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3.18K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的讀後感集錦15篇

《孟子》的讀後感1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爲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麼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於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麼是“仁政”?孟子在書中並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於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亡。”、“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願出於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爲貴,社稷次這二,君爲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並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裏,被歷代統治者奉爲經典,並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於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的讀後感2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裏,經常因爲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後,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爲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仁義治天下,就帶着弟子們去遊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願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因爲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爲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爲什麼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麼好處呢?這隻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爲什麼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爲什麼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的讀後感3

暑假裏,我讀了《窮人》這篇文章,很受感動,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貧寒,她和丈夫靠捕魚維持包括四個孩子在內的艱苦生活。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她突然發現女鄰居因窮困過度而死,只留下兩個孤兒時,經過一番思考,她將那兩個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樸的漁夫也與她不謀而和,決定共同撫養這兩個孩子。

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在當今這個富裕的社會裏,人們往往一切往“錢”看,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靈貧窮。作爲一名小學生,祖國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靈富裕。不僅要使自己心靈富裕,更要使人們的心靈都富裕起來。

今年暑假,我來到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那兒。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買菜回來,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邁的老奶奶,不知怎麼的摔倒在地,看錶情老奶奶摔的不輕,在地上痛苦的呻吟,過往的行人,有的駐足觀看猶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談論着,老人爲什麼會摔在這兒——我和媽媽急忙走過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詢問老人的電話,聯繫了她的家人。這時,旁邊有人急忙阻攔說:“老人扶不起,電視上經常播放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周圍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我和媽媽沒有理會,不一會兒,老奶奶的家人來了,千言萬語的感謝,並沒有如人們所說的“扶不起”。人們給予我們讚許的目光。我們也給大都市裏的`富裕人們豎起了榜樣。

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裏,爸爸媽媽在此打工,物質上,我們是貧窮的,但在心靈上,我們是善良的,美好的,我們更要把這美好的精神發揚光大。

《孟子》的讀後感4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裏喜歡說髒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纔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麼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聖書,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聖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祕很多,意思雖然現在不能完全領悟,但感覺這些聖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裏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着我的頭關心我,看看發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裏還有很多經常陪我玩的同學:胡鏸文、姚月、阮俊傑、姚星、遊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爲了讀聖書,受聖賢教育教誨。我現在已經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聖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聖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後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孟子》的讀後感5

認清自己,從告別心靈雞湯開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概理解爲:讀書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書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應該辯證去看待問題,過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這些年,我們翻開手機,隨處可見的網絡毒雞湯,好像在隨時告訴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有問題的。

最經常聽到的:別人的女朋友過節都有禮物,而我卻沒有,你就是不愛我了;男朋友發幾千塊獎金,只給自己520元的紅包,你就是不愛我了;如果你愛我,你就要愛我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是不愛我。

就因爲這些毒雞湯,而忘記對方一直以來對你的好,用所謂毒雞湯的標準,來衡量真心對自己的人,讓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網絡毒雞湯中,最後,還到處宣揚對方不愛你。

如果全世界的禮物都要統一發放,這不叫禮物,而是獎品。

也不知從何時起,溫暖人心的心靈雞湯變成了蠱惑人心的毒藥雞湯。

過度的把網絡上的毒雞湯,當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實際上你並沒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別人的自我,與你無關。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會有自己的閃光深刻,在閃光深刻來臨之前,一定要保持內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樣的路,要做怎樣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讓自己霧裏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話這樣說:“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過度的執着,往往會產生極端,學會做自己的直尺,因爲有度,纔有適;有適,才安寧。

《孟子》的讀後感6

最近,在讀讀背背之作業單中,我發現《孟子三章》這篇古文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講了三個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透過戰爭來說明無論是人和國家,都需要人去順和。正如文中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民心所向纔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統治天下也要順從民心,想要單純用武力統治一個國家,必定是動盪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貴不能淫》,孟子借“妾婦之道”諷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脣鼓舌,曲意順從從諸侯而竊取權勢,從而憤怒的立下了一個“大丈夫”標準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纔是真正稱爲大丈夫。

而最後一篇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透過列舉中國古代的六位歷史人物:舜、博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例子,說明了人在憂患時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從而闡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這三條人生格言,我一條都沒有做到,此時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與同學搞好關係,從而使自己學習奮發向上!

《孟子》的讀後感7

認清自己,從擺脫虛榮心開始

毀於虛榮心的男女,比毀於愛情的還要多更多。

有人認爲,物質的社會,就要用物質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直觀又準確。

一些女孩子爲了虛榮,寧願自己吃兩三個月的泡麪,也要買名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她認爲的名牌,在真正有錢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費。

也有些男孩子,透過請客吃飯,打腫充胖子,寧願自己花的山窮水盡,在所謂的哥們面前也不能丟了面子,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人爲什麼會有虛榮心?

我聽到過一個最真實的答案:虛榮心來源於貪心。人們總是喜歡站在最高處看身邊,可有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站在最高處時,爲了僅存的自尊心,用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尊心的心態,這就是虛榮心。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所以,別讓虛榮矇蔽了雙眼;別把別人的眼光當成自己的標準;別把別人的寒暄讚美,當成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別讓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宮中,無法走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爲放不下可憐的面子,來做真實的人。因爲虛榮心,我們總是被精神上的東西綁架的無法動彈,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當你覺得虛榮很累時,不妨讓自己“素面朝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純真,如此輕鬆。

《孟子》的讀後感8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爲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爲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爲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羣衆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

《孟子》的讀後感9

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麼臥薪嚐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爲目標卻激勵着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名師點評:你真不簡單啊!小小的年紀竟能去讀這樣的書!你的讀後感符合基本的格式要求。你能抓住最著名的一句話,得出自己的體會,並且還能對照自己的行爲進行深刻的反省。最難能可貴的你還把這句話的意義引申到國家這個層次,結合我們國家發生的“大難”,起到鼓舞鬥志的作用。你的野心還不小啊,一心想要“天降大任”,即使不降大任也要有意識的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啊。

《孟子》的讀後感10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後來透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在“民有飢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於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爲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後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纔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衆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爲“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聖先賢的智慧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透過誦讀《孟子》我收穫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的讀後感11

“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題篇”,趙氏之注開篇便點明此篇題旨——存心養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於湖海,內心的守望便是風帆,航向的駛離,都靠着風帆的指引。

心若簡單,乾淨,便得到的是靜怡和穩穩的生;心若嗔念過多,便時常覺以石爲飽,那麼你駛向的便是無盡的貪念之海。

我心雖爲明鏡,怎奈世間落花太多。修身,最難把控的是內心的慾望、外在的誘惑。有人因富貴放棄德行,有人因德行放棄富貴。也許彼此都認爲對方不值得。差別何以如此?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定,修身養性之事,完全取決於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個人能做到表裏如一,不拿腔作勢,就會真正快樂了。一個人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就會有仁有義了。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投機取巧、放棄原則、不顧名譽的人,是沒有什麼羞恥感的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

死生有命,誰都無法強求於立世百年,我們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尊於自己的內心,確立一個人生目標,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讓人養成警醒、多慮的'好習慣。一切太順利的時候,人就疏於思考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存其心,養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對。

我們只是普通人,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人,短短數十載,或許不能做到如何風光於世,流芳百年,但也切莫留下遺臭萬年的印記,我們唯其可做的便是,做一個好朋友,好同事,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忠於內心的自己。

《孟子》的讀後感12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聖”之稱。

課餘時間我閱讀了孟子一文。

讀後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爲了孩子的教育,爲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爲爲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爲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裏,我也爲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爲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爲他的刻苦,努力,最後終於成爲一代傑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給我的父母,不能讓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的讀後感13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項重要的行爲規範。

人非聖賢,都會犯錯。此時,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補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才能對症下藥,採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纔會讓自己銘記在心,下不爲例。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絕不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它更是人們爲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別人對我無禮,我需自省。道理很簡單:"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無禮,必是我有過在先。畢竟人非禽一獸,誰又能無緣無故地去傷害別人呢?

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內斂的心境。每個人都有尊嚴,儒家文化薰陶下的中國人更好面子。當他人對自己無禮時,尤其是在大庭廣衆之下,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失顏面。這時,人們一般會據禮力爭,以圖挽回顏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會針鋒相對,奮起反擊。第一種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尷尬,只能草草收場,再次相遇時,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實,還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說,誰都不會無端生事。這時,如果能夠抑制住一時怒氣,加以"自反",或承認錯誤,或解除誤會。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原諒,更會使其尊重你。對,尊重,人的尊嚴就是這樣獲得的。

可見,儒家文化不僅使得我們好面子,更加告訴我們如何維護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虛榮,而是人的尊嚴,行得端,坐得正,以禮待人,以禮處事,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種意識,我們既不能抱怨客觀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責任。加強"自反"。我們才能夠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完善自我。

《孟子》的讀後感14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纔會大膽提出民爲貴,社稷其次,君爲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裏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爲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爲: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爲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爲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爲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爲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爲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的讀後感15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我頓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爲,說話不必拘泥於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爲不必拘泥於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爲這個事情煩惱,因爲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後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聖經裏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聖經上的教導嗎?聖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後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聖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着是爲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麼做,求神的憐憫我,爲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