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七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9.35K人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説課稿七篇

説課稿 篇1

説課的內容是人美版四年級第7冊第2課《生活中的暖色》,下面我就説教材、説學生、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點難點、説教法教學過程和説教學評價等幾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大綱

本課屬於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和回憶來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景象,提高學生色彩的審美感受。

(二)説學生

四年級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學習習慣比較好,對美術的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已經認識色等美術語言,有一定的色彩基礎和造型能力,基本能積極主動地能通過觀察、討論、繪畫等方面表現自己的感受。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暖色的色彩特點和所表達的感受。

2、技能目標:能畫一幅以暖色不主的畫。

3、情感目標:瞭解暖色知識,體驗暖色帶來的感受,提高學生色彩審美感受能力。

(四)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景象。

2、教學難點:以暖色為主的畫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五)説教法和教學過程

1、學習方式:感受、欣賞、繪畫實踐

2、教學媒介:課本、課件、板書

3、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初識暖色

1、出示暖色為主的風景圖片。

(1)圖片中大面積出現了哪些顏色?

(生:以紅橙黃為主的色彩)

(2)談談暖色給人帶來的感受。

(生:温暖、温馨、明亮、輕鬆、快樂)

師小結:這些顏色都能給我們温暖的感覺,因此我們稱這些顏色為“暖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課《生活中的暖色》。

2、板書課題:2、生活中的暖色

二、探究活動,研究暖色

1、出示色卡,找出冷暖色。

你知道紅橙黃是暖色,在這個色相環上那種顏色也屬於暖色呢?

2、大自然是色彩的創造者,它五彩紛呈,大家能不能找到生活中和自然界的暖色呢?

暖色調中的部分冷色在畫面中起什麼作用?

3、暖色不僅我們喜歡,美術大師也非常鍾愛。下面來欣賞法國畫家馬蒂斯的作品《紅色的房間》。

(1)這幅國表現的是什麼內容,用大了大量的什麼顏色,給你產的感覺?

(2)除了暖色外還出現了什麼顏色?有什麼作用?

4、欣賞以暖色為主的作品。

(1)大師的畫

(2)同齡小朋友的畫

三、實踐活動,運用暖色

天氣比較冷,你不想畫一幅暖暖的畫嗎?

1、作業要求:

嘗試運用暖色畫一幅畫。

2、學生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1)及時糾正學生畫幅過小的問題;

(2)及時展示表現好的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聯想;

四、作業展評,展示暖色

1、作品展評

(1)學生互評、自評。

(2)師小結

2、拓展思維

有所新建的醫院要刷牆漆,你幫着想一想,刷什麼顏色最合適。

(六)説教學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

1、作品展評

(1)學生互評、自評。

(2)師小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繪畫基礎知識和練習課,是為學生學習色彩學知識而設置的,主要訓練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的冷暖,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其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主要使學生從對色彩的冷暖的認識到掌握並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知識這一過程,是一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個難點。如果單憑教師空洞地去講解、簡單的'操作演示,是很難讓學生明白的,説不定還會越來越糊塗,調動不起學生的興趣。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色彩圖片和冷暖色對比圖案,充分利用課件及書中的圖片、作品等。通過對比,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同一畫面不同色彩的冷暖感覺,而且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舉例,並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顏色來聯想不同的物體,辨別是冷色還是暖色,這樣比起理論上的講解更直觀、更形象,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讓學生邊感覺邊動手操作,並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冷暖事物讓學生自己舉例談感覺談體會,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冷暖色的規律,從色相環中找出暖色和冷色。最後,我選用設計醫院進行拓展延伸,。這樣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開闊了他們的思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敍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於吟誦,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 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1. 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瞭解,我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於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

2. 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木蘭詩》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

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後的活動。

3. 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知識目標:

1.文言知識,初步瞭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4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敍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瞭解本詩的一些句式,並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並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 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1. 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2. 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着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並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複述法:教師提示學生複述時要掌握詩中敍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③鑑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鑑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 説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瞭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複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一環節:導入

教師給學生唱《紅色娘子軍》主題歌,讓學生結識巾幗英雄-----花木蘭。

第二環節:作品及背景介紹

將課前準備的文字資料分發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蒐集來的材料,簡介背景,激發興趣。

第三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播放課文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課新字詞。)然後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等,尤其注意朗讀節拍的把握。接着讓學生自己練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第四環節:默讀詩歌,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首先讓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工具書,試譯全詩。然後把全班分為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果有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再將全班分為A、B兩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為A組必答題,雙號為B組必答題。底分為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別納入小組計分,小組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

第五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先選幾位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畫出思路圖。然後依據;思路圖,背誦思路強化背誦。然後再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指導背誦。(如:教師背上半句,學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後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讓學生課後蒐集花木蘭的相關資料,將《木蘭詩》改寫成劇本。目的是讓學生強化背誦,通過自編自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迎接校園文化藝術節。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環節:檢查背誦

通過個體抽查、滾動式背誦、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

第二環節:研討賞析

先請同學用一句話評價《木蘭詩》。任選一個方面,説説它帶給讀者的美感,教師歸納學生的評價,組織學生一起走進《木蘭詩》世界,盡情領略作品展示的奇異美,總結出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傳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練生動的語言美,壯美的愛國情,繁簡相宜、詳略得當。

第三環節:合作研討,探究思考

先要求學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問題,然後教師歸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板示,並交給全班討論解決。學生有可能提到:為什麼“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到底姓什麼呢?”“木蘭的姐姐為什麼不去從軍?”等問題。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自己查找,有些可當堂解決。

第四環節:説話訓練

要求學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蘭”為題説一段話,談談自己對花木蘭的認識和思考。

第五環節:小結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在背誦中結束本詩的學習。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2.畫出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説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讓學生根據這個簡單的示意圖把課文的故事情節複述下來,強化背誦。

代父從軍

征戰沙場建功受賞辭官還家

第二課時主要通過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所以把文章的美點提練出來讓學生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根據羅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長大的小泰萊莎》改寫的。文章敍述了一位不願長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媽媽做事的過程中長大,變成了一個善良、能幹的漂亮姑娘的故事,讚揚了小姑娘獨立自理的好品質,教育學生要學習小姑娘,養成獨立自理的好習慣。

朗讀感悟是本課時的重點,通過朗讀感悟,讓學生體會感情,感悟道理。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雖為農村小學,但教學設備齊全;教師雖教學能力有限,但力求盡最大努力,將教學設備服務於教學;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信息工具雖不夠先進,但學生卻力所能及的獲取豐富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課前師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將一同走進和諧、愉快的殿堂。

教學目標:

1.識讀纏、粥、伶俐,掌握聰、短、卧、櫃、照顧、休養、收拾、虛弱、自言自語等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小姑娘的成長過程。

3.理解小姑娘是怎樣逐步成長的,懂得小姑娘的成長不僅包括身體長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質和能力的成長。

4.培養獨立、自理的能力,懂得關心、幫助別人。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

1.作者羅大里及其主要作品的資料。

2.實物投影及投影片。

學生準備:

自己蒐集的一些成長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長大的感覺嗎?

生:我感覺到能長得很高,會做很多事情等等。

師:(富有誘導性地問)你們願意長大嗎?為什麼?(鼓勵學生做不同回答)

生:不願意,因為長大了會有很多煩惱。

生:不,我願意。因為長大了有事可以自己説了算,還能管着別人。

生:因為長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還可能幫大人做事情。

(學生爭論熱烈,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為上課做了良好的鋪墊。)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那麼現在你們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必再爭論,答案就在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裏。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看課文中的這位不願長大的小姑娘是怎樣長大的。

板書課題《不願長大的小姑娘》(學生齊讀課題)

(教師課前談話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拉進了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繫,又為本課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你們想了解課文中的這位小姑娘嗎?(想)那你們願意跟她交朋友嗎?(願意)請大家自讀課文。

要求:

1.自學課文,畫出生字詞,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小姑娘的成長經歷。

(學生立即行動起來,可以同位互讀,也可以小組內讀。讓識字這一訓練點不脱離課文語境,給學生充分的學習和探究的時間,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認真的畫出了生字詞,並且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了,現在老師就得考考大家了。(實物投影出示生字詞)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畫角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鋭角,直角,鈍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認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學習“畫角”之前,學生對於角已有一定的認識,已能對角進行分類。

根據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分析,並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各種角的特徵。

技能目標:能夠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會用三角尺畫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標: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各類不同的角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4.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怎樣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準確畫出指定度數的角。

二、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營造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

教學理念,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 複習舊知,激發興趣。

1、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説出各種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數。。

3、思考:我們已經學過畫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個角的度數,怎樣畫出這個角呢?

(在複習中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為學習新課做鋪墊。)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師明確研究任務:畫一個40°的角。

引導學生活動:

教學角的畫法。

(1)利用活動角和量角器,想辦法擺一個40°的角。

(2)同學之間互相利用量角器檢驗。

3、引導學生學習角的畫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畫一個40°的角,畫完之後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導學生活動:

⑴嘗試並體驗畫一個40°的角。

⑵質疑,提出自己畫角時遇到的問題。

⑶請學生介紹自己畫角的技巧。

(動手操作,參與探索。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

4、教師演示角的畫法。

5、討論畫角的步驟。(重合、找點、連線)

(三)歸納小結,質疑問難

1、引導學生小結“角的畫法”

2、讓學生質疑問難。師:大家有什麼需要請教或者提醒別人注意的問題嗎?

㈣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用量角器畫出30°的角。

集體訂正。提問: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準確地畫出30°的角嗎?(提醒學生利用手中現有工具——三角板)

2、讓學生畫60°的`角,由學生代表展示這兩種方法。

3、提問: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出哪些角?

我們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兩個,每個角的度數如下: 下面我們來畫一畫。

⑴動手嘗試:分別用一塊三角板畫角。

⑵使用兩個三角板用加或減的方法畫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樣的畫法還可以畫出哪些角?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直觀,有趣。在小組的共同活動中,學生也體會到合作的愉悦。)

4、讓學生用量角器畫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較與三角板的畫法,發現問題: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畫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準確地畫出,三

角板在畫角時是有侷限性的,所以,在畫角時應該根據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來畫。

5、提問:你還有其他不同的畫法嗎?

(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其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被深化。)

(五)練習的設計

練習緊緊圍繞本節課學習內容,安排了兩個畫角的題目:畫出70°和140°的角。

畫角的教學反思

趙樹林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角的分類》之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對於反過來探究角的畫法興趣非常濃厚。

課上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畫法。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還有一部分同學出錯,出錯原因我想有以下幾方面:

1、對量角器上的刻度還是不熟悉,找不準數。特別是不是整十度時,錯得更多,很多學生都少畫或多畫了10度,説明他們在畫角時,對於這個度數的取數範圍在哪裏心裏都不是很清楚。

2、學生在畫角時,出現錯誤最多的是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説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鋭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鋭角

3、有的學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線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圖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點是一個小洞,學生在重合的時候左移一點或者右移一點就會有10度的誤差等,這些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干擾。

4、有的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組第8課《月亮的心願》。

《月亮的心願》這篇童話故事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為線索,先寫月亮為了孩子們的郊遊,希望太陽公公讓明天的天氣好起來;接着寫月亮為了讓珍珍照顧生病中的媽媽,又建議雷公公讓明天下雨,兩天後一個豔陽天,兩個孩子都參加了郊遊。本文借小女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郊遊的事,讚揚了珍珍關心父母,體貼長輩的美好品質。

教學要求:

1、認識“簾、女”等14個生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感悟到月亮的心願,也正是孩子們的心願,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難時,有體貼照顧父母的願望和行動。

教學重點: 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感悟文中的`美好親情。

二.説教法

1.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和投影、創設情境,使學生置於課文所描繪的故事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樂學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2.識字量大,對一年級的學生認記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復現生字,鞏固了所學的生字。

3.早在半世紀前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讓學生髮揮想象,合作學習,放手讓學生讀文、識字。

三.説學法

結合低年級特點,注重讓學生多讀,讓學生通過讀,自己識字,記字,品味親情,領悟文章的內容。

四.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心願”這一線索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是是情境導入、質疑“心願”;接着是細讀品味、探究“心願”,隨文識字;最後是拓展應用、表達“心願”。

在情境導入、質疑“心願”中,我設計了二幅圖,引導學生理解心願的含義,接着利用夜深的情境圖作為背景,接着出示了月亮的心願,讓學生在感受夜深的情景同時,也產生了質疑:在夜深時,月亮姐姐有什麼心願呢?通過情境的導入與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孩子探究的願望。

接着是細讀品味,隨文識字,並探究“心願”的過程。我在課文的每段中設計了識字過程,以及基礎知識的鞏固,學習過程,以及練習過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記字,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再通過自讀,同桌互助,師指導,動腦猜一猜,動口説一説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所學,最後再總體回顧生字,再一次鞏固所學,形成系統而有效的知識體系。

另外,這一環節讓學生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再回到文本進行探究,層層深入。這樣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語言,發展語言,並且能夠產生真切的情感

體驗,對於讀好課文理解課文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進入拓展應用、表達“心願”了,以課文《月亮的心願》拓展體會,讓學生再聽讀課文,通過聽故事,念童謠,讓學生學習孝順父母的美好品質。接着讓 學生寫心願卡給父母,這一環節通過以讀引讀,以讀引寫,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讓學生進一步懂得要關心他人,孝順父母,並有用行動去報答父母的意願。

五,説板書

月亮的心願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內容是八年級物理《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第一章、第一節。它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整本教科書,乃至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新教材改變了原有的教材結構,把聲現象放在教材的最前面,是因為聲的知識更能吸引學生。本節內容和生活社會聯繫緊密,便於循序漸進地安排多種探究活動。又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

新教材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因此我想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科學內容的學習,又要重視科學探究的學習,同時還要強調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確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4)知道聲音是一種波,叫聲波;知道聲音具有能量叫聲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它同學合作的意識。

(三)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知識重點是: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

教學難點是:

1.聲音是一種波。

2.如何引導和調控好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學習討論活動?

3.如何應對學生在討論題、探究題中作出的各種回答?

二、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説明

本課的課題定為《聲是什麼》,一開始就引發同學們去思考、去探究。

可見新教材十分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學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科學知識,還可以體驗科學的過程,瞭解科學的方法,可以受到科學價值觀的薰陶。

為此,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初中物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其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把自己當作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通過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策略。整個教學以實驗為基礎,以探究求知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動腦能力為目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得知識。該模式的精髓是:讓學生作為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參與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其操作程序可分為啟發質疑—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四個程序。它以布魯納的認識發現論為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類似於人類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學的方法應當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解決他們自己形成的問題,學生應當憑藉發現法去探求知識的奧祕,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本課的教學我採用了二級探究的方式。1、本課在課堂結構上主要設計成四大板塊,即: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實驗探索、進行新課;複習小結,鞏固提高和課外實踐、拓展延伸。與“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2、對於新課的兩個知識重點的教學我也都採用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一開始教師讓學生觀看北京奧申委在莫斯科申辦奧運會時播放的申奧宣傳片錄像片段,並提請學生特別注意其中美妙的聲音,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其中美妙的畫音效果能使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同時因為申奧的成功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再結合講解本章引言“奇特的聲音”,使學生帶着疑問、好奇和經驗走進了奇特的聲世界,也走進了新教材,走進了物理新天地。

(二)實驗探究,進行新課

1.第一次實驗探究:探究聲音的產生

學和教的方式的更新是新課程發生的主要變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綜合的學習方式是各種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因此,教師首先提問:“用一張紙或一根橡皮筋,一個筆帽,一杯水或身邊的其它東西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很快又能喚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慾望,促進學生的思維。同時採用的器材都是身邊的物體,這又拉近了物理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學生上台演示,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興趣,同時獲得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再進一步質疑:“上述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又把學生從感性認識引入到了理性的思考。為了引導學生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結論,我設計了“用小錘敲擊音叉,靠近音叉的通草球被彈起,然後用手抓住叉股,聲音停止。”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思考。並讓學生將手指放在喉嚨發聲處;使發聲的音叉觸及面頰來感受發聲物體的振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歸納總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結論後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投影提問:“什麼是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嗎?”指導學生自己閲讀,尋找答案。最後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分別舉出利用固體、液體、氣體作為聲源的例子,促進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發展,加強了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考慮到在舉例的過程中氣體作為聲源的例子相對比較難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笛子發出聲音是由於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等實例。

2.第二次實驗探究:探究聲音的傳播

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在重視直接經驗的同時,要自己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在體驗的過程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在探究聲音的傳播時,我仍然採用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仍然按照啟發質疑,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四個程序進行。但在具體的實驗探究的方法應用上與前面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一開始首先啟發質疑:“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那麼聲音是怎樣從發聲物體傳播到遠處的呢?”在提出問題後,教師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先引導他們通過與“火車從車站到遠方需要鐵軌”;“自來水從水廠到用户需要水管”等現象進行類比,猜想聲音的傳播是否需要物質。先猜想假設,後通過實驗來驗證,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接着指導學生自己閲讀“用鉛筆敲擊衣架的二個實驗”,並思考“在兩種情況下是否都能聽到敲擊衣架的聲音?”。對於第二種情況憑生活經驗許多同學會認為因為堵住了耳朵,不可能聽到聲音。這必將引起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此時再讓學生合作進行實驗探究,並在實踐中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必將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同時產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慾望。在實驗成功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思考兩次響聲是在什麼物質中傳播的?自然水到渠成。固體和氣體能傳聲學生有着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讓他們猜想聲音是否能在液體中傳播,然後提供器材,讓他們利用這些器材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種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得出正確的結論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本上魚缸中的水傳聲的實驗則變得輕而易舉。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我採用了教師演示的教學方法,隨着瓶內空氣被抽得越來越少,手機的鈴聲越來越弱,最後幾乎聽不到,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這樣學生又獲得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即科學推理。在前面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歸納總結就不難得出: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科學結論。

拓展延伸部分,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問題1.你能想出哪些實驗或事實支持上述結論?學生回答後教師可補充一些例子。例子可以引用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成語典故“伏地聽聲”等來整合學科間知識的橫向聯繫。用釣魚時必須保持安靜等例子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也可介紹貝多芬耳聾後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故事。在講解物理學道理的同時,要求學生學習貝多芬為藝術和科學獻身的精神。問題2.一根長空心管一端用鐵錘敲打一下,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響聲?若想聽到三次響聲,你有什麼辦法?該題既能鞏固新知識,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3.“聲音是一種波”,“聲音具有能量”雖不是本課的知識重點,但它們在本書中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了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加強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聯繫,有利於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界更本質的認識,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聲音是一種波”是本課的一個知識難點,但教學中不必作過深的要求。

這兩部分的內容從教學手段來説,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學,輔以一定的講解和演示。使學生對“聲是什麼”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三)複習小結、鞏固提高

新授知識結束後,我們指定學生小結本課知識內容。並提問:“通過本課學習,你得到了哪些啟發?”讓學生談感受和收穫,有利於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加深對科學探究的新的認識。接着討論課本後(1)(2)(3)三道習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課後讓學生收集有關利用聲能的裝置和資料,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拓寬了學生活動空間和知識領域。加強科學和生活社會的聯繫,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三、訓練安排和板書設計

本課的訓練設計主要穿插在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最後進行復習小結,鞏固提高。從內容上圍繞重點鞏固新知,從層次上逐層深化,拾級而上。既重視知識的鞏固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集中反映。本課板書的內容除課題外,是教材的四部分知識要點,即: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傳播需物質,在真空中不能傳播。3.聲音是一種波,叫聲波。4.聲音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聲能。這樣把知識的 “序”和要點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項脊軒志》第二課時(出示課件),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第六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由於文言文距今年代較遠,閲讀困難較大,所以大多技校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讓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就必須考慮文言文教學的“古為今用”,必須面向學生實際。

我在日常教學中比較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感情共鳴。《項脊軒志》是淺易文言文,抒發的是親情,容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從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環境和語文教學改革的小環境出發,我想通過本文的教學,嘗試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以教材為例子,激發學生對親人的感激,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同時使他們克服對文言文的陌生感,願意學習文言文。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課學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力目標: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閲讀方法,能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

2.德育目標:解讀歸有光難言的傷痛,培養學生情感共鳴。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閲讀方法,完成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完成德育目標。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使學生掌握上述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將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閲讀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通過討論、課堂劇演出等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5個步驟:

(一)、新課導入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個謎語:以成語“衣錦還鄉”為謎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積極思考作答。謎底:歸有光。通過新課導入融洽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新課講解

1.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閲讀方法,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明確文言文閲讀同現代文一樣,第一步要整體把握文意。這便啟示我們:閲讀文言語段,要把它當作文章來讀,而不能把它當作古漢語材料來閲讀。按照這個閲讀理念閲讀古文選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詞、句,要先整體理清思路,特別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謂人,是指語段中寫了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人物間的關係怎樣。所謂事,是指語段中寫了幾件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謂情,是指文段圍繞主要人物所敍述的事件裏藴涵的感情。

(1)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敍的人。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敍的人物主要有歸有光、老嫗、母親、祖母和妻子;其中歸有光的形象可分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敍的事。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敍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瑣事,依次有修繕項脊軒、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項脊軒遭火未焚、懷念亡妻等生活畫卷。

(3)指導學生透過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學生明確:

修繕項脊軒——喜

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悲

項脊軒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懷念亡妻——悲

通過以上3個步驟的訓練,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能力,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文言文閲讀理念,完成教學重點,併為話題討論做好鋪墊。

2.教師出示話題: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

(1)幼年歸有光的傷痛

(2)少年歸有光的形象

(3)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4)成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把全班分為4個組進行討論比賽,每組討論解決一個話題;每組由學生推選1名組長來蒐集組員討論的信息,然後歸納作答。如有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補充,最後讀懂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板書如下: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少年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通過本話題討論,突破教學難點。

(三)、拓展訓練: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劇演出,每組選出2名演員,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學生1——幼年歸有光

學生2——少年歸有光

學生3——成年歸有光

學生4——母親

學生5——老嫗

學生6——祖母

學生7——妻子

學生8、9、10——諸小妹

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領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喚醒學生對親人的感激意識。

(四)歸納總結(5`)

一間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沒有什麼可寫的,但老屋卻見證了作者家境的變遷,也記錄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託了作者的綿綿哀思,讀之令人心酸掉淚。聯想我們現在的技校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擁有時不知道珍惜,失去時才知道可貴。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愛家庭、愛父母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我們通過本文的學習,希望同學們珍惜親情,從感恩開始,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願本文就是一面鏡子,時刻照見同學們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靈!

(五)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借老屋寫親情的寫作技巧,想想母親對自己的關愛,請同學們作文《感受母愛》。

(六)板書設計

文言文閲讀方法:整體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

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的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