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4.3K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論語》讀後感範文1

孔子是中華古代之集大成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那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仁義、忠恕、孝悌、誠信的道德倫理體系,“論語”記錄著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經過半個寒假的時間,我已經把論語的二十篇都背下來了,但是我總是不能從文字型會作者所表達的含義,對句子的理解也是一竅不通,對句子的理解也是一目十行。

而今天我專心地開始研究《論語》第一篇中的第二張,其主要內容是: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根本,根本確立,仁道也就在心裡紮根。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兩種品德就是行人的根本吧!”

讀完今譯後,我想了在奶奶家發生的事情,那是八年級的晚上,我的哥哥因為手又酸又疼吵得全家人睡也睡不著,奶奶被驚醒了便連忙為哥哥抹“風油精”,可是哥哥非要去醫院,奶奶好心勸說,哥哥還對奶奶大呼小叫,連“晚輩要孝敬長輩”的忠言都拋在身外,我從這件事覺得晚輩孝敬長輩天經地義的,長輩在你小時候,用心血把你養大,長大後,我們也應該回報、孝敬她/他們,“孝悌”在儒學八條倫理原則中居首位,“孝悌”是為仁之本。

我們從今往後應該尊老愛幼、敬重長輩、敬重師長、關心兄弟姐妹、關心同事、人人互尊互愛,等等的禮儀、禮節還要對其賦予時代生命力。世界應該充滿:關愛、友愛、真情、親情……這樣會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範文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語錄體對話文體記敘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跡,以及他們心靈的追求。《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說能養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於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一條旨在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想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見解也更加完善。不說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樣,也至少是要有一個目標,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時能夠“隨心所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幾條則是在告訴我們該怎麼學習,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生,漫漫求學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後感範文3

《論語》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著作不過區區萬字,語言十分簡潔精煉,但含義卻十分深刻雋永,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足以見《論語》對當時社會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而讀完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論語》在說理方面的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尤其善於以小見大,常常通過隨處可見的日常事物來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個人的處世之道,都被一種十分簡單明瞭、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於口語的語言呈現給讀者。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數字向我們闡釋了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時赦免一些有細小過錯的人,同時推舉能幹的人才。九個字便點明瞭從政治國的幾大要點:建立司法機構及司法制度,使國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並重,賞罰分明;廣納賢才,重用人才。看似極為簡單的幾點卻道出了治國的真諦。首先,法制是治國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這說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過”則又充分體現了孔子的“仁愛”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法”的辯證性,即兩者都不是絕對適用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以仁為主還是以法為主,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國方略上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對人才的重視也再次證明了孔子以人為本、愛惜人才的思想。

治理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就這樣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簡單明瞭的說出,實則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國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謂是言至簡而理至深。

而在更為具體的為人處世方面,孔子在《論語》中也給了我們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篇》)這六個字字面意思十分淺顯,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做)夥伴。這是在勸諫人們堅守道德,無論周圍有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圍人不認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堅持走下去。從中我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他人的諄諄教導,也聽到了孔子對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堅定呼喊。然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社會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為“德之孤”才讓孔子深感憂慮,從而借“必有鄰”來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獨地堅守著道德的人堅定信心。短短六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道德道路上鬱郁獨行但又無比堅定的孔子以及當時那個世風日下、道德缺失的社會,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沒有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也沒有艱澀難懂的深奧語言,《論語》選擇了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簡單方式來告訴我們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各種道理。這樣的平易近人在如今這個各種著作論文動輒以百萬計且語言都力求專業的時代早已十分罕見。當然,語錄體決定了《論語》的語言不會太書面太晦澀,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這種平易近人。畢竟寫文章的目的不過是闡釋道理表達和自己觀點,往往我們在追求篇幅和語言專業度的同時忽略了寫文章所應該達到的目的,而如果簡潔的語言和直白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為什麼不在寫文章時努力做到刪繁就簡,將深奧的道理、艱澀的語言淺顯化、直白化呢?這一點也是我讀《論語》之後最深的感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