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經典【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93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經典【15篇】

讀《論語》有感1

在一個涼風習習的早晨,我坐在書桌旁,打開了一本叫《論語》的書,並開始我津津有味的國學閲讀過程。國學的閲讀是個艱辛的過程,沒想到幾個簡單的中國字的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奧的道理。我通過一字一句的理解,總算讀完了這第一篇文章,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只依據利益做事,不然的話就會招來許多怨恨。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大哲學家孔子以前這樣告誡一些有貪財慾望的人:“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質方面的東西,就會遭到許多人的`討厭和怨恨。

我將這篇文章的註解及故事看完後,不僅想到,只依據利益做事,這卻是現代社會上很容易發生的一種現象。由於金錢和地位對事物的侵蝕和衝擊,讓許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誘惑,便拋棄優良的傳統及道德修養,品質上出現瓦解現象,漸漸地開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圖。今日何不然!所以我們做事不能只講利益,還要看做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準繩上,是否對大多數人是有好處的。

想到這裏,我不禁面紅耳赤。記得有一次秋遊,我同學讓我幫他買一支棒冰,他在搞衞生,我答應了。但是由於天十分熱,在買回來的路上,我忍不住將他的棒冰也吃掉了,這種見利忘義的行為,讓我吃到了苦頭,這位同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再不理我,也不願意幫我。

《論語》中的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個幾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這也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國學的精華和魅力。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是通過國學世代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將國學深入的理解,將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讀《論語》有感2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説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麼是可以包容的,什麼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麼説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常温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並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後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讀《論語》有感3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悦。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説:“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説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説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4

初讀論語,有一種高不可及之感。但靜下心來,慢慢去品味,你便會發現書中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永遠都是最簡單的。

論語是一本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語錄,它運用了最樸實的語言去闡述一個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爾雅的聖人。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善誘的,跟人言榷的口氣。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態度,一種儒家的態度,一種樸素。温暖的態度。

我們看到的孔子,態度平和但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他的學生自貢曾經問過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就是論語中自貢問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自貢卻説,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説去什麼?孔夫子説:去兵。我們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自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説要去掉哪個?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接這他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信念的重要地位。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至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就現在而言,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信仰。國家的凝聚歸根到底是信仰的強大力量。

還有一個故事同樣令我記憶猶新。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他曾經誇獎過顏回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家裏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裏。這麼艱苦的環境對於別人來説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他能夠忍受這麼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歎抱怨時,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相比現在,很多人雖然已“豐衣足食”,但仍不滿。因為他看到的總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階層。而論語所闡述的,便是去尋找你內心中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合上論語,孔子的思想卻仍歷歷在目。論語中雖然都是淺顯的道理,但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讓我們細細地去品味論語,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讀《論語》有感5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着光芒。在閲讀越來越呈現碎化片的今天,經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自內心的喜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闢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的告誡教會我複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温習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教會我修養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廣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經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此話應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肩負着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佈,前方雷雨交加,我們任重而道遠,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漫漫長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藴含着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閲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有感6

近期,我認真閲讀了國學名著——《論語》。其中,我對曾子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説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説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温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縐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讀《論語》有感7

近來,我們學校開始了“好書漂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讀了很多有益的書,其中最喜歡《論語》這本書。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觀念及教育思想。

書本里面寫了許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寫 “孔子學琴”,孔子從小刻苦好學,他向魯國大師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幾天,大師都很滿意了,但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掌握技巧,又過了幾天,孔子已經把這首曲子彈得如行雲流水般動聽了,可孔子還是覺得曲子的道理沒有理會。讀到這裏,我覺得孔子很專心學琴,沒有浪費時間,他整個人都沉醉在音樂當中。

當我繼續讀下去,我知道孔子把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學新的曲子。但他還沒體會作者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經過不斷練習,終於有一天,他從曲子裏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之後,不要驕傲自滿,無論在生活中、學習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專心致志、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還要不懂就問。孔子勤學好問,對事情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8

《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對話的內容,它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論語》簡短的語言中,體現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的“聖經”。書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借鑑、學習。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儒學所倡導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於今亦有積極效用。

其實一開始讀《論語》時,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頭大。就算看了註釋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節語文課讀《論語》時,我便浪費了12分鐘多。

但慢慢撫平自己的情緒後,慢慢地、細細地品讀,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為對比書中的行為,進而獲得一個很有用的道理,並把此道理銘記於心。並且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本書真正讀進去了,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毛病漸漸地被這本書磨的消失了。

《論語》對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聖的書,因此我對它充滿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讀它之前都會先深吸一口氣,再長呼一口氣,來撫平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沒有任何雜念了再來讀這本書。

《論語》真的帶給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次的讀《論語》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會一直温習這本書中的道理,讓它來指點我的生活中的行為。我與《論語》同行,一生同行!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凝聚我們中國人智慧的一本書。四年級的時候,爸爸就給我買了一本孔子的論著《論語》,並語重心長的對我説:《論語》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夠教給我們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聽後迫不及待的翻開《論語》,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意思是説: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務必做到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中,內心充滿着掌握真理的愉悦。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知。這句話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説:要學習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短處來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且改正。讓我明白了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是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別人的缺點呢,就用來當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缺點,有,就要把它及時改正。沒有,就用來告誡自己,以後不要犯這些錯誤。這句話一向伴着我健康快樂的成長,無時無刻的給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論語》應當是階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級,學習《論語》,收穫的不僅僅僅是知識,還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讀《論語》有感10

在不少報章雜誌裏,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於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覆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迴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典之作。

古人曾説過這麼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人類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讚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説過:“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可見,《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説:“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它提醒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座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夥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讀《論語》有感11

以前對於《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瞭解一些,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餘,忙裏偷閒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穫良多。

《〈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彷彿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並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澱,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複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祖國,回報社會。

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的真誠出發,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揮它的功能。

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生活在這個社會裏,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裏,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着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鬆很多。這種輕鬆更多的表現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麼我們收穫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為孔子後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裏行間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於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論語採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相較於老子的“個人薰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於嚴酷,墨家過於功利,道家過於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此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為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為孔子之人生觀。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謂聖人。

讀《論語》有感13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説古之學為已,今之説為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眾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成長。

裏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眾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説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14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寫的,裏面記錄着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説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説:"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説:"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孔子説:"遇到合於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麼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5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點濺落在窗台上,風吹着雨絲穿過窗户,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裏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着《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裏,簡陋的初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悦?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着頭皮讀了一遍。説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説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裏。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温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