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集合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46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集合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裡,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著理性光芒、包蘊著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為世人推重,視為治世寶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道德一體,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孔子認為立志於仁德的.人,他便有一個思想支援力量,積極地面對人生世相,逐漸的樹立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為政》篇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義即說國君若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已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樣便可體現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論語》不但講了治國的大道理,還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介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裡,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讀後感 篇2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裡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在《論語》中我看見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

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們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後感 篇3

在現代的社會裡,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遺留著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訊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裡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裡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巨集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汙!讓我們共同祝願: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論語讀後感 篇4

今夜,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跨越千年歲月,與你相見。你如我生命中一顆耀眼的啟明星,閃耀的光射進我靡衣偷食的世界。

那是我在放情丘壑時,從行李中翻到你的身影。黃色的封皮,每一頁的標註都清晰而明瞭。我閒來無所事事,因為考試的逼迫而對你產生了些許敵意。隨手翻開一頁,彷彿一個古老的智慧,悠悠地傳進我的耳畔“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那次去了威海,遙望著滿面波浪湧動的大海和礁石旁的高山群峰,我不禁為你兩千年前智慧的思想而感慨萬千。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也許只有真正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汪洋大海,才會感受如此意境,內心湧起蓬勃氣概。

那是我與朋友小磕小碰時,在床邊窺見你的身影。賭氣的我躺在床上,隨手翻起了你那有些泛黃的書頁。從字裡行間,你告訴了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你的文字,你的語言裡,我好像看見了一個智慧的老者在教導我什麼是言而有信,如何才能得到真正交心的朋友。翻著翻著,在你清亮的雙眸裡,我好像漸漸垂下了頭,又漸漸地站起了來,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錯誤,而最終我們握手言和。因為你,我多了一份真摯的友情。

那是我在頓學累功時,偶然從書層裡翻出了你。那時進展速度緩慢,有的'時候我每天廢寢忘食地苦讀,卻沒有太大進展。久而遠之,便開始鬱鬱寡歡。當我在整理書桌時,從一眾課外書的夾層中翻到了你。那時的你被壓的扁扁的,好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遭受著我的冷落。那晚的月亮很皎潔,我手握著你,在臺燈下一頁一頁的翻看著。“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的臉色有些發燙,回想起了每每刷題時因覺得簡單而繞過的基礎題;“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總是因為太看重名次,而忘了基礎知識的紮實,內心的道德修養……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是如此,正好戳中我的內心。在我遭遇挫折之時,你如一位嚴肅的老者,告訴我正確的方向,指引我前行。後來,我按你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終於考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是你,讓我也成為了自己的一顆啟明星。

一路走來,慢慢長大,從黑紙白字中窺探出了你一個智慧,有趣,古老的身影。窗外下著雨,今晚的月亮還是很亮,未來的路也還很長,你一定會教給我更多人生智慧,因為你就是我人生中的那顆啟明星!

論語讀後感 篇5

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讀後感)陳述舉例

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前後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 篇6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文化猶如滋養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聖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為人、處世待世有著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於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威著作。

全書分為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為政……由於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發達也要別人事業發達。讀了這句話後,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道德教養不達標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為了讓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他們為使自己境運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品,是利慾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最後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麼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為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慾薰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並進,讓人生創造輝煌。

現代社會錯綜複雜,品質問題醜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典尋覓到答覆。

所以說,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為傳統鉅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為你保留的答覆,就將赫然呈現於眼前。

論語讀後感 篇7

暑假裡,我讀了《論語故事》這本書,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齊襄公失信致死》這篇故事,讀後,讓我深有感觸,深受啟發。

故事中,齊襄公說話做事很不靠譜兒,釋出政令反覆無常,對大臣和百姓不講信用,齊國民眾被他弄得不知所措。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糾和小白早早逃到外國避亂去了。有一年,齊襄公派大臣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並答應他們一年後就會有人來替換。到了第二年,他們沒有接到回家命令,向襄公打報告,襄公卻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大臣們對言而無信的襄公十分惱恨,於是決定發動叛亂,派人去刺殺襄公。在宮中,無知等人與侍衛經過一番搏鬥之後,終於將襄公殺死了。

齊襄公的失信不僅使國家遭受動盪,自己還丟了性命。你們看,失信的危害是多麼大呀!這讓我想到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失信的事情:三鹿違規新增違規物品,導致很多嬰兒食用後雙目失明、甚至早早夭折,最後是廠家倒閉,相關人員進了監獄;還有些企業從進口的“洋垃圾”中將受到嚴重汙染的'衣服經過簡單處理後冒充“外貿尾單”在市場進行銷售,導致購買使用的消費者身體受到病菌感染,出現嚴重疾病住院……每當我從電視裡,報紙上看到這些新聞,看到父母失去子女、患病無法醫治病人的痛苦流淚的情景,我為他們感到悲傷難過,同時也非常氣憤,氣憤這些廠家的不道德,不誠信。如果廠家能夠講誠信的話,怎麼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我身邊也有一些同學存在不講誠信的地方:比如,我們都在隊旗下宣誓過,要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交通規則,可是有些同學還是亂扔垃圾、橫穿馬路等等。同學們,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現在不從平時點滴做起養成講誠信的好習慣,等我們長大了,怎麼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還能做得成什麼。就像大車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沒有安橫木的軏,車子怎麼能行駛呢?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我們是學生,更應該從小養成講誠信的好習慣,堅決反對不講誠信的行為。

論語讀後感 篇8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 篇9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10

說來慚愧,雖為人師,卻很少看書。平時上班,不是上課,就是備課、批改,沒時間看書。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還要忙於生活瑣事,夠煩了。即使有時間,也寧可看看電視劇。偶爾翻翻雜誌,看看散文,讀讀笑話。像我這樣的,大概有很多。其實,看書是一種習慣,“忙、沒時間、累”只是一種藉口,一個人如果喜歡看書,無論多忙,他都會擠出時間來。

曾經對低段老師要求低年級小朋友背《三字經》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們一字不漏背下來,有何好處呢?但仔細一想,這些書籍都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可以先熟記後領悟。當然,不同年段的孩子應該學習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宋代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確實有許多精華供後人學習,關於學習,有兩個過程,一是學,二是習,只學不習,僅是書本,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習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習到術,進而學術。術指導行動,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論語》是一本博大的書,它包羅永珍,總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講的是做人的藝術,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業功績,都從做人開始。最終所能達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結果。《論語》就是人學,是做人處世的經典,既是原則論,又是方法論,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無不包含在論語的思想照耀之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用心複習嗎?

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了,如果我們反省我們的人際關係,反省我們的人生道路,教訓的背後,大多是對這些話的否定,誰踐踏真理,真理就踐踏誰。如果能把別人的事像自己的一樣重視,別人能不信任你嗎?把別人的利益看得像自己的利益一樣重要,別人能不推舉你嗎?真誠地伸出自己的手,毫無私心地幫助朋友,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朋友能不多嗎?朋友多了路好走,辦事情能不容易嗎?老師教的東西,溫習了嗎,總結了嗎,對別人的勞動果實尊重了嗎,不尊重別人,別人能尊重你嗎?

一連串的問題迴盪在耳邊,就像警鐘讓我們清醒,教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的人生,讓生活更踏實,更自信,更從容……

論語讀後感 篇11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麼,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麼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此刻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就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務必,你就會心甘情願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就應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刻裡獲得超多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超多的時刻卻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經進入資訊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資訊量巨大,如何在短時刻內獲得超多的資訊,並且獲得資訊後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期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因此,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必須的知識積累,沒有必須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搞笑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隻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後感 篇12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本章旨在講子女與父母的家庭關係。幾諫是關鍵詞,《說文解字》雲:“幾,微也,殆也”。《易·繫辭》有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又云:“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說文解字》解釋:“諫,證也。”《楚辭·七諫序》有語:“諫者,正也。”《周禮·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幾諫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錯,則要委婉地勸說父母,即使父母不聽勸諫,也要保持對父母的孝敬,不要違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禮儀,實實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錢時曰:《融堂四書管見》卷二:“迎其未形,便當救止。既形則過,已顯無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則意已傷,難再進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須勞而不怨。所謂怨者,非必形之辭色也。心之隱微稍有不足,便不可為人子者,所宜深體。”

《朱子語類》卷二十七“問幾,微也。微諫者,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見得孝子深愛其親,雖當諫過之時,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辭色皆婉順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才見父母心中不從所諫,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歡悅。不待父母有難從之辭色,而後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堅不從所諫,甚至怒而撻之流血,可謂勞苦。亦不敢疾怨,愈當起敬起孝。此聖人教天下之為人子者,不惟平時有愉色、婉容,雖遇諫過之時,亦當如此。甚至勞而不怨,乃是深愛其親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違’者,上不違微諫之意,切恐唐突以觸父母之怒;下不違欲諫之心,務欲置父母於無過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於此。若見父母之不從,恐觸其怒,遂止而不諫者,非也。欲必諫遂至觸其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當下的社會,夫子關係、母子關係最難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倫理也很難被現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標準去約束現代人,許多人會認為是強人所難、迂腐之至。其實,無論是春秋戰國時代,還是宋明時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關係時無非是一個敬字。無論是父子、母女關係,還是父母子女關係,都是一面鏡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倫理價值在那裡。當一個人脫離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觀念時,家庭成員的那面鏡子便不復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沒有了,或許變成了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如那份敬來得親切。正因如此,我們的文化才有了一份從容、一份深沉、一份歷史的使命。

論語讀後感 篇13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篇讀後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論語的學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裡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讀後感《論語——學而篇讀後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從這章裡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14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

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於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彷彿從自家的後院發現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麼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於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