君子要達到以下標準:第一,“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問心無愧的人,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13.人生苦短,給自己一個愉悅的心情,胸懷寬廣的人才能永遠快樂。

14.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15.以患難時,心居安樂;以貧賤時,心居富貴;以屈局時,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

16.心胸開闊的人,能正確看待自身與他人差別。

17.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18.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19.如果你準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

論語的句子10

1、自古以來就有死亡,沒有信仰的人是站不住腳的。

2、屈人之厚而怨之薄,則遠怨之遠。

3、空了,我敲了兩下,幹了眼。

4、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一個人身上。

5、信心近乎公義,言語也近乎公義。禮貌比恥辱更近。因為沒有親屬的損失,一個人可以居住。

6、不知道,沒有君子也;不懂禮,無以立;如果你不認識單詞,你就不可能認識這個人。

7、人而不仁,如禮!人和非人一樣快樂!

8、好人要有勇氣,勇者不必有仁。

9、和諧是最寶貴的禮物。帝王之路,乃美之路。小的大的由它,沒有。知禮而不禮,是不可行的。

10、如果你想成功,你就會成功。

11、父母的一年,不知道也有喜悅,有恐懼。

12、歲月寒過,才知松柏雕後。

13、如果你不學習禮儀,你就無法忍受。

14、仁離我們很遠嗎?我要仁,仁到。

15、尊重不是羞辱,廣泛是得到大眾,信仰是自由,敏感是有功,利益足以使人。

16、不仁厚,不可以長時間左右,不可以好音樂。仁者仁,知仁之利。

17、三喜三悲。音樂節的禮儀和音樂,音樂的好,更多的好朋友,利益;音樂驕傲音樂,音樂游泳,音樂盛宴音樂,損失。

18、歲月老了冷,才知松柏凋零後也。

19、言公允,足留秋明恥,秋亦恥。如果你是別人的朋友,你會為他們感到羞恥。

20、古代的學者就是今天的學者。

21、其民亦,堅忍忘食,樂忘憂,不唯老知將往雲。

22、鳥獸不能同群,我不與誰同群?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難。

23、一個學者不能沒有恆心。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仁以為已經不重了?死後,不太遠?

24、當你看到聖人時,試著與他平起平坐;當你看到聖人時,看看你自己。

25、虔誠的信徒。沒有比你更好的`朋友了。

26、道以政,氣以刑,民以無恥;美德之道,禮貌之道,羞恥之道,尊嚴之道。

27、整天吃東西而不知道該做什麼是很困難的!沒有球員?因此,這是一種美德。

28、攻擊異端就是摧毀異端。

29、只有頂部和底部不會移動。

30、人的一生也是直的,出生的迷茫也是幸運的。

31、危險的國家不進入,混亂的國家不生活,世界有道是可見的,沒有辦法是隱藏的。又窮又賤,真丟臉。有錢貴顏,可恥。

32、仁無聖物。堯舜他們還病著呢!仁慈的人要建立自己,也要建立別人。為了接近,可以說仁道也有了。

33、生而有德,桓雎希望什麼?

34、貧窮而無怨,富有而無驕。

35、選擇那些好的人並跟隨他們,改變那些不好的人。

36、紳士就是人。盧沒有先生,斯特恩斯。

37、三個人,一定有我的嚴老師,選擇它的好和從它,它不好和改變它。

38、學過的知識,不付諸行動就不能擔心嗎?

3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0、我看不到好的,壞的。善不為善,惡不為善,不為仁,不使不好的加在它的身上。有一天,我對自己施加的仁慈,我沒有看到的力量是不夠的。掩護它,我沒看到它。

41、紳士的一週不能等待財富。

42、不怒不開,不細不發。舉起一個角而不向三個角,那就不再是角了。

43、君子擔心三件事,沒有知識,能不擔心嗎?

44、君子利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衛而不暴。

45、紳士不尋找食物。耕地,也在其中捱餓;學習也在其中。紳士關心的是道路而不是貧窮。

論語的句子11

1、知道的人沒有困惑,善良的人沒有煩惱,勇敢的人沒有恐懼。

2、弟子成孝,出小弟,誠而信,博愛,親仁。如果你有能力,你將學習寫作。

3、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鞠也是一個國家,它的醫生是賢者,朋友是仁者。

4、只有仁者才能善,可以惡,我看不見仁者善,惡也不仁者惡。善良的善行,超越了它;惡不為善,其仁不使惡加於其身。有一天它的力量可以用在善行上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掩護它,我沒看到它。

5、好勇病窮,亂也。人不仁,病已很,亂了。

6、一個學者不能沒有恆心。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仁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也重嗎?死後,不太遠?

7、博學而篤志,切問而思,仁在其中。

8、君子而不仁有夫,小人而不仁有夫。

9、不仁者不能長約,不樂者不能善樂。仁者仁,知仁之利。

10、有美德就有語言。一個有言語的人不一定有美德。善良的人會勇敢。勇者不必仁。

11、如果有一個國王,這個世界將會被仁慈所追隨。

12、如果聖潔和仁慈,我敢嗎?可以說雲已經有了。

13、人之仁慈勝於火與水。水與火,我見而死,不見仁與死。

14、對人不友善有什麼禮貌可言?對人不友善的'快樂是什麼?

15、仁是第一難獲得的,可以說仁。

16、恭敬但不禮貌,簡略但不禮貌,大膽但不禮貌,無序,筆直但不禮貌,扭曲。君子本篤於親,民則興於仁;如果老人不放棄,人民就不會偷竊。

17、知而,仁不能存之;有得必有失。知道它,仁慈就能保持它。如果我們不把它交給他們,人民就會不尊重我們。知道了它,仁就能守住它,莊就能手它。沒有禮儀的行動是不好的。

18、誰可以離開房子?何謂公義?

19、有崇高理想的人,沒有生存才能傷害仁,只有殺戮才能成為仁。

20、我的朋友張也,難也。但不仁慈。

論語的句子12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9、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1、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2、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論語的句子13

1、紳士的一週不能等待財富。

2、君子有德,小人有土;君子帶著懲罰,小人帶著利益。

3、相信學習,保持好方法。危險的國家不進,混亂的國家不活。這個世界有道是看不見的,沒有辦法是隱藏的。可憐的和便宜的。也羞愧;國無路可走,富貴也貴,羞恥也貴。

4、三支軍隊可以帶走指揮官,但普通人不能帶走意志。

5、誰知道現在誰不是呢?四十、五十而不聞不問,我們不害怕。

6、我的第三天反省我的身體,人找而不忠?與朋友而不是信任?不能教嗎?

7、不怒不開,不細不發。舉起一個角而不向三個角,那就不再是角了。

8、歲月老了冷,才知松柏凋零後也。

9、一個學者不能沒有恆心。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0、你學的時候不就是這麼說的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道但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11、這位紳士沒有東西吃,沒有東西住,也沒有東西住。

12、紳士是坦率的,小人是長的。

13、質量贏得野性,質量贏得歷史。有禮貌,然後是紳士。

14、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15、要有學習的臉,不生氣,不二。

16、其人亦,發怒忘食,樂與忘憂,不知舊事會來。

17、其身,不序;它的身體雖然不是直的,但也不是直的。

18、父母在,不遠處旅行。你必須遊得好。

19、自古以來就有死亡,沒有信仰的人是站不住腳的。

20、知道的比善的更強,善的比樂的`更強。

21、不氣不開,不嬌氣不發,提起一個角不向三個角,那就是不再。

2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道的人行動,善良的人靜止。知道的人是快樂的,善良的人是長久的。

23、不受苦難的人不認識,不認識的人也不認識。

24、虔誠的信徒。沒有比你更好的朋友了。

論語的句子14

1、《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3、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4、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5、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6、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7、一個人的自信來自於他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8、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遺憾。

10、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11、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是讓它過去,這樣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15、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的觀點。

19、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

20、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21、我們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別能力。我們應結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

22、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

23、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

24、要學會用減法生活。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後就會累於得。

25、一個人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他一生的發展方向。

26、我們往往不缺乏巨集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27、成功的職業,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學會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恆心與定力--心理的依據與底線。

論語的句子15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 子曰:“君子不器。”

5.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9.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3.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4.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15.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6.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

17. 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18.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9.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2.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2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24.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25.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6.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27.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28.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9. 君子不以紺j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0.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3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3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

3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4.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35.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革享),猶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1.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45.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S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7.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48.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9.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5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

51. 自道也。”

52.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53.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54.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55.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6.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7.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5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1.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6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3.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64.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65.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6.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67.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6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69.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70.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71. 佛Z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72.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7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7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75.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6.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77.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8.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79.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80.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81.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8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83.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84.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8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86.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87.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88.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89.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