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9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48W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9篇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1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令世界都着迷和陶醉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節日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春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宵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中秋節,都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感受。今天我帶領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的端午節。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心報國而不被理解,在楚國滅亡後,屈原便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江自盡了,世人爲了紀念他便把這一天叫做端午節。因爲害怕屈原在河裏沒有吃的,便在荷葉裏包上飯糰,紮上紅絲繩,扔進河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今年端午節,學校放了假,我和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出發去奶奶家,到了門口就看見奶奶已經在門上插上了艾草。奶奶正在屋裏爲大家包糉子。只見奶奶先將糉葉1/3處折成漏斗狀,再將調製好的糯米用湯勺一點一點放入“漏斗”裏,直到“漏斗”飽滿,再用湯勺輕輕的`把糯米壓平,將糉葉一層一層的卷裹起來,裹成錐形,最後用糉繩把它牢牢繫緊,一個糉子就做成了。整個過程既精細又繁瑣,但奶奶的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我喜滋滋的蹲在旁邊,如癡如醉的看着,彷彿已經聞到了糉子的香味。

我乾點什麼呢,我來煮糉子吧,奶奶剛包完糉子,我就迫不及待地將它們全放進鍋裏,打開了燃氣竈,盯着鍋盼望着水趕緊燒開,不一會兒香味真的飄了出來,整個屋子都升騰着糉子的清香味道。來不及等它涼下來,我撈起一個肥實的糉子對着水龍頭衝了一下,剝去糉葉,輕輕咬了一口,便覺得芳香四溢,脣齒留香。奶奶慈祥地笑了起來,說我簡直是一個吃不飽的小豬豬。

這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糉子了。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2

又要到端午節了,大街上商場門口到處飄滿了淡淡的糉子的清香。十幾年來,我最喜歡吃的是媽媽親手包的糉子。

媽媽今年40歲。在她們這個年齡裏,會包糉子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去市場或者超市買來現成的吃;有自家包的,也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一輩的人包的。每年的端午節,左鄰右舍的阿姨嬸嬸們看到媽媽自己包糉子,都會說:外邊那麼多賣糉子的,花點錢買來不就得了,還要那麼麻煩去包。媽媽每次聽到這些話,總是笑着說:外邊的不如自己包的好吃,孩子喜歡吃我自己包的糉子。

的確,媽媽包的糉子,味道和口感是獨一無二的,因爲,糉子裏包着的不只是獨特的小棗和糯米,更有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

我的家鄉滄州,是一個盛產金絲小棗的地方,棗是滄州人包糉子必須的材料。而且每個棗都必須是沒有蟲蛀的好棗,粒粒必須飽滿。如果一個糉子中有一顆壞棗,那就會影響到整個糉子的味道。

媽媽包的糉子不但用上好的沒有蟲蛀的棗,而且那棗還是最好吃的'無核棗。這種棗飽滿多汁,肉質細膩,味道香甜,包在糉子裏一口一口的咬起來很放心,不用考慮棗核硌了牙齒。

媽媽包這種特殊的糉子也是有她的原因的。在我七歲的那年端午,媽媽把煮好的糉子剝開讓我品嚐。當我沉迷於這鮮美的味道時,突然一口咬到了棗核。正在換牙時期的我,一下就被硌掉了一個活動的牙齒,鮮血頓時流了出來。我又驚又怕,大哭不止。從那以後,媽媽再也不包有核棗的糉子了。在沒有無核棗的時候,媽媽會把有核棗先煮熟,然後一個個去了核,再包到糉子裏;有了無核棗,媽媽省去了除棗核的麻煩,用好吃的無核棗包糉子。每年端午節,當媽媽看到我毫無顧慮地大口大口地品味着糉子的香甜時,開心的臉上總會像綻開的一朵花。

又是一年糉飄香,媽媽又在忙碌着準備清香的糉葉,甜美的無核棗,還有白白的糯米。彷彿中,我又聞到了那滾沸的鍋中飄來的縷縷糉子的甜香……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3

在6月的扉頁中,端午節悄然而至。自然,端午節是少不了糉子的。

星期一的早晨,媽媽將我從睡夢中叫醒。對此,十分不滿的我打着瞌睡牢騷了幾句,以抱怨媽媽打擾我的美夢,可是隨後我就被一股淡淡的清香所吸引,把之前的滿腹牢騷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媽媽,什麼東西這麼香啊,真好聞。”我情不自禁地多吸了幾口,那模樣,就像一個在沙漠裏渴了幾天的旅人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媽媽得意地拿出了藏在身後的糉子,說道:“今天是端午節,當然要吃糉子啦。”於是,在愉快的氣氛中,我們一家三口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糉子早餐。

吃完糉子後,爸爸故作神祕地問我:“你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嗎?”“是爲了紀念投江的屈原。”我信心滿滿地答道。“投江的人不在少數,可爲什麼人們只紀念屈原呢?”爸爸繼續追問。“啊……”這我真不知道。“是這樣的。”爸爸說道,“屈原本是楚國貴族,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楚國任重官。後來屈原遭小人陷害,被楚懷王流放。不久,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我沒有想到,屈原居然有着這樣曲折的人生,我不禁被他的.愛國情懷所震撼。我終於明白爲什麼要紀念屈原了,不單單是爲了哀悼這位歷史偉人,更重要的是屈原還象徵着一種精神,一種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是中華光榮傳統的精髓。我們正是要繼承這種精神,所以每年都會緬懷屈原,培養愛國精神。

“長太息以掩涕兮”已成爲千古名句,春夏秋冬輪迴了一遍又一遍。現在,又是一年糉飄香,每家每戶都在這淡淡的香味中,懷念着屈原。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4

又是端午節。街上到處都有淡淡的糉子香味。十多年來,我最喜歡的食物是媽媽包的糉子。

我母親40歲了。在他們這個年齡,很少有人能做糉子。他們通常帶着自己的袋子去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食物,這些袋子也是祖父母那一代人做的。每年端午節,鄰里的阿姨阿姨看到媽媽做糉子時,都會說:外面賣糉子的人太多了。花點錢買它們是不夠的,但製作它們太麻煩了。每次我母親聽到這些話,她總是笑着說:外面的東西不如我自己做的好吃。孩子們喜歡吃我自己的'糉子。

事實上,我母親做的糉子的味道和味道是獨一無二的,因爲它不僅包含獨特的棗和糯米,而且還包含我母親對我無盡的愛。

我的家鄉滄州盛產金棗。棗樹是滄州人制作糉子的必備材料。而且每一個棗都必須是一個沒有蟲子的好棗,而且粒必須飽滿。如果一個糉子裏有一個糟糕的日期,它會影響整個糉子的味道。

媽媽做的糉子不僅使用了好的無蛾棗,而且使用了最好的無籽棗。這種棗子飽滿多汁,肉質細嫩,味道甘甜。吃糉子很容易一個一個地咬。沒有必要研究棗核。

媽媽做這個特別的糉子是出於她的原因。在我七歲的端午節,媽媽把煮好的糉子剝皮給我吃。當我沉迷於美味時,我突然咬了一口棗核。當我換牙時,一顆活牙被切掉了,我的血液立刻流出。我害怕、害怕、哭泣。從那以後,我媽媽再也沒有用棗子包糉子。當沒有無籽棗時,媽媽會先把無籽棗煮好,然後把核一個一個地去掉,然後包在糉子裏。有了無籽紅棗,媽媽省去了摘紅棗的麻煩,用美味的無籽紅棗包着糉子。每年端午節,當媽媽看到我無憂無慮地品嚐糉子的甜味時,我快樂的臉總是像一朵盛開的花。

又是糉子香的一年。我媽媽正忙着準備香噴噴的糉葉、甜無籽棗和白糯米。我彷彿聞到了湯鍋裏飄着的糉子的香味。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5

“好香啊!媽媽你在煮什麼?”那是我第一次聞到糉子的氣味,從客廳跑到廚房裏,扒拉着媽媽手裏的活問媽媽,媽媽俯身輕聲對我說:“是糉子,小時候你可喜歡吃了,你不記得啦?”

原來小時候的我,早已吃過了這飄着葉子清香的食物了,卻因爲年幼無知,沒有把其納入氣味清單裏進行認知,當我開始對其進行認知時,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糉子的味道是特殊的葉子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當然,這已經是離家上學之後才明瞭的事情了,過去對糉子的味道,都是對糉葉的感受。

父母帶着我去摘過幾次糉葉,是在鄉下的田地邊上,長着一簇簇看起來和田邊其它野草沒有太大區別的葉子,要說區別,區別或許在它們比其它野草的葉子要大許多,夠放得下一掬糯米,也夠包糉子的人將糯米嚴嚴實實包裹在其中。也就是這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葉子,將我們平常會吃到的糯米變成了一個個三角形狀的糉子,每當端午節來臨之時,直接咬下去,或拌白糖,或拌其它的佐料,成爲了節日必吃的食物。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吃糉子、賽龍舟的節日,亦是要祭奠屈原的節日。小時候是跟着父母去屈子文化園祭奠屈原,後來長大了一些,是自己揹着書包騎着單車去那裏祭奠屈原,總是能夠拿出紙筆在那裏寫下一些給屈原的.話。

又是一年糉飄香,聞着廚房裏飄來的媽媽在煮的糉子香,回憶將我帶出去好遠,好遠。我又重新看見第一次聞到糉子氣味的自己,看見那個跟在爸爸媽媽身後去田邊摘糉葉的自己,看見每年從學校趕回來過端午節的自己,也看見帶着紙筆去屈子文化園裏祭奠屈原的自己。她們和着糉子的香氣,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6

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實在沒有吃到那麼好吃的糉子。

我記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我的出身地沔城。每到五月端午節,挨家挨戶的人包糉子,吃糉子。在蓮花池看龍舟,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那熱鬧的場面總會讓我們興奮幾天。我們總會跑去鄰居家“騙”糉子來吃,然後說幾句吉祥的話,弄的大家都很開心,糉香飄滿整個屋子,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當中。於是在沔城,端午節就好像過年一樣。

包糉子的過程並不複雜。先是選上好的糯米反覆的洗,洗乾淨後,放到清水中泡半天,等到米軟了,跑的白白胖胖時,用煮成半熟的蘆葦葉,把糯米包在圓錐形,最終放到蒸籠裏蒸。

待香氣飄滿全屋時,糉子也就煮熟了。儘管糉葉的綠沒有剛包時的鮮亮,但感覺卻透出一種別樣的溫和。剝開一個糉子,陣陣香味便撲鼻而來,那種香是糯米的香,是蘆葦葉的香,更濃的是媽媽勤勞的`手上的香味……

有些糉子,還會在裏面放一個紅紅的棗兒,白白的米里面就有了淡淡的紅色,那種味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僅有你親自嘗一嘗,才能感覺的到。吃糉子時,就算平時再粗魯的人,也會很細心的解開捆糉子的繩子,拿着那香噴噴的糉子慢慢的品嚐。有時也會準備些糖蘸着吃,往往還沒嚐出味道,糉子便已經下肚了,於是嘴角一笑,心想:再吃一個吧!

自從搬到仙桃來了,就很少感覺的到端午節的熱鬧了。小時候都是媽媽親手做糉子,可是此刻,媽媽由於生意忙沒有時間做了,只能在商店裏買着吃,可我卻覺得那些糉子都沒有媽媽包的好吃。又到一年糉香時,我最終又嚐到媽媽做的糉子了,那味道和以前一樣清晰,淡雅,使我又回想起小時候那些場景,讓我滿意而又懷念的笑了起來。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7

清晨,淅瀝小雨給早行的人們送了來點點涼意,洗去了翠綠艾蒿上的灰塵,送來了是獨屬於端午的那份清香。

一大早,我就被奶奶忙活的聲音吵醒,起牀拉開窗簾,空氣平滑的.進入胸腔,呼吸着天空的餘味,帶來清透的寒涼。門外屋蓬下,奶奶早已備好了糯米甜豆盛在大木盆裏,糉葉在水池裏浸泡。她擡起頭看了我一眼,笑笑說:“起來啦?快去洗漱洗漱。”

洗漱過後,我搬了把小凳子坐在奶奶旁邊,從籃子裏抽了一片糉葉,捲成圓錐狀。盛好糯米壓實後遞給奶奶—沒辦法,每次我給糉子“上蓋”時,要麼糯米露出來,要麼糉葉被扎破。看着奶奶手法迅速地包好一個糉子紮上棉線,我百思不得其解,多次嘗試後總是以失敗告終。

不一會兒大家都起牀了,小孩兒們盛糯米,大人們扎線,也算是“各司其職”。伴着飄飛的細雨,糉子包好了。

洗鍋,燒火,糉子下鍋。噼哩啪啦,樹枝在燃燒。亮堂堂的火焰把奶奶的臉照得亮堂堂的。我能聽到鍋中水咕嘟咕嘟的歡唱。

糉子還沒煮熟,搬把椅子做到院前,幾隻母雞在雨中漫步,雨滴濺起地上的沙土,雞啄着沙土。

糉子出鍋,配着綠豆湯,就當早飯吃。糯米糰白嫩晶瑩,蜜棗甜度剛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談論着自家即將升學的孩子們未來的學業,我們就專心吃糉子,時不時分享着吃到兩顆蜜棗的喜悅。還揀一個稍小一點的糉子給還沒斷奶的小狗吃。

吃桃子,吃豆子,分黃雞蛋裝五彩繩邊的小袋兜裏,這些可都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這個早晨,我們伴着細雨度過,絲毫沒用減卻節日的氣息。這個端午,一絲清香飄進千千萬萬戶家中,飄進萬萬千千人們的心底。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8

在6月的扉頁中,端午節悄然而至。自然,端午節是少不了糉子的。

星期一的早晨,媽媽將我從睡夢中叫醒。對此,十分不滿的我打着瞌睡牢騷了幾句,以抱怨媽媽打擾我的美夢,可是隨後我就被一股淡淡的清香所吸引,把之前的滿腹牢騷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媽媽,什麼東西這麼香啊,真好聞。”我情不自禁地多吸了幾口,那模樣,就像一個在沙漠裏渴了幾天的旅人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媽媽得意地拿出了藏在身後的'糉子,說道:“今日是端午節,當然要吃糉子啦。”於是,在愉快的氣氛中,我們一家三口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糉子早餐。

吃完糉子後,爸爸故作神祕地問我:“你明白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嗎?”“是爲了紀念投江的屈原。”我信心滿滿地答道。“投江的人不在少數,可爲什麼人們只紀念屈原呢?”爸爸繼續追問。“啊……”這我真不明白。“是這樣的。”爸爸說道,“屈原本是楚國貴族,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楚國任重官。之後屈原遭小人陷害,被楚懷王流放。不久,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屈原的政治夢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我沒有想到,屈原居然有着這樣曲折的人生,我不禁被他的愛國情懷所震撼。我最終明白爲什麼要紀念屈原了,不單單是爲了哀悼這位歷史偉人,更重要的是屈原還象徵着一種精神,一種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是中華光榮傳統的精髓。我們正是要繼承這種精神,所以每年都會緬懷屈原,培養愛國精神。

“長太息以掩涕兮”已成爲千古名句,春夏秋冬輪迴了一遍又一遍。此刻,又是一年糉飄香,每家每戶都在這淡淡的香味中,懷念着屈原。

又是一年糉飄香作文9

好香啊!媽媽你在煮什麼?”那是我第一次聞到糉子的氣味,從客廳跑到廚房裏,扒拉着媽媽手裏的活問媽媽,媽媽俯身輕聲對我說:“是糉子,小時候你可喜歡吃了,你不記得啦?”

原先小時候的我,早已吃過了這飄着葉子清香的食物了,卻因爲年幼無知,沒有把其納入氣味清單裏進行認知,當我開始對其進行認知時,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糉子的味道是特殊的葉子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當然,這已經是離家上學之後才明瞭的事情了,過去對糉子的味道,都是對糉葉的感受。

父母帶着我去摘過幾次糉葉,是在鄉下的田地邊上,長着一簇簇看起來和田邊其它野草沒有太大區別的葉子,要說區別,區別或許在它們比其它野草的葉子要大許多,夠放得下一掬糯米,也夠包糉子的人將糯米嚴嚴實實包裹在其中。也就是這看起來不怎樣起眼的葉子,將我們平常會吃到的糯米變成了一個個三角形狀的糉子,每當端午節來臨之時,直接咬下去,或拌白糖,或拌其它的佐料,成爲了節日必吃的食物。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吃糉子、賽龍舟的節日,亦是要祭奠屈原的節日。小時候是跟着父母去屈子文化園祭奠屈原,之後長大了一些,是自我揹着書包騎着單車去那裏祭奠屈原,總是能夠拿出紙筆在那裏寫下一些給屈原的話。

又是一年糉飄香,聞着廚房裏飄來的媽媽在煮的糉子香,回憶將我帶出去好遠,好遠。我又重新看見第一次聞到糉子氣味的自我,看見那個跟在爸爸媽媽身後去田邊摘糉葉的自我,看見每年從學校趕回來過端午節的自我,也看見帶着紙筆去屈子文化園裏祭奠屈原的自我。她們和着糉子的香氣,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