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青城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35W人 

雨中登青城

山在霧中,雲煙縹緲;山映水面,海市蜃樓;山在日下,蒼翠濃郁……那麼山在雨中呢?
05年夏季八月份,與友人一同到成都界面登青城。青城在心中早已塗抹了神祕色彩,金庸小說中多青城派弟子,蜀中更是賦予“青城天下幽”稱號,不由得你不登。原以爲可以在正午立於山下,讓驕陽播去雲霧見個真影,那將是深黛清翠清新麗人的。可機緣不巧,到得山前時已是傍晚,雨下起來嘩嘩啦啦,似小巷的婆姨擺起龍門陣來開了頭就不會煞尾。灰黑的天幕張開遮住了亮光,黑黢黢的,急忙找個旅館住下了事。
旅館位於山根,還需步行上前,導遊前走介紹,我輩緊跟其後,只覺煙雨朦朧,樹林茂密,樹色深黛,道路迂迴曲折,已經有人工修整過的痕跡。但爲趕近道,選擇林間小道,況且初來乍到,一路低頭趕路,唯恐落下,對於青城映像真是模糊而又朦朧的。
是夜,有微雨夾風聲,地溼有冷氣,但卻需蓋被子了。蚊蚋輕飛,隔着紗窗倒也不能奈何我們。聽了一夜的蟲鳴,鬧中取靜,反到睡得舒爽。
天明起牀,踏行路中,登山賞景。雨已停,路面溼溼的,樹高,錯落有間,較爲蔥鬱。碧綠深黛相雜,白石條子鋪築的新修大道反倒與山景有了幾分的不協調,人工的東西畢竟與天然有些出入。感到有些失望,紛紛折回又行小路,小路質地有油光石微微泛光,樹色布其上,如樹形倒影水中;有沙石夾雜,雖經雨沖刷(卻沒有如峨嵋山山路淋雨以後,沙流而石顯,如一場微型的泥石流。)石子與泥土卻結合愈緊密,硬度有如混合土堅硬無比。擡頭望天,色爲灰黛,與樹色相一統。讓人生疑,天在色外,被一深黛大傘遮住。山路在彎曲中前進,時上時下,變幻曲折,路隨山開,景隨路換,移步前進,景色各異,上下沉浮,如浮雲中。或緊挨峭壁,攀援而過似猿猴,山表披藤蘿,如山之發,蒼碧可愛;或臨深谷,頭旋巨石,顫顫移步,不敢大意,唯恐同化了去。有一谷名“擲筆槽”,谷深樹茂,林壑優美,盡展丰姿,有霧氣自下而上漫將出來,清風拂面,甚是舒爽。
行至山腰,感覺青城爲何有“天下幽”之美稱,猜想是因爲,山上多樹,樹廕庇日,始終爲淺灰深黛,如盆景坐落於四川盆地,遠離塵世,又加上陰雨綿綿,樹根固水,由葉而發,煙雲濛濛,水霧籠罩,清幽一詞不爲過也。
漸行漸遠,漸登漸高,腳步向上挪移,不覺疲憊,由於眼界開闊,思想飄遠,精神還來得更加清爽。在觀日亭駐足,稍稍擡頭,雲海近在眼前,飄在身邊。雲海茫茫,如何知道在緩緩挪動,如果以樹木爲參照物就會更加明白:一會兒在樹梢,一會兒在樹中腰,一會兒又遠去,輕輕拂面,緩慢無聲,卻又能夠感覺,冷氣吸入肺腑,很是提神。人雖站立,心卻飄得甚遠,只想把這繁重的軀殼倚靠其上,讓悠悠白雲載我而去。與日月一起升降,與飛鳥共同迂迴盤旋
記得小時看過一部神話電視劇叫《八仙過海》的,片頭曲中有這樣幾句歌詞“仙山隔雲海,霞光玉帶連,據說世外有天仙……”當時就很神往,如今雖不見白鶴飛翔,神人遨遊,但深信其就在白雲深處。
好夢留人做,可是現實畢竟是現實。不久登山熱氣漸退,冷氣襲身。在友人催促聲中擡步攀登了。新陽未見出來,雨卻停了下去,地面溼漉漉的,山中雨霧也更加繚繞,在移步換景中登上了最高點——老君閣。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因此毫無疑問供奉的就是太上老君了。老君閣氣勢巍峨,雄據山巔,閣表顏色與山色渾然一體,很是協調。(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峯絕頂(即彭祖峯頂),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爲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爲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急速激動登上山來,按理細雨洗淨青山後,眼前應該澄清明澈。誰想卻是雲霧浩淼,煙波萬里。憑欄而望,羣山參差而起,附勢竟上,或深情纏綿攜手並肩;或孤高自賞遺世獨立。此時雲霧濃密稠厚,雖有清風,不能在雲海中吹起半點漣漪,雖有細碎雨點,也不能打破這雲陣霧隊。山尖露出雲海,如海外仙山,飄忽不定,偶爾露出幾點。又如東海龍宮中的寶塔亭閣,或如一碧萬傾的池塘中稀疏的浮萍,雲海上下涌動,洪流暗釀,或急或緩或巨或細,雖有時靜如老僧枯坐,一時又如頑童匍匐,懷疑是天上銀河傾泄而下,或是造化用北斗這把勺子舀銀河之水倒灌青城,是放大的盆景,是自然的觀賞物。
我這俗人有幸,有此造化得觀此景,身心舒泰,精神愉悅,欲辯已忘言了。

山在霧中,雲煙縹緲;山映水面,海市蜃樓;山在日下,蒼翠濃郁……那麼山在雨中呢?
05年夏季八月份,與友人一同到成都界面登青城。青城在心中早已塗抹了神祕色彩,金庸小說中多青城派弟子,蜀中更是賦予“青城天下幽”稱號,不由得你不登。原以爲可以在正午立於山下,讓驕陽播去雲霧見個真影,那將是深黛清翠清新麗人的。可機緣不巧,到得山前時已是傍晚,雨下起來嘩嘩啦啦,似小巷的婆姨擺起龍門陣來開了頭就不會煞尾。灰黑的天幕張開遮住了亮光,黑黢黢的,急忙找個旅館住下了事。
旅館位於山根,還需步行上前,導遊前走介紹,我輩緊跟其後,只覺煙雨朦朧,樹林茂密,樹色深黛,道路迂迴曲折,已經有人工修整過的痕跡。但爲趕近道,選擇林間小道,況且初來乍到,一路低頭趕路,唯恐落下,對於青城映像真是模糊而又朦朧的。
是夜,有微雨夾風聲,地溼有冷氣,但卻需蓋被子了。蚊蚋輕飛,隔着紗窗倒也不能奈何我們。聽了一夜的蟲鳴,鬧中取靜,反到睡得舒爽。
天明起牀,踏行路中,登山賞景。雨已停,路面溼溼的,樹高,錯落有間,較爲蔥鬱。碧綠深黛相雜,白石條子鋪築的新修大道反倒與山景有了幾分的不協調,人工的東西畢竟與天然有些出入。感到有些失望,紛紛折回又行小路,小路質地有油光石微微泛光,樹色布其上,如樹形倒影水中;有沙石夾雜,雖經雨沖刷(卻沒有如峨嵋山山路淋雨以後,沙流而石顯,如一場微型的泥石流。)石子與泥土卻結合愈緊密,硬度有如混合土堅硬無比。擡頭望天,色爲灰黛,與樹色相一統。讓人生疑,天在色外,被一深黛大傘遮住。山路在彎曲中前進,時上時下,變幻曲折,路隨山開,景隨路換,移步前進,景色各異,上下沉浮,如浮雲中。或緊挨峭壁,攀援而過似猿猴,山表披藤蘿,如山之發,蒼碧可愛;或臨深谷,頭旋巨石,顫顫移步,不敢大意,唯恐同化了去。有一谷名“擲筆槽”,谷深樹茂,林壑優美,盡展丰姿,有霧氣自下而上漫將出來,清風拂面,甚是舒爽。
行至山腰,感覺青城爲何有“天下幽”之美稱,猜想是因爲,山上多樹,樹廕庇日,始終爲淺灰深黛,如盆景坐落於四川盆地,遠離塵世,又加上陰雨綿綿,樹根固水,由葉而發,煙雲濛濛,水霧籠罩,清幽一詞不爲過也。
漸行漸遠,漸登漸高,腳步向上挪移,不覺疲憊,由於眼界開闊,思想飄遠,精神還來得更加清爽。在觀日亭駐足,稍稍擡頭,雲海近在眼前,飄在身邊。雲海茫茫,如何知道在緩緩挪動,如果以樹木爲參照物就會更加明白:一會兒在樹梢,一會兒在樹中腰,一會兒又遠去,輕輕拂面,緩慢無聲,卻又能夠感覺,冷氣吸入肺腑,很是提神。人雖站立,心卻飄得甚遠,只想把這繁重的軀殼倚靠其上,讓悠悠白雲載我而去。與日月一起升降,與飛鳥共同迂迴盤旋。
記得小時看過一部神話電視劇叫《八仙過海》的,片頭曲中有這樣幾句歌詞“仙山隔雲海,霞光玉帶連,據說世外有天仙……”當時就很神往,如今雖不見白鶴飛翔,神人遨遊,但深信其就在白雲深處。
好夢留人做,可是現實畢竟是現實。不久登山熱氣漸退,冷氣襲身。在友人催促聲中擡步攀登了。新陽未見出來,雨卻停了下去,地面溼漉漉的,山中雨霧也更加繚繞,在移步換景中登上了最高點——老君閣。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因此毫無疑問供奉的就是太上老君了。老君閣氣勢巍峨,雄據山巔,閣表顏色與山色渾然一體,很是協調。(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峯絕頂(即彭祖峯頂),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爲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爲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