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本文已影響1.39W人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説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説設計意圖:

《指南》告訴我們:“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由於各自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幼兒在外貌、習慣、性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我們要正確對待。《一隻耳朵耷拉的小白兔》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中透露着嘲笑和鄙視,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故事極具創意,從問題-衝突-解決都充滿童趣的處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於個體差異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於是它想盡種種辦法讓耳朵豎起來,其實是帶出小夥伴們與小兔子之間的關係。小夥伴們不僅沒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兩次地嘲笑小兔子,於是製造出了更多的問題。最後請小朋友想象故事的結尾。這個故事和生活比較貼近,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這個故事同樣也適合我們廣大的家長和老師,讀後發人深省。

(二)説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用樂觀的態度去認識它,對待它。

2.通過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能夠結合相關動詞短句講述故事情節。

3.願意接納自己、接納別人。

(三)説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它。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結合圖片運用相關動詞講述故事情節。

二、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耷拉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教學圖片一套,故事課件一套。角色頭飾若干。

三、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猜測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夥伴們取笑你有一隻耷拉着的耳朵,你會怎樣?你會用什麼方法讓耷拉着的耳朵豎起來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猜測討論法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言語是幼兒學習閲讀和檢驗閲讀能力的基本手段。運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説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猜測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猜測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五、説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3.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遷移經驗,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4.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着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通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朋友,你們看看這隻小兔子的耳朵和我們平常看見的有什麼不同?(請幼兒討論並説説,學習詞語:耷拉。)這隻小兔子有點特別,他的一隻耳朵總是耷拉着,怎麼也豎不起來,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發生了許多事情。你們想聽故事《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嗎?

(二)、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此環節我運用了直觀法和提問等方法,把故事進行分段講述。

1.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a、布布去找夥伴們玩,夥伴們是怎麼對他的?他們怎麼説的?(你的樣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豎起來,你應該和我們一樣才對。)b、布布的耳朵和夥伴們的不一樣,所以大家都笑話他。如果你是布布,你會怎麼想呢?還會怎麼做?讓幼兒猜猜説説讓耳朵豎起來的方法。

2.講述故事第二段,先講小兔子用的第一個方法,提問:a、布布想了什麼辦法讓耳朵變直?b、你們猜猜看,布布還想了哪些辦法呢?讓幼兒説説故事中的原句(倒掛在樹枝上、把燒湯的鍋戴在頭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裏插胡蘿蔔、把樹枝和耳朵綁在一起、用魚竿把耳朵釣住、用氫氣球綁着耳朵。)它想的這些辦法有沒有用?c、可是小夥伴們還是取笑他,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3.講述故事第三段,布布還會用什麼辦法讓耳朵豎起來?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各種各樣的辦法。這些辦法有用嗎?如果你是布布的夥伴,你會嘲笑布布嗎?你會怎麼辦?

4.講述故事結束部分,提問:後來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夥伴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布布是笑得最開心的?最後小夥伴們喜歡布布嗎?

(三)、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夥伴們取笑的心情,使幼兒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獨特性。此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通過看課件的形式讓幼兒完整欣賞故事,有利於幼兒更形象的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涵。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小兔子有着一隻耷拉着的耳朵夥伴們應不應該取笑他?總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我們小朋友也有特別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個子很矮,但只有加強鍛鍊,多吃飯,不挑食,身體就會很健康,各自也會慢慢長高;我們看到一些有特別的小朋友也不應該笑話他們。

五、延伸活動:

分組:角色表演。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敍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説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繪畫:小兔子還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六、説活動反思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幫助他們獲得傾聽、表述、欣賞、閲讀等語言經驗,促進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得到發展。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設計教學,首先教師用猜謎語激發幼兒興趣,接着用講故事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引出課題: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兔子,雄的、雌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聰明的、愚笨的。不過所有的兔子都有一對豎着的長耳朵可有一隻小白兔有點特別,它的右耳朵一直耷拉着,怎麼也豎不起來。然後教師通過圖片講解小白兔用倒掛、戴鍋、綁樹枝、綁氣球的辦法它的右耳朵豎起來。最後,請小朋友們想象故事結尾。

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流暢、思路清晰,小結到位。整個教學活動步驟清楚,每個段落,層次結束後,教師都用清晰的語言進行歸納小結。

縱觀集體活動中的師幼對話其實是從教師指向幼兒、再從幼兒返回教師,教師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而孩子在學習中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看法的聲音少。最後如果教師能在最後加上一個相關的遊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記住故事情節,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不取笑有殘疾的小朋友就更好了。

説課稿 篇2

大家好,我這一次説課的題目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向大家説課。

1. 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説,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閲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1)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導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 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説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説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 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説: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 朗讀法

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好處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一是可以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口讀耳聽,口耳並用,增加了向大腦傳輸信息的渠道。二是一邊緩緩閲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三是聲情並茂,培養語感和情感。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經説過:讀書無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需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這句話深刻地説明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過程不是老師要告訴學生要學什麼,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要學什麼。這樣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程度的鍛鍊。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 前面已經説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

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B. 我們常説:語文教育的兩個指向性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掌握適應社會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標和尋找到自身靈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標。讓受教育者在文學作品中窺視靈魂,從文學作品中體驗人生,從文學作品中豐富情感。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置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百合花開》選自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在少年,我要飛翔。”重在培養學生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苦與樂,為樹立遠大理想打下基礎。《百合花開》無疑是最好的範本,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美麗而感人的故事。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一株小小的百合,生長在數千尺高的斷崖,地處偏僻的山谷,自然環境何其惡劣!“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百合還要面臨野草和蜂蝶鳥雀的鄙夷嘲笑,這種社會環境是對百合更嚴峻的考驗。然而,它內心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要開花!在執着中追求,在堅忍中努力,終於,百合開出了美麗的花朵,成就了百合谷地。面對眾人仰慕,百合淡泊、寧靜,它教導大家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它啟迪人們要“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靈性的、精神的美”是林清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

百合的遭遇告訴我們:花的價值,開花來體現;人的社會價值,要靠成就來證明。當今社會,雖執着奮鬥者有之,可自甘野草者,怨天尤人者、瞻前顧後者、半途而廢者,大有人在。我們要從百合身上汲取奮進的力量和人生的啟迪。而如何能讓這株百合的形象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便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説教法

細細品讀此文,震撼之餘,我想對於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利用我校的“四環導學”模式,採用“閲”“讀”相融的方法教學。閲,即默思;讀,即朗讀,讓學生在靜思默讀和琅琅書聲中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準備分兩課時進行,並確立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6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3、聯繫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環境的惡劣,世事的艱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遭遇。

4、圍繞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感悟作家的寫作特點。

5、通過多元解讀教材,感悟百合執着頑強的精神,體會到百合花逆境不屈服,順境不張揚的可貴品質。

四、説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以“美”為主線,共安排四個教學環節。

(一)誘思導入,揭示課題:

(二)共研作品,品讀文本

(三)展示交流,體會情感

(四)鞏固知識,回顧收穫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課始,我先由作者的經歷導入本課,並繼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我這樣導入:“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美麗的花——百合,它潔白,秀麗,完美無暇,百合悄然開放,發出淡淡的幽香,一朵一朵的百合盛開在山谷、草地、平原……於是,就成全了一個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百合谷。”同學們,你們想去這個地方看看嗎?(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百合谷,欣賞那裏的百合花開。

意圖:語言創設情境,學生的心靈被這美所牽動!這是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

第二環節:共研作品,品讀文本

首先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由讀文,獲得對百合的初步印象,同時夯實字詞教學,掃清文字障礙。

第三環節:展示交流,體會情感

師:“請同學們再來閲讀全文,看看讀完以後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株怎樣的百合?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可能會説出一些詞語,我對學生髮言歸納如下:這是一株堅強的百合,這是一株執着的百合,這是一株追求美的百合,這是一株熱愛生活的百合……

意圖:這樣引導學生從篇入手,着眼全文,獲得完整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重點品讀重要語句。學生自學後,再小組交流。我深入到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發言。

全班交流時,學生談到哪裏,我就講到哪裏。尊重學生的閲讀感受,給他們暢談的機會。

我會重點賞析以下三句話。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對於此句,我指導學生通過多元解讀法學習。

如果學生理解到“直直地挺着胸膛”就讓他讀出百合的自信、頑強。

如果學生理解到“深深地紮根”就讓他讀出百合的堅定、執着。

如果學生理解到“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就讓他讀出百合的不怕困難、不畏艱辛。

2、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這段文字表達了百合內心堅定的信念,我指導學生髮現這段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讀出排比的語氣。

意圖:這時的讀僅僅停留在語言表達的技巧上,外在的形式上。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野草和蜂蝶鳥雀鄙夷嘲笑的話,

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野草蜂蝶等對百合的鄙夷不屑,突出百合在逆境中生存的艱難。

之後介紹林清玄的相關經歷資料。

師:“林清玄是著名的作家,在成名前也曾屢屢遭受到別人的懷疑、諷刺和打擊,但是他説:“我知道自己內在的潛質,我知道自己終究要成為以文字為生的人。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都願意用我的文字表達自己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至死不渝。”

這時候,學生一定會體會到林清玄就是在借百合表明心志。

師:“其實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的一朵百合花嗎?”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出的淚滴。它那透着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了斷崖上最美麗的一道景色。

對於這段話,我引導去學生探究文本用語的精妙,扣住“極深沉的歡喜”和“淚滴”這兩個語言點,引發學生和文本深層對話。

師:讓我們都謹記第一株百合的教導:學生齊讀: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首先,學生會由百合談到林清玄,再聯繫以前所學課文一定會説出: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史鐵生……

最後,教師由自己的經歷談起,並鼓勵學生敞開心扉。

意圖:從而,使這株執著堅韌、淡雅高潔的百合形象植根於學生心間!

第四環節:鞏固知識,回顧收穫

百合谷固然迷人,但百合花開多麼辛酸曲折;成功固然誘人,但贏得勝利要歷經多少艱難險阻。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在看到漫山遍野的百合花時,更應謹記這個美麗的結果付出了一個怎樣難以言説的艱辛。是花,就努力地開放,是鳥,就盡情地飛翔,心中有夢,就努力去追尋。讓我們都能“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讓我們每個人的心田上都百合花開!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創造史。本設計旨在通過

文本的學習,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中盡情思維,從“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啟發,學生能自覺產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讓學生的思維和心靈一起飛翔。

二、説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五課的課文。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本課教學時間為二課時,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確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思維過程。

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課教學中採用了“讀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我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同時也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5課(學生齊讀課題),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還初讀了課文,在初讀課文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這句話中包含了兩對反義詞,誰有一雙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們呢?(指名説並出示:自衞——進攻 矛——盾)(師板書)

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閲讀中,引導學生要善於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的它內涵和中心,把握文本。這個句子是本課的重點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仔細分析句子,用詞也很有意思,既有反義詞,也有能解釋課題的四字詞語。這個句子在課文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過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對反義詞,盾的自我保護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就是(齊讀課題)。這對矛盾的事物,發明家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把它們合二為一,發明坦克呢?請大家快速讀讀課文,用“~~”劃出句子來。

(二)板塊一:解決為什麼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齊讀)

2、師: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幫助學生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師:同學們,這就是發明家左抵右擋,但還是難以招架。)理解後,再請兩名學生表演,其他學生配讀。

表演是本班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的意思,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但由於我沒有進行正確的指導,學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過渡:雖然,發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擋,但還是擋不住矛的進攻,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是怎麼想的呢?

(三)板塊二:研讀課文,解決科學家是如何想的?

1、發明家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呢?

大家用心讀讀課文1~4節。用心讀就是要邊讀邊思考;翻來覆去讀,翻來覆去想,直到把問題讀懂,也可以邊讀邊用筆劃一劃有關句子。

2、指名回答:誰願意來噹噹發明家,説説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你是怎麼想的?

回答後出示: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鑽在鐵屋子裏,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衞,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自由讀)

3、(三個“然”)師:這三個句子中都有個“然”字詞,是哪三個呢?(回答後帶“然”的詞變紅色。)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説明發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產生的。很快,一瞬間的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誰來讀讀發明家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導朗讀:想法要輕、慢點。)個別讀後再齊讀。

“固然”是本來這樣的意思。

師:本來怎樣呢?(引讀:師:待在鐵屋子裏,本來這樣很安全的,但是(生讀: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該怎麼辦呢?

生:在鐵屋子上開一個洞,作槍口或炮口。

師:大家真能幹,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哪“當然”呢?(“當然”是理所當然的意思。)理所當然什麼呢?(這裏指理所當然要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誰來讀讀這“理所當然”的句子呢?

3、指導朗讀:師:當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時,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生讀)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

可是(學生讀)發明家又認真研究了一番: 對了(學生讀)。

4、小結:剛才,我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瞭解到發明家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個“然”的詞語進行研讀,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文句之間的關係和聯繫,而且讓學生在剖析中了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同時也對學習進行了又一次朗讀的訓練,更以此來指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詞語讀深讀透課文的方法。

過渡:就這樣,發明家發明了坦克,你們見過坦克嗎?想不想再見見坦克呢?

(四)板塊三:運用欣賞和誦讀等方式,放大發明家的創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顯神威”)

1、課件出示坦克圖片,師:這就是矛和盾集合後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還能找回“矛、盾”的蹤影嗎?(指名説)面對這坦克,你感到這樣呢?(

邊欣賞邊議論)

2、師:面對着發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後的坦克,同學們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讀表現出來。(讀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如自豪、驚喜、成功感。)

在學習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與一體後,再讓學生看坦克圖片找找矛和盾的蹤影,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發明家的善於思考與坦克的神奇。

3、師:把矛和盾的優點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畫出課文的句子,再讀讀!

(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出什麼呢?(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生朗讀,如味道不夠)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生朗讀)讀得很好!我彷彿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一起讀讀。(生齊讀)

(我還從“龐然大物”這個詞語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哦。“龐然大物”説明什麼呢?(從坦克本身的龐大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你能讀出坦克“龐然大物”的那種氣勢嗎?(生朗讀,突出“龐然大物”)

(我從“首次”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首次”是什麼意思?(第一次)這個句子中,還有哪一個詞語是“第一次”的意思?(頭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戰場就這麼厲害,當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神威”。誰來讀出坦克第一次就這麼厲害?(學生朗讀)

師:讀得不錯,大家都想讀?那大家自由練習練習吧。(學生自由練習讀,齊聲朗讀)

4、師小結:這就是坦克的威力,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這樣的力量,你想説什麼?

假如發明家就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會對發明家説什麼呢?把你想説的寫下來。

出示句式(寫一寫)我想對發明家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結:感受着這樣的力量,我們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不僅讓文本意象活躍在學生的頭腦中,更是讓學生領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過寫一寫,進一步加深對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學生心中產生了一定的觸動。

(五)暢談感受,揭示道理

1、師:我們在為發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發明了坦克而感動、興奮的時候,我們閉起眼睛靜靜地想一想,是什麼讓坦克有這樣的威力呢?(學生回答)正如課文所説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出示,學生齊讀。)

師:這裏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説明!(生:“誰”指坦克。)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麼?(指名回答)

師:“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其他物體的優點的產物?(指名回答:隨機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説説它們是集合了哪些物體的優點。)

師: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麼?(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們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於一身?

2、小組討論。

3、彙報交流:(給予一定的評價:如,這樣你會更優秀的。)

4、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於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這樣的啟發,讓學生活學活用,不但開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而且引發了他們自由表達,言語智慧在學生美好的夢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競相開放。

六、説板書:

板書: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顯神威)

進攻 自衞

這個板書能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展示出來了。

這堂課,讓我欣慰的是:整堂課的教學充分關注了文本言語的特點,抓住了文本的關鍵語彙,實實在在地進行了言語教學;關注了課堂中兒童的言語實踐,讓他們説話、抄寫、討論、朗讀等,語言技能在他們那裏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不是“微風拂面,表皮而過”;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時時伴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説課稿 篇5

一、指導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教材的教學要求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體現三位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指向學生學習最終到達的最低水平,強調問題意識,分析探究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2 (必修)第二單元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的《膠體》。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瞭解膠體、溶液、濁液之間的區別。

②使學生了解膠體的重要性質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自主學習分散系概念

②通過對膠體性質的實驗探究,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學會科學、合理運用觀察、比較、實驗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推理、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太度與價值觀

①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②關注自身生活實際,體會化學學習的實際意義;

③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膠體、溶液、濁液之間的比較,膠體性質

難點: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和歸納

三、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膠體與溶液、濁液本質區別——分散質體子大小。歸納膠體重要性質時,提醒學生:決定膠體性質的是物質的聚集狀態,而不是結構,注意瞭解物質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1.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於溶液、濁液、混合物的概念並不陌生,加熱、過濾等實驗操作也很熟悉,知道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難溶性的固體,溶液中的溶質可以透過濾紙,懸濁液中的“溶質”不能透過濾紙,這為掌握本節課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

2、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運用比較、分類、歸納自主學習分散系概念,和分組實驗探究,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不強,要在教學中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思路

(探究實驗一) (探究實驗二) (探究實驗三)

膠體的製備膠體的性質 (課前學生準備)

丁達爾現象本質特徵 聚沉

解釋生活區別溶液 中現象 和膠體 應用:滲析 應用制豆腐、電泳電鍍等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早晨的森林裏陽光鋪灑地面,夜晚霓虹燈產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開手電筒按鈕,看到光柱。同學們想知道其中的奧祕嗎?

設計意圖:能過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育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2.分散系教學:

讓學生閲讀課本內容,思考下列問題:什麼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哪兩部分組成?老師糾正補充並指出常見分散系。

設計意圖: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主動性,培養自學能力。

(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將實驗盤中的各種試劑進行分類,説明分類的依據和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外觀感受“溶液”與濁液的區別,培養觀察能力自然過渡下部分內容。

質疑:澄清的這一類是同一種分散系嗎?

(學生探究實驗)請同學們用激光筆分別照射它們看到有什麼不一樣的現象?(指導學生觀察方法),學生思考回答後小結:有光亮通路的是膠體,告訴學生丁達爾現象可區別溶液、膠體。

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現象。

(回放)早晨的森林裏陽光鋪灑地面,夜晚霓虹燈產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開手電筒按鈕,看到光柱。

設計意圖: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3.膠體性質教學:

膠體性質

①丁達爾現象:區別溶液和膠體

(過渡)膠體能產生丁達爾現象而溶液和濁液不能為什麼?

講解:初中學過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方法——過濾。濁液中分散質微粒不能透過紙而溶液中的粒子能透過濾紙,説明濁液分散法粒子和分散質體子啊個大?

那麼膠體微粒大小如何?

[實驗探究一]——丁達爾效應

【演示】1、膠體的製備:取3個小燒杯,分別加入25mL蒸餾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觀察製得的Fe(OH)3膠體,並與CuSO4溶液和泥水比較。有何異同?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置於黑暗處,分別用激光筆(或電筒)照射燒杯中的液體

【提問】有什麼現象?記錄現象

3

【提問】有什麼現象?記錄現象

【總結】分散質微粒直徑:溶液<膠體<濁液

[實驗探究二] 電泳現象

【演示】Fe(OH)3膠體的電泳實驗:在盛有紅褐色的`Fe(OH)3膠體的U型管的兩個口(U型管上方用少量導電液使電極與膠體分開,避免膠體粒子與電極直接接觸),各插入一個電極,通電,觀察現象(帶有正電的Fe(OH)3膠體粒子將向陰極移動)。

【提問】為什麼會出現上面的現象呢?

【講解】由於膠體粒子帶有電荷,在電場的作用下,膠體粒子在分散劑裏作定向移動,就產生了電泳現象。

【總結】膠體帶有電荷

[實驗探究三] 凝聚——膠體的破壞

【演示】取出三支潔淨的試管,分別往裏面加入3mlFe(OH)3膠體。在分別往三支試管里加入1ml 2mol/LNaCl溶液,1ml 0.01mol/LAl2(SO4)3溶液,1ml 0.001mol/L K3Fe(CN)6溶液,觀察現象。

【提問】:為什麼會出現上面的現象呢?

【講解】:因為Fe(OH)3膠體中的膠粒帶正電荷,當我們加入電解質溶液,電解質溶液中帶負電的陰離子會和帶正電的膠粒結合在一起,由於地心引力,便凝固沉降了下來。陰離子所帶電荷量越多,產生沉澱量越多,因而試管中沉澱量也都不同。回到我們課前提出的豆漿加鹽滷豆腐問題,原理也一樣。由於加入鹽滷也屬於電解質,其中與豆漿膠體中膠粒帶相反電荷的離子會使得豆漿膠粒凝聚沉降,再通過其他的加工過程,就製作成我們常吃的豆腐。由於膠粒的沉降,膠體被破壞。這就是我們這個實驗所要講的內容:凝聚——膠體的破壞

【總結】膠體的帶電荷膠粒會與與其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凝聚

反饋練習

1、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溶質體子大小?

2、當光束通過下列分散系時,可能產生丁達爾效應的是( )

A、NaCl溶液 B、Fe(OH)3膠體 C、鹽酸 D、稀豆漿

課外活動與探究 (查閲資料或家庭小實驗)

(1)我們使用的墨水也是膠體,不同牌號的墨水不能混用,

否則可能會堵塞筆頭,什麼原因?

(2)試用膠體知識解釋江河入海口處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3)明礬為什麼能淨水?

(4)靜電除塵器原理和冶金工業用電選礦的原理是什麼?

(5)土壤為什麼具有保肥作用?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注重聯繫實際的理念,既鞏固課堂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元素與物質的分類

三、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

1.分散系

分散質微粒直徑 溶液<1nm

分散系(液體)膠體 1-100nm 漸

大 濁液 >100nm

2.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現象:區別溶液和膠體

(2)電泳

(3)聚沉

穩定性逐漸減小

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購物策略》一課。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簡析

《購物策略》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學與飲食”中的第二節,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通過準確計算,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在不同情況下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購物》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也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這一數學理念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鋪墊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單元知識、技能方面所做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理解,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購物的不同策略,體驗到數學與日常

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從而

進一步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2、知識目標: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在不同情況下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能通過準確的計算,多角度的思考,解決哪個更合算的實際問題。

3、能力目標: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形成與人合作的能力。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在不同情況下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問

題中來,在課堂中經歷自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後生成新的問題走出課堂的過程。本節課我將採用“問題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模式包括:(點擊)走進生活、發現問題;分散集中、生成問題;深入探究、解決問題;反饋練習、深化問題;拓展延伸、昇華問題。下面就這五個環節具體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走進生活、發現問題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新課伊始我將學生引入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學校要組織咱們去春遊,春遊之前你要準備些什麼呢?”學生對春遊比較感興趣,因而能踴躍發言,我就順勢引出有幾家超市正在促銷飲料的課件,讓學生自主發現課件中藴涵的數學信息。(出示課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問題

疑問是智慧的窗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十分重要的一環。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遵循這一理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提出了一個發散思維的問題:“根據剛才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後,我將學生的問題整理成為本課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

a、要買一小瓶飲料,去哪個商店較為合算?

b、要買一大一小兩瓶飲料,去哪個商店較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學準備200毫升飲料,全班56人去哪個商店購買合算?

這一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了置於問題情境之中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眼前問題與已有知識體驗間的聯繫,營造了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氛圍。為下一步鼓勵學生表達,在理解基礎上,對不同答案展開討論,並分享彼此的思想、結果,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礎。

(三)深入探究、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獨立思索、通過親自動手計算解決前兩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對於第三個問題我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得出結論。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兩種方案。特別是第二種方案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意識也將生活中的飲食衞生觀念滲透其中。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説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對促進學生髮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反饋練習、深化問題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實踐、應用。圍繞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一組購買酸奶的練習。(點擊出題)這部分既包括了“有幾種買法”這一基本的練習,同時又深化了“怎樣買合算”這一購物的常用策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昇華問題

在前四個環節中學生已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那麼本環節則用一道有難度的思考題(點擊出題),達到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作用。

總之,本節課我力求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在探索中體味到做數學的樂趣,進一步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這篇民間故事講了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聯姻的事。故事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着重點講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後點明瞭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

教學目的.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瞭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佈置蒐集關於文成公主的資料。

【説理念】

本節課設計採用板塊式,從整體感知形成專題、深入研讀、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從整體入手(初步整體感受)──部分(抓住重點、難點、特點研讀)──整體(感受和領悟寫法、學法的昇華),體現閲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程序。

【説流程】

一、導入課題,交流資料

關於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難

根據閲讀提示自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彙報閲讀收穫

1、彙報朗讀。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幹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a.為什麼“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過每一個姑娘,發現有兩隻蜜蜂總是在一個姑娘的頭上飛來飛去。他仔細一看,原來這個姑娘頭上戴的是鮮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絹花。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麼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擋住了。大家走起來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直到現在,乃巴山下還有公主的腳印。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麼人們要這樣説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

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説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三、複述故事

1、導語激趣:這個故事充滿

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麼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

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

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四、課外拓展

讀另一傳説《文成公主進藏》

五、課外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文成公主進西藏

樂意進西藏

過河

怎樣進西藏沼澤

聽到死訊

背乃巴山

相會在西藏

建設在西藏

説課稿 篇8

我説課的課題是《鯨》,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學習目標、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説教材

《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第一篇。本組課文都是説明性文章,意在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並瞭解説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準確地用詞、形象的表達,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鯨》一文介紹了有關鯨的體形特點、進化歷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選編本文的意圖,1、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2、體會作者使用的説明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3、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

二、學習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對5—6年級的閲讀目標“閲讀説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齶、哺乳、退化、垂直、經驗、判斷、胎生、壽命”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4。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説明的方法。

其中,重點是:1、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

2、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説明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1、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蒐集有關鯨的資料、圖片

四、教學過程

本課預計2課時完成。今天我主要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共分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三)、彙報交流,精講點撥,(四)、鞏固檢測,(五)、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出示多媒體課件(寬闊的海面;深海中各種海底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戲;一隻巨鯨浮出海面)在這美麗的藍色海洋中,藴藏着極為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種號稱“海中之王”的動物,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許多呢。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嗎?生答:鯨。師板書。彙報你搜集的有關鯨的資料,與大家共享。

2、檢查預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字音、字形掌握情況。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生自讀自悟,質疑,然後小組合作探究,瞭解鯨的特點。師提示採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綱的方式來把握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新課標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環節設計正是這個理念的具體實踐。

(三)、彙報交流,精講點撥

生小組合作後,基本能夠把握鯨的特點,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

家、演説家、導遊中的一個角色,來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要讀出鯨的特點;當畫家的要畫出鯨的特點;當演説家的要講解出鯨的特點;當導遊的要解説出鯨的特點。小組內評議。然後推舉一人代表,在全班內交流,師生共同評議。在生彙報的時候,師相機板書鯨的特點。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此環節採用角色置換法,將閲讀轉變為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為,在各種形式的朗讀感悟中,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通過生的彙報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對鯨的特點認識和把握比較準確與全面,此時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體會説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相機出示課件:“課文是怎樣把鯨的特點介紹清楚的?”劃出有關的語句。

根據生的.回答,師課件出示改寫後的句子。例如:鯨很大,很重。讓生與原文對比閲讀,體會哪個表達更好?為什麼?從而引導學生體會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文中使用的説明方法,自讀體會,小組內交流,進而班級內交流,師根據生的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語句,指導朗讀,並相機板書文中使用的説明方法。

【設計意圖】葉聖陶先生説“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環節重在學法指導,為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鞏固檢測

為了將鯨的特點説的具體、準確、生動、形象,作者使用了一些説明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你學會使用這些方法了嗎?

師課件出示有關鯨的圖片,生藉助學到的説明方法做口頭練筆。

1、以某一類鯨(如白鯨、虎鯨、藍鯨等)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

2、為海洋館寫一段關於鯨的解説詞。

選做其一。

(五)、拓展延伸

師肯定鼓勵生的口述後,引導生關注自然,激發其保護鯨的意識。

鯨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但它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產下一頭幼鯨,而且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污染,鯨的數量急劇減少,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為鯨做些什麼呢?

佈置作業:

1、 擬宣傳保護鯨的標語,張貼於自己生活的社區。

2、 小組為單位,在自己生活的社區,舉辦有關鯨的講座,倡議人們關注海洋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選作其一即可。

【設計意圖】將課堂學習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意識,並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周圍的人們,從而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五、板書設計

外形特點 列數字、舉例子

進化過程

種類

生活習性 打比方、作比較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分析1、教學內容:本節課是浙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用字母表數》。《簡易方程》是小學生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聯繫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開始。由於小學生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於他們來説是很抽象的、顯得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數有許多知識和規則與小學生原來的認識和習慣不同,而這些知識和規律又是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裏學習代數的主要基礎。

2、教學目標:原教案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作為標準對學習目標進行分解的,根據認知領域發展的不同層次將整體目標分解成“認知——學會——掌握”,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於僅僅着眼於認知的角度,單純以知識技能的掌握為標準來分解目標,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學習目標是缺乏“整體、系統發展”的意義。新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説教學方法“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説學生學法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瞭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通過各種聯繫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活動1、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導入和用字母表示數教學上是按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的,思路在繼續“教教材”,不僅教學過程一般化,學生也沒有真正進入積極能動的學習狀態。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習材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拋開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題,從學生生活中選擇教學素材。我們認為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導入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包括教師自身的優勢、特長)所設計的。課前談話就足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用“帥、酷、牛”等時尚用語及一首兒時的歌謠“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深深激發學生好奇心和積極性。一則“失物招領”和“暢想年齡”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讓學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鮮感。同時還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創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去暢想自己和老師的年齡,購買喜歡的物品,既直觀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2、以學生生活經歷為素材,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到數學角度。原教案的學習活動的設計忽略了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認知特點。新教案的學習活動重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在“失物招領”中,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個數,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又大膽調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變得易於理解掌握。學生對於怎樣用單價、數量求總價已經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讓學生按照教師的特殊要求自由選購食品,並列出求總價的式子。經過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在這節課的練習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情境練習:從兒歌“一隻蛤蟆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中感悟、理解代數式的意義;根據相關條件用代數式表示任課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年齡。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忽視了問題情境的創設,因此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達到高漲。新教案中教師則充分注意到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引導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條件下才能有效發展的特點。因此教學整體上更具有系統性,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也更緊密,更多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問題進而萌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的構建知識。最後是綜合運用,在練習中加以鞏固。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都得到了廣泛的調動。使學習過程不僅具有了“最近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是“經濟化”的。

4、關注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繼續發展需要。原教案的作業和反饋都是較單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還不夠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師考慮到了不同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量上可以有差異,尤其在在反饋上採取的形式和評價也是多樣的,比如教師評價、學生自己一自己喜歡的方式評價自己,並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反饋。

5、自主的問題情境,開放的練習視野,引發了蓬勃的思維活動。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齡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材料,從而使其對知識的掌握由形象感知邁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發展性練習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從只有一個字母,跨越到含有兩個字母,認知的思維已走向深入;二是廣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想方設法提問的過程中,勢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思檢閲自己的已有知識模塊。這樣一來,學習呈現出了一種整合性的態勢,知識的範圍已走向寬泛。因此,用這樣一個發展性練習結課,真可謂意味深長!

五、本節課引出的幾點思考1、課程改革的關鍵還是教師觀念的改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通過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課堂的活動設計得有實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僅要解決“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還要解決學生“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一定要聯繫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點為出發點。

3、學生的學習應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差異性,不能把一堂課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結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興趣的引導上。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一課時《小數的意義》的教學內容。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這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

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二、説學情

對四年級學生進行學習前測表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分數的基本知識,會根據具體的情景寫分數;會讀寫小數,能結合具體的計量單位説出小數表示的實際含義,會進行簡單的一位小數的加減,會比較簡單的兩位小數的大小;知道米、分米、釐米之間的進率,知道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這些知識都是本節課教學的起點。

三、説學習目標的確定

基於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通過觀察瞭解小數的產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藉助熟悉的十進制關係的現實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數和分數的關係,理解計數單位0。1、0。01、0。001。

2、明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3、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

四、説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

重點為:理解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知道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難點為:理解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

五、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練,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六、説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彙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七、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認識小數嗎?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小數?你能舉出些小數的例子嗎?過去,我們學習長度單位時,都測量過自己的課桌高度,那麼你們想知道老師的講桌的高度是多少嗎?指名測量,其它同學觀看

2、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出相關例子。

3、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測量一個物體的長或高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結果,這時,我們就要用到小數。那麼,小數的意義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日常購物、測量的過程中都見過小數或用過小數,對小數已經不陌生。想通過學生説一説、想一想、量一量,進一步發現 小數應用的廣泛性。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米尺圖提問:上圖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寫成分數是多少? 1分米為什麼可以1/10米表示呢?根據學生的彙報師引導。

2、請同學們看米尺。

從0到30,從0到50,應該是幾分米,十分之幾米?用小數怎樣表示呢?同桌交流、彙報,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1/10米、0。1米、3/10米、0。3米……

3、讓學生觀察1/10米和0。1米,4/10米和0。4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接着讓學生觀察1/10米=0。1米,4/10米=0。4米,從這個等式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談自己的發現(分母數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

4、提問:十分之幾的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那麼,請同學們猜一猜,兩位小數與什麼樣的分數有關?

(出示米尺)講解:1釐米是1/100米;1/100米寫成0。01米;0。04 米是兩位小數,請同學們想一想,4釐米、7釐米,用米來作單位是百分之幾米?怎樣用小數表示?學生彙報:

(板書: 1/100=0。01 4/100=0。04 7/100=0。07)

5、提問:如果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

6、講解並提問:從0刻度線到第一條短刻度線表示1毫米,它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呢?

(1)(學生合作交流)讓學生説出兩個用毫米作單位的長度,並請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數表示出來。

(2)學生交流,並彙報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多角度的強化認識,理解小數是十進制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數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直接觀察教具,在老師引導和同學們的合作之下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進率,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具體意義,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再一次滲透了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7、課堂小結:

(1)根據學生的彙報再次提問:從這裏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彙報。

(2)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你都發現了什麼?同桌先交流,後彙報。

(3)根據學生的彙報,(師)小結:分母是10、100、1000……的 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4)進一步提問:在分數中,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多少?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彙報師進行歸納整理。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梳理本節課的學習所得,既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夠加深對本節課的知識的掌握。

(三)鞏固新知 教學課件

(1)將陰影部分用小數和分數表示 (2)找朋友

(3)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

【設計意圖】: 通過三個層次的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小數與十進制分數的關係,並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特別是在拓展性練習中,讓學生在數軸上認識小數,從而可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數的大小,還可以體現出小數之間的關係和無限性,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四)作業佈置

教材36頁1、2、3

【設計意圖】:佈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八、説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1 分米 1釐米 1 毫米

1/10 米 1/100 米 1/1000 米

0。1米 0。01 米 0。001 米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別寫作 0。1,0。01,0。001……等。

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

【設計意圖】:板書力求簡潔明瞭,突出新授知識重點,旨在讓學生直觀瞭解所學知識。

九、説教學反思

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和小數,尤其在小數的知識上,不僅能利用米尺將幾分米、幾釐米寫成以米作單位的數,利用元角分的關係寫出小數,也會用小數表示線段圖、面積圖中的塗色部分。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複習學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回憶起分數和小數的智慧,並初步感知小數和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關係。

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複習學案內容以及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從學生熟悉的尺子圖入手,然後再以面積圖為主進行直觀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

而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則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手裏的學案和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一位小數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能較好的完成任務。

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進而補充了數位順序表。

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小數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就開始滲透0。1和1的關係,後面通過課件演示,是學生明確進率為什麼是10。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學生自主探究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時,學生不知道怎麼交流,應該是前面一位小數的學習還是不夠深刻,部分學生對小數的意義、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不牢,所以到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出現困難。再如,問到“小數部分有沒有最小的計數單位?有沒有最大的計數單位時”,學生不能準確回答,是因為對小數的意義的掌握時不紮實、不理解。

這些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出現這些問題説明本節課教學設計還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重點知識時,要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需要繼續探究、改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