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味道作文通用11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3.02W人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的味道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的味道作文通用11篇

端午的味道作文1

清晨帶着一點艾草的清香的微風將我從睡夢中吹醒,這日與往常的日子不同,因爲這一天是我與端午裏各種味道相會的日子。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唱着一首首愉快的山歌,與父母走上了去姥姥家的小山路。

到家門口之前,就聞到了一縷艾草的清香,沁人心脾。好似春風拂過臉頰,又好似一股暖流流入心田。這香味是從那來的?原來在家門口前,兩邊各放一大把艾草,各自散發着清香。它們靜靜的倚在門前。姥姥說這樣可以驅邪的。雖說我不怎麼相信,但還是伸出小手,偷偷地拔了幾根,插在頭上。避避邪。

進了屋,就看見了姥姥忙碌的身影。每年姥姥都會煮一鍋雞蛋給我吃,今年也不例外。姥姥先將白胖胖的山雞蛋用清水洗幾遍,然後將艾草平平的鋪在水底,上面再放上剛洗完的山雞蛋。靜泡半個小時,讓艾草的清香與雞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大雜院裏,支起一大鍋,用秫秸稈將火點燃,之後再加木頭。要想讓雞蛋又嫩又香,這火中間不能間斷,又必須一直是小火。這可是一細活,我可做不來。可姥姥則練到了如火純清的地步。

半個小時過去了,這大鍋裏的水也沸騰了。姥姥先將雞蛋從水中拿去。將艾草放入鍋中,再將雞蛋輕輕的、穩穩的的放入水中。生怕將雞蛋碰碎。我則蹲在鍋前,死死地盯着鍋中的動靜。肚子裏的小蛔蟲早已開始了蠕動。

“冒白煙了!”我大叫着,姥姥掀開鍋一看,一股噴香噴香的雞蛋味撲鼻而來。姥姥將雞蛋從水中拿了出來,這雞蛋的外殼竟由白色變成了淡青色,並且外面還冒着熱氣。我趕緊的拿起一雞蛋,迅速倒入嘴邊。燙!雞蛋在我嘴裏打轉,終於燙的不行,雞蛋從嘴中跑了出來。姥姥在一邊笑着說:“心急吃不了熱雞蛋!”

這第一個雞蛋我沒嚐出什麼我味道,只吃了一嘴的熱。於是我長了一個小心眼,涼涼再吃。於是這第二個雞蛋送入了我的嘴裏。這蛋白嫩嫩的、軟軟的,輕輕一咬就碎;這蛋黃粘粘的'、厚厚的,重重一咬,這蛋黃的渣渣就黏在了牙根上,怎麼弄都弄不下來。這用艾草煮的雞蛋不光有雞蛋的香味還有艾草的香味。它們的香味順着我的食道飄入到全身各處。不管在哪兒聞,都有一股這樣清新的味道。

吃完了雞蛋,就該喝酒了。這姥姥家的酒可不是一般的酒。而是姥姥自己釀的酒,這是用大米釀的酒。這米酒可不能亂喝。每當姥姥端出酒來,我便老老實實的跟在姥姥後面,要是姥姥看到我這麼老實,就賞我用筷子蘸一下,就一下讓我嚐嚐。說小孩喝多了會醉的。但每當姥姥一不留神,我就偷偷地,迅速用筷子在酒杯裏蘸好幾下,然後在快速伸入嘴中細細品嚐。這酒有一絲絲的辣,又有一絲絲的甜,又辣又甜,讓人只想多喝幾口。也許這就是姥姥釀的酒的魅力把。但我蘸了這麼多次,也沒醉,在心裏偷笑姥姥說的話不準。

在我與端午相聚的的短暫時光中,我聞到了她身上各種各樣的香氣。有艾草的清香,雞蛋的噴香,陳酒的飄香。讓我在平常的品到了節日的味道。這味道將永遠烙印在我的心中,直到永遠……

端午的味道作文2

又是一年端午到,其中滋味君可曉?實際上,端午不僅僅飄着糉子的清香,還有許多其他的味道,比如……

亭亭玉立,素衣清顏。在一羣不起眼的草叢中出類拔萃,赫然立於陌上。她被遠古的神農氏帶離了草叢,培之育之,並學會了採日月之精華,擷天地之靈氣,練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功夫。後懸壺濟世,叩開千家萬戶的門扉,記住太陽的囑託,捎上月亮的問候,將天之無私、地之仁厚奉獻給了人間。

分明是一把綠色的寶劍,渾身發出寒光,在溪溝邊、池塘旁。這枚漂亮的綠劍爲神農氏所相中,送給艾,成了艾的心愛之物。艾和菖蒲,就再也沒有分開過。艾宛如一位女俠,菖蒲便成了女俠身邊的佩劍。從此,艾,仗劍走天涯,斬妖除魔。這一黃金搭檔讓端午節多了一些俠的味道。

於是,尋常百姓家,每到農曆五月初五,門懸艾草菖蒲,祛毒驅邪,來守護人們的健康。於是,江淮人家也有了“端午不戴艾,死在大門外”的民謠。端午的味道中,有一種就是艾草、菖蒲草散發出來的青草味。

糉子,曾經是南方特有的糉葉加糯米蒸出來的食物。據說糉子是楚人用來祭奠屈原屈大夫的`,但總被江中蛟龍偷食了,於是屈原顯靈教人用糉葉包裹,用五色絲線裹糉,由於蛟龍害怕這兩樣東西,也就不敢來偷食了。糉子就這樣從楚國走出,走向全國,從最初是屈原的祭品,成了時下的尋常食品。

時下,國人們過端午節,糉子是必不可少的,好像少了糉子,國人就少了一種心靈的寄託,少了一種精神的傳承。彷彿只有吃了糉子,才能“吃透”屈原的忠貞愛國的精神,只有吃了糉子,才能在國人的心中烙下中國印。於是,端午便有了一縷清清的糉子香,一種濃濃的愛國情。

端午,總能聽到隱隱的鼓點從遙遠的地方傳來。遠方的某地一定又在進行龍舟競渡了。龍舟競渡不單是爲了救起投江的詩人而留下的遺俗,還是國人們龍崇拜的遺風。端午,也就成了一個龍的節日。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一代代用這種“衆人划槳”方式紀念先祖,不忘團結協作同舟共濟的傳統。

中國是個旱澇災害頻發的國家,不管是抗洪搶險還是抗旱保苗,都離不開集體的力量。龍就是集體的化身。君不見,龍有“九似”之說,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九似”拼成一物,猶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樣的“一條龍”就能夠“見首不見尾”,呼風喚雨,保收旱澇。於是,端午,便多了一種從龍舟競渡中釋放出來的男人的汗腥味、集體意識濃郁的中國味。

端午時節,鼓點咚咚,紅旗高舉,男人們熱血澎湃,爭先恐後,“銜得錦標第一歸”。小女子也不甘寂寞,擇一草木葳蕤之處,樹蔭之下,鬥起草來,雖然沒有龍舟競渡之激烈,卻也不失爲一種益智類小遊戲。端午節被小姑娘鬥草鬥出了一種女人味、童趣橫生的生活味。紅樓夢中就有一段小螺和香菱等女孩精彩可愛的鬥草遊戲。鬥草是女孩們的遊戲,鬥草鬥出來的是生活的輕鬆、心情的閒逸。

端午的味道作文3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狀的糉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着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糉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爲糉葉。糉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糉餡爲糉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糉;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爲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糉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點評:本文很有解說詞的味道。作者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將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些夾裹着端午節濃厚味道的傳統習俗一一給我們奉送出來,不僅看着美,而且聞着淳,讓人心馳神往。

端午的味道作文4

端午還沒有到來,糉葉就上市了。家中水桶裏泡着新鮮的蘆葉,碧綠碧綠的,別說是包糉子了,就是這樣聞聞,也覺得清新無比。我知道母親是準備包糉子了,這是農曆五月裏一件重大事項,過節的氣氛絕不遜色於中秋。

手巧的母親能變幻出各種各樣的糉子,有三角形的、四角錐形、枕頭形等。口味也有好多種,有純糯米的糉子,蒸熟蘸白糖吃;有甜糉子,糯米餡中摻雜些蜜棗紅豆;還有我最喜歡的鹹肉糉子,母親將新鮮的五花肉切成一片一片,浸泡過醬油,在鍋裏過一下,夾進糯米里,等糉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瘦肉與米中,入口肥而不膩,此時葦葉青氣、糯米香氣、豬肉鹹氣交織在口中,是何等的美味佳餚啊。吃過很多的糉子,唯有母親做的最有味道,最好吃。

在端午,小孩子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是家家必做的事,也是最富有靜態美的。記憶裏,看母親做香囊也是一種享受,幼時的我總是搬着小凳子靠在她身邊,她用碎布縫成不同形狀的香包,裏面裝上香料,結成一串,玲瓏可愛。做好後母親會把它掛在我的胸前,在我的小手小腳腕上纏上五彩線,嘴裏唸唸有詞地說着些什麼,我猜想,她大概是在表達驅邪避穢,保佑安康的意思吧。

我吃着香噴噴的糉子,體會着味蕾被刺激的美妙時刻,眼前出現這樣的畫面:端午第二天的清晨,一位臨產孕婦,吃了幾個糉子後,戴上草帽,腆着肚子,搖搖擺擺地拿着鐮刀,勞作在金燦燦的麥地,還沒有等到太陽升高,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那便是我。二十八年過去了,眼前母親正帶着她的小孫子教唱着端午的童謠:

五月五,是端午;

插艾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

吃糉子,蘸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五年前我工作變動,舉家搬至鹽城,母親也隨着不滿週歲的孫子來到了鹽城,擔負起帶小孫子的工作。母親跟我們住一起,總有個難題在她面前,就是吃什麼,衆口難調,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索性她就不去想了,打電話給我們,問買什麼菜啊,想吃什麼啊?問的讓人心疼,問的讓人心底總有絲絲的顫動,淺淺地撥動着你的心愫。

有時,她爲了買到新鮮的蔬菜,起得很早,又不知何時,聽人說街上賣的蔬菜農藥化肥殘留很多,嘴裏就嘀咕着還是鄉下好,說等回老家種蔬菜,隔三岔五地放在車子上帶給我們。我知道她是惦記家裏的那些地,每逢收割播種的季節總是要回老家看看,看看麥子,看看稻子,雖然家裏的地都給別人耕種,但是她的心是屬於那片土地,屬於那個精神的家園。

這兩年,母親的`記性不好了,是步入老年了,兩鬢已有些花白的銀絲,臉上深深的皺紋記錄這歲月如流的痕跡,手掌摸着孫子嫩嫩的小臉,總會讓他感覺刺人,不過我喜歡這種粗糙的刺刺的感覺,我會找藉口摸摸她的手,體會這讓人眷戀的感覺,這溫馨的味道。

我閉上眼睛用心去回憶,去感受,母親的味道暖暖的,甜甜的,我喜歡這個味道,這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5

端午的味道,是盛開紫羅蘭的芳香,淡而優雅。

端午的味道,是綻放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

端午的味道,是開放百合花的清香,淡而高雅。

端午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記憶憂新,

臨近端午,就會想到他,他是一位博學才子,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氣質過人。他在戰國時期創下業績。他不光創下業績,還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轉變爲個人歌獨立創作的新紀念。他是文壇的一位高手,也是仕途的棄兒。他每次都想一心報國,讓自己的國家像一隻雕聳立於大地上,卻總是遭遇小人的妒忌與報復,是自己的辛苦遲不被採用,最後在自己臨死前創作了一篇,用血和淚寫成的憂國之恩的柔情長詩《離騷》。

詩創作後,他帶着滿臉的憂傷和憤怒來到了江邊看着冰冷的河水,他突然笑了,彷彿是在笑那些小人笑今日的庸君,笑自己的衷心沒有被人發現。他帶着冷笑,縱身一躍跳入這冰冷的河水中,讓他沖洗着自己的身軀。他走了走的淒涼與悲傷,只是他對國家的愛太深了。

他熱愛祖國,堅貞不屈的精神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坦然面對以,死報國,顯出他是多麼地熱愛自己的國家他打意凜然的豪傑氣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深思。

端午的味道,就是屈原,他那忠心耿耿的報國情懷爲祖國爲人民的安居樂業以幸福做出我顯得努力。端午的味道是有氣魄的,也是有甜味的就像棉花糖一樣甜。

端午節這天,也是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品嚐這美味的糉子。今年我的叔叔嬸嬸都回來團聚,共度端午。我們家的糉子都是母親自己親手抱的,母親在廚房裏忙來忙去,我和姐姐在屋裏看書,可我的思緒早就飛遠了,想起了去年我們家的糉子不是母親親手抱的,而是從小攤上買來的,蒸好之後,我滿懷希望,可剛嘗第一口,我想被潑了一瓶水一樣這個糉子一點也不好吃,我嘟囔這,母親用慈祥的眼神望着我,溫柔的說:"吃都吃了,還是下回母親自己做吧!"我急忙叫好眼淚都流出來了。突然聽見母親那清脆的聲音,糉子好了,我的思緒才飛回來,我看着桌子上熱騰騰的糉子,臉上露出了微笑,大家一起坐在飯桌旁,邊吃邊講着端午的來歷與意義。大家都是興高采烈。我看着這樣一桌團圓飯,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的`味道,就是遊子們回家團聚的喜悅與幸福那是甜甜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是那一簇簇盛開的花團;頑強的生命力,展示了夏天的主旋律,人生的味道,就是一次次磨練的意志與頑強,綻放人生的主旋律,而端午的味道,那是一種種傳統的習俗,是那衷心報國,是那家家戶戶團圓,弘揚了端午的主旋律。

端午的味道,與衆不同。

端午的味道作文6

農曆五月,青草漫遍了家鄉的山野,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溫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每當這時,鳳仙花顫着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着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採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裏,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裏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着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髮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着,一邊輕輕唸叨着:“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塗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隻只綠糉子,最後纏上紅絲線,把葉子紮緊。女孩們終於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豔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後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顫動着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着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着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說笑着,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髮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着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糉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乾巴巴的大紅棗。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着熱氣的大鍋裏煮,糉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着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糉子被撈出來,冒着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着深綠的糉皮滑下來,嫋嫋的熱氣讓人心裏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着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着蘆葉特有的清新,一併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溫暖。瀰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着糉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糉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思緒在溼漉漉的水汽中漸漸模糊了,那糉子的清香似乎縈繞齒間。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願。

家鄉的端午節啊,我願在夢中,將你深深思念。

端午的味道作文7

門前的身影,微顫的雙手,花白的雙鬢,慈愛的的笑容,濃濃的糉香,無盡的味道……

——題記

記憶中,兒時的端午,都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奶奶的家在一個山溝溝裏,小山村裏的孩子都盼望着過節,因爲節日總是充滿香甜的。那個時候,孩子們總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小心翼翼的捧在手裏,心裏是止不住的高興。我自然也不例外,期盼着端午的到來。

今日如往常一樣,天矇矇亮,鳥兒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奶奶也一早就去了相隔幾裏的集市上,照奶奶的話來說,就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她這是提前去“搶購”呢。這個時候,我總站在門前,等着奶奶“得勝”歸來。

這不,大老遠就看到奶奶往家走,臉上掛滿了笑容。可是,此時的我內心受到了撞擊。眼前的情景與記憶重疊,奶奶依舊是掛着笑容,可笑容下卻隱藏着無盡的滄桑,滿臉的皺紋,花白的頭髮,提着大紅棗與白米的雙手微微顫抖着,腳步緩緩地移動着,這是歲月流逝的痕跡。原來,不知不覺中,奶奶已經大不如前了啊。我跑過去,接過奶奶手中的東西,心裏很不是滋味。袋中的白米散發着清香,可這味道進入我的鼻中,竟成了澀澀的。我不禁疑惑,端午,真的是香甜團圓的味道嗎?

奶奶泡好紅棗和白米後,用那滿是厚繭的手拉我坐下,笑容滿面的說:“孩兒啊,今天我們又有大紅棗吃嘍,你小時候啊,可最喜歡吃這個了,每到端午前,你總纏着奶奶問,‘奶奶,奶奶,我們什麼時候吃大紅棗啊’……”。我聽着,陷入了回憶:記憶中,確有一個小孩,總是拉着奶奶的手,撒嬌的纏着奶奶要大紅棗。只是,那時的手,沒有如今的'滄桑。我再次疑惑,端午,真的不是酸澀的嗎?

不久,奶奶拿來糉葉和紅繩,我搬來板凳,就坐在院中與奶奶包起糉子來。奶奶微顫的雙手一抖一抖的,半天才包好了一個糉子,而我動作卻是極其嫺熟。將糉葉一擰,在倒錐形的糉葉裏放個紅棗,再放幾勺米,裹一層糉子,最後纏上紅繩,動作一氣呵成,顯然,當年那個笨拙的女孩已經不在了,如今比起奶奶竟是好上許多。

奶奶看到這情景,嘴裏叨唸着:“唉……人老嘍,手也不中用了,真不知再過幾年,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幹些什麼……”聽到這些,我猛地一怔,心微微發緊,眼眶微微發紅,內心的情緒滿是複雜。端午,端午,香甜的嗎……

奶奶搖了搖頭,笑着對我說:“我去燒水,一會兒啊,咱們就有糉子吃啦!”我連忙拉住奶奶,說:“奶奶,我來吧。”奶奶一怔,喃喃地說:“孩子長大了啊,我是真老了。”我聽到,忙說:“不是的,奶奶身子還硬朗着呢,纔不會老。”說着,我鬆開了手,任由奶奶去燒火,煮水。

我坐在凳子上,望着奶奶的背影,那個背影顯然已經衰老,滿是滄桑,我內心的情緒終是找到了宣泄口,淚水止不住地流出來……

聞着蒸籠裏散發的縷縷清香,我不禁再次發問,端午,真的是香甜的嗎?

哪裏是呢,明明就是滄桑,心酸,苦澀的啊……

端午的味道作文8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牀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糉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牀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裏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竈臺上綁着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竈臺上放着的幾個小碟,裏面盛着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糖。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着早飯一邊看着外婆忙碌着。

鄉下的竈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裏,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裏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着就往竈裏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裏,掛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裏裝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爲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着要我快些回來吃糉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着我們這一羣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着,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着岸邊追着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着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着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裏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裏,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糉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糉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着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糉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端午的味道作文9

我閉上眼睛,靜靜感受端午的味道。

不知道是不是爲了配合梅雨季節的到來,端午整日整夜地浸在雨水之中,從週六晚上開始,雨水便不再像之前那麼溫順,而是忽然地大了起來,一陣陣地從天際刮下,落在窗戶上,便順勢滑下一道美麗的弧線;落在江河中,便合意彈出一曲無盡的悲傷;落在花草旁,便默默留下一滴晶瑩的淚珠;落在我身上,便緩緩敘述一段世事的變遷。

雨依舊未停,生命依舊不止。

便是因此,端午的味道中摻進了些雨水的味道。

剛走進老家的大門,便看見了兩株艾葉,整齊地插放在門的兩側,艾葉似劍,令人感覺到一股威嚴,艾葉似草,令人感覺到一種不屈,艾葉飄香,令人感覺到一陣舒適,艾葉無言,令人感覺到一方清靜。艾葉是端午的代表,卻只是出現在我們這些閒人的.筆下,或許說,只有端午這個時刻,我們這些閒人才會想到它,它可否會不滿?可否會難過?

可就算它怒火沖天,也沒有人會注意它。

便是因此,端午的味道中摻進了些艾葉的味道。

到老家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從廚房中飄出的炊煙亦是愈發明顯,彷彿催促着在外的人早日歸家,衆人坐在一起,便定要推杯換盞,酒過三巡後,方能盡興,醇厚的酒香,散漫了空氣,灑滿了人心。千年前的屈原,你喝酒時滋味如何呢?是快樂,亦或是愁苦,是灑脫,亦或是傷心,我無法考證清楚,但願他喝下最後一口酒時,能夠忘記諸多不順,能夠想起無限快樂。

酒香,有些刺鼻,但卻打開人與人交流的途徑。

便是因此,端午的味道中摻進了些美酒的味道。

說實話,端午可吃了不少的糉子,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纔有機會去吃糉子,棕香四溢飄蕩在端午的空氣中,不會被厚厚的院牆所阻擋,不會被高高的大門所拒絕,它只會追隨着風,風的去處便是它的去處,風的歸宿卻不是它的歸宿,它可以飄得更遠,飄到世界的盡頭,也只有在端午的時候,纔會有這樣獨特的風景。

便是因此,端午的味道中摻進了些糉子的味道。

晚上,月亮終於露出了些光輝,爲我們照亮了回家的道路,看着四周風景被黑夜所吞沒,只留下月光,莫名地有些傷心,明天,大家或許就見不到糉子,看不着艾葉,聽不到雨音了,再過幾天,便沒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個端午,會記得風中曾藏着糉葉與艾葉的香氣,會記起這幾天的雨水這麼多,下得這麼傷心。

他們若是希望再次被我們記起,只有等到下一個端午,等到下一個與我們相見的日子。

下筆匆忙,趕不上端午離別的速度,今夜依舊平靜,只不過加上“端午”二字,便顯得與衆不同。但願我在偶爾閒適的時候,能嗅嗅曾經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10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糉子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糉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糉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到晉代,端午食糉子成爲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糉”。到了唐代,糉子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糉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糉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糉子”。元代的糉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糉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糉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蓮蓉糉、蜜餞糉、板栗糉、辣糉、酸菜糉、火腿糉、鹹蛋糉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牀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端午的味道作文11

端午將至,舌尖和腦中泛起的是記憶的味道。

或許龍舟賽那喧鬧的鑼鼓聲和岸邊的喝彩聲並不適合這個江南小城,所以沉寂成爲了端午的常態,然而沉寂的背後卻是陣陣的糯香,涌動在味蕾上的激烈並不亞於水花四濺。半年的辛勤換來的是這一小段時間的小憩,或許是習俗的使然,或許是對於半年的褒獎,南方人的含蓄在這個時間段表現得愈發明顯。

食物的滋味往往不是味蕾的刺激,而是一種質樸的情感。記憶中的那個農村小院落,雨聲滴答而無序,勤勞的人們早就洗淨了糉葉,拌好了糯米,準備好了各類餡兒,一家老小齊上陣,帶着半年的耕耘心情開始了端午的歷程。餡兒種類多,甜的如豆沙、栗子,鹹的如豬肉、酸菜,或者小衆的鹼水,無論種類如何,散不去的仍舊是陣陣糯香。糉子不甚考究,不變的只是那筆直加棱角的外形。看似普通的自然產生品,在勤勞智慧的人民面前變成了可食可賞的藝術品。大鍋中的水早已是蒸汽騰騰,物質社會,煮糉子的形式多樣,煤球爐、電磁爐、高壓鍋,時代的進步讓食物加速。然而記憶中的糉子仍舊是伴隨着柴禾的燃燒,只有這樣糉子的原味才得以保存,淳樸的記憶在此時氾濫。咬一口糯香,呷一口黃酒,糧食在經過不同的轉換之後,在這一口又交匯在味蕾間,箇中滋味,無法言語。

對於開化人來說,氣糕亦是端午必不可少之食。白漿不能差一絲一毫,輔菜也必須小心翼翼,鋪上蒸籠的不僅僅是精美的食物,也是中國人對於習俗的一種嚴謹態度。氣糕厚了不行,嚼着費力,薄了也不行,光吃菜沒了米香。恰到好處的氣糕必須是師傅們千萬次實踐的結果。蒸籠是圓的,切出來的氣糕是方的,外圓內方的氣質恰是我們這個民族道德的體現,或許是巧合,或許習慣使然。

其實兩種食物在平時都能輕易吃到,只不過在端午這個特定的時間中的感覺中不一樣,可能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尋找理由的民族,爲了肯定自己,亦或是爲了家人團聚,暫且不管理由如何,仍舊是追求記憶的需求。時間帶不走的是對往昔的斷續回憶,八仙桌上的舉杯暢飲,祖母在旁的嘮嘮叨叨,孩童們頑劣的'嬉戲,看似喧鬧的場景卻是時間中獨特的記憶。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去追尋這些記憶中的突起,即便再喧囂的城市也抵不過破舊鼓樓上泛黃的回憶。中國人的回憶總是非常含蓄,慢慢尋覓,欲言又止,但回憶的舉動卻又是大張大合,食物、習俗不能差一絲毫釐,這便如國畫中的山水與工筆,同根而不同形。

如果說表象的回憶是酸甜苦辣對於味蕾的刺激的話,那麼意像的時空便是記憶中逐漸消逝的過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